书城管理和谐团队
3623100000047

第47章 眼观四方耳听八路(2)

获得信息的一种途径就是测验对方。波斯国王寇司罗斯二世以机巧而闻名,他经常探测他的朝臣。有一次,他发现两位朝臣变得十分亲密,就暗中告诉其中一位朝臣:“你那个亲密的同级可能是叛国者,很快我就要将他处决。你千万要保守秘密,因为我最信任的人就是你。”然后察言观色,看第二位大臣和以前相比有没有变化,他就可以因此而断定第一位大臣是否保守了秘密。如果第一位大臣还和原来一样,他就会奖赏第一位大臣。如果第二位大臣有所变化的话,那么肯定是第一位大臣泄漏了秘密。他就会将两位大臣统统逐出宫去。

上传下达

波涛汹涌的世界竞争大洋中,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要想生存和发展,人才因素第一。

大学毕业生不但要学有所长,有坚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更要有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为国效忠的精神。

刘备早期一直寄人篱下,没能有一块稳定的地盘。尽管他身边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忠心耿耿的骁勇战将,但却缺乏一个运筹帷幄、把握全局的军师,故而始终打不开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安十二年(207),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来才有了重大的转变。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以南)人。他早年丧父,随叔父诸葛玄躲避战乱来到荆州,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以西)。他胸怀大志,博学多才,关心时事与政局变化,经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与乐毅。当时人不了解他,觉得他自视过高。而崔州徐庶与他友善,认为他的比拟毫不过分。襄阳名士庞德公将他称为“卧龙”,对他的才干极为赏识。

献帝建安六年(201),刘备被曹操击败后,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让他屯在新野。数年之中,没有发展,刘备郁郁不得志。徐庶去见刘备,刘备很器重徐庶的才能,拟加以重用。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刘备于是亲自前往隆中诸葛亮所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平素就知道刘备是汉朝宗室中的贤才,又见到他如此诚意求贤,觉得他是个可以辅佐以定天下的明主。因此,当刘备屏退左右,向诸葛亮询问该从何处着手才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计时,诸葛亮指出,曹操已拥兵百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目前不能立即与曹操争锋。根据当时的政局,诸葛亮深入、全面地为刘备规划出今后正确的战略决策。刘备听后大为赞赏,他对诸葛亮的谋略才干十分佩服,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关羽与张飞认为诸葛亮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会空谈,对刘备的做法表示不满,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诸葛)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和张飞才停止发牢骚。

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终于扭转了以前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刘备与孙权结为同盟,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战中击败曹操的南征大军,随即刘备又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荆州作为立足之地。以后,刘备又进取益州,终于建立起蜀汉政权。局势的发展变化,充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刘备讲请出诸葛亮是如鱼得水确实是毫不过分的。而且从此以后,“三顾茅庐”也成为统治者谦恭下士、诚意求贤的代名词。

新加坡立国之初,李光耀的首要任务,是急需整顿殖民时代留下的旧官僚机构和改造新加坡的单一经济结构。他首先起用的是昊庆瑞等一批专业人才。吴庆瑞毕业于英国名牌大学,是当时新加坡较有名气的经济博士,也是1949年英国伦敦组织“马来亚论坛”的主要发起人,李光耀就是在那时结识他的。李光耀十分赏识昊庆瑞的经济才能,大选获胜后,便任命他为财政部长,负责全面的经济整顿和改革。李光耀执政以来,两次遇到经济难题,都借助了他的专长。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低下,失业率高达12%,人民生活贫困,住房拥挤破烂的局面,吴庆瑞全力协助李光耀,确立了主要目标应为广大人民寻求“一个幸福、美满和有保障的生活”的经济政策,提出了“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拟订了发展规划。同时还开辟了裕廊工业特区,集资兴办制造业,鼓励私人及外资建厂,广建廉价住房……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政府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及就业率,使新加坡安然度过了自治后最艰难的岁月,并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60年代末,英驻军的撤离,使新加坡的经济一蹶不振,国内生产总收入减少,4万余名职工面临失业。李光耀再次起用了吴庆瑞。在4年之内,吴庆瑞用其所长,大刀阔斧地改革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独立的出口业和旅游业,开创了金融业和黄金市场。这些措施收效甚大,不仅度过了英国撤军给新加坡经济带来的冲击,而且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一位评论家在论述李光耀起用吴庆瑞时指出:这是李光耀在用人之道方面的一个战略创举。他认为他们的合作是一对“完美的伙伴”,“一个是政治里手,精于谋略,善于斗争”,“一个是经济专家,长于筹划,善于组织”,“两人相得益彰,配合默契”。

