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赚钱就必须同心协力,寻求各方合作,把蛋糕做大。资产与资产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是通过主体与主体的合作来实现的。客体与客体的优势互补,以主体与主体的强强联合为前提。和谐融资,就是要善意收购而不要恶意收购;要良性融资而不要恶性融资。良性融资就是双赢融资、借壳融资、增量催化存量的融资。和谐融资是钱生钱的艺术,只有算计才能出财阀,而恶意收购的后果是双输。
高明的借钱赚钱的方式
融资策略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政策环境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所限制,很难有通用的策略,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在借鉴中创新。在融资策略创新中,巧妙的抵押形式往往能为企业带来迅速的发展。美国一代船王、大富翁丹尼尔·洛维格就是依靠巧妙的抵押贷款运作白手起家。他独特的、高明的借钱赚钱的方式,是他的事业得以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丹尼尔·洛维格10岁那年,洛维格跟随父亲来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小城——阿瑟港,一个以航运业为主的城市。洛维格租下了一家船厂的码头,专门从事安装、修理各种轮船。生意刚开始很红火,洛维格积攒了一些小钱。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年近40岁的洛维格才开始时来运转。这归功于他高明的借钱赚钱的经营方式。
凭着对船特殊的爱好和对各种船舶设计的精通,洛维格非常清楚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类型的船,什么样的船能给运输商们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他开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油轮和货船。然后拿着设计好的图纸,找到顾客,一旦顾客满意,立即就签订协议:船造好后,由这位顾客承租。然后洛维格拿着这些协议,再向银行请求高额贷款。当洛维格把自己的构想告诉给银行时,银行的职员们都惊呆了。当他们清醒过来、经过认真研究之后,便采纳了洛维格的构想,同意贷款。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个不会赔本的贷款,在效力方面来讲,这个贷款受到两个经济上独立的公司或个人的担保,这样,假设其中的一个出了问题,不能履行贷款合同,另一个不一定会有同样的问题,所以银行反而可认为它借出的钱多了一层保障。这样等于加了“双保险”的贷款,银行家们当然很乐意提供。洛维格趁机提出很少人才能享受的“延期偿还贷款”待遇,也就是说,在船造好之前,银行暂时不收回本息,等船下水开始营运,再开始履行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协议。这样一来,洛维格可以先用银行的钱造船,然后租出,以后就是承租商和银行的事,只要承租商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本息,他就可以坐收源源不断的租金,自然也成为船的主人了。整个过程中他不用投资一文钱。
借钱赚钱的方式,被洛维格很快地推行到他所有的事业上,真正开始了他那庞大财富积聚的冒险过程。洛维格的这种赚钱方式,乍看有些荒诞不经,其实每一个步骤都很合理,没有任何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这对于银行家们、承租商们都有好处,当然洛维格的好处最大,因为他不需要“投入”,就可以“产出”。用别人的钱打天下并能实现多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和谐融资的创新思维。
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1954年,在台湾靠做木材生意赚了点钱的王永庆,看准时机,决定创办新公司,向无人问津的塑料行业进军。在经营的过程中,几年的辛勤操劳,台塑公司集团成了资金雄厚、管理先进的知名公司。然而,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又以超人的毅力,惊人的勇气,向更高目标攀登。亿万富翁霍英东,从一个穷苦渔民之子,一跃成为香港房地产业的巨头。霍英东在创业之初,吃尽千辛万苦。然而他凭借超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识,经过几十年的拼搏,终于成为香港房地产巨子,即拥有60多家公司,以经营房地产为中心,从杂货到航运、建设、旅店、酒楼、百货、石油、淡水湖……构成了一个遍布于海内外庞大的工商业体系。
王永庆、霍英东的成功秘诀,就是精打细算,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却能够赚到尽量多的钱。艰苦奋斗,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向困难和艰险挑战,向西方和世界挑战。开源节流才能使自己成为工商界的巨人,跻身于资本世界强人之列。
美国敦豪国际速递公司(DHL),是由3位大学生创办的。为了防止投资失误,他们总是捕捉一些成本低、效益高的项目,寻找生存的机遇。DHL公司获悉一家船运公司