除了吴庆瑞之外,李光耀所选拔的人才,几乎个个都是专家里手。如原国家发展部部长林金山,在助手侯永昌、建筑师郑章远的协助下,成功地解决了新加坡最严重的房荒问题。李光耀曾深有感触地指出:“正是这三位身居要职的杰出人才把几乎失败的事业化为成功!”己故的财政部长韩瑞生也被李光耀誉为仅次于吴庆瑞的“理财能手”。

李光耀被人们称为东南亚的强权人物,这不仅由于他有足够的胆略与气魄,从容地驾驭着新加坡这艘航船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竞争大洋中乘风破浪,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要想生存和发展,人才因素是第一大事。这包括整体人口的一般水平和占人口中1%~2%的专业人才的质量。正是出于这一战略思考,李光耀把培养造就社会人才作为国家根本性的任务。新加坡独立初期,他就向全国数千名校长和教师强调教育,指出必须大力提高全民素质,从根本上培养爱国精神,使下一代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中坚。他指出,在未来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大学毕业生,不但要学有所长,有坚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更要有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为国效忠的精神。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他就十分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特别是对那些年轻有为、而且能够胜任国家高级职位的尖端人才,李光耀更是珍惜备至。从70年代起,他就考虑培养第二代接班人。他认为如果能有一批杰出的30~40岁的年轻人承前启后,国家层就能继往开来。1984年,人民行动党在他的管理者下,进行了首次自我更新的大改组,推选了20多名30~40岁的中青年进入议会。同年11月,在李光耀第七次出任总理组阁时,12名内阁成员中就有7名年龄为40岁左右。同时,他还任命了一批30多岁的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担任各部的政务次长。

1988年7月组成的经济委员会,李光耀大胆地让位年轻一代的人、40岁出头的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及李光耀的长子33岁的工贸部长李显龙去负责,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才干。李光耀曾在宣誓仪式上豪迈地向人民表示:“1959年我当‘前锋’,1981年转为‘中锋’,今天我把‘中锋’的角色让给年轻领袖。他们已经受了各自角色的考验,我现在退当‘守门员’。”李光耀正是这样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制高点上,以远见卓识的战略家气魄,造就和带领出一批批为国效忠的“中锋”队伍,也正是在他的运筹帷握下,这支“中锋”队伍在世界经济的大较量中踢出了一个个奇迹般的“好球”。

重视幕后英雄

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一些幕后英雄,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并且不求引人注目,默默地工作,他们值得信任。

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幕后英雄的功劳常常被那些喜欢制造事端、夸夸其谈者所代替。这样,管理者往往变成了调解员,专门注意那些叫得最响的人,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就使得他们越发放肆。管理者自己也没有时间去注意那些优秀的工作者,从而忽视了他们。

大多数人并不在意自己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但他们确实在乎自己付出的努力是否得到承认。

如果他们努力一番却无人所知,这会使他们感到被人利用,遭受剥削,因而灰心丧气。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他们就只得采取不再卖力或进行一些消极怠工的活动以示反抗。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看到自己所做出的事情被认可。忽视幕后英雄而浪费大量时间应付那些叫嚷抱怨者的管理者很快就会发现,他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叫叫嚷嚷者。

寻找幕后英雄,鼓励和奖励他们。

我们太容易忽视那些忠实可靠的人了,而他们却是一个企业成功的精英。

幕后英雄有以下几个特点:很少旷工,在压力之下仍然工作出色;一直按时完成高质量的工作;愿意在集体需要时再作一次努力。他们默默无闻,为人谦逊,除了出色完成工作外,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哪儿;当管理者不在时照样很好地工作,令人放心;他提供的答案多于提出的问题;他经常改进工作方法,经常帮助别人使之工作得更好等等。

激励那些幕后英雄的另一种奖励方式是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出真诚的兴趣。不仅仅把他们当作雇员,而且视为与你同等的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希望与担心,喜好与憎恶,欢乐与苦恼,时时准备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他们产生自我否定心理时,应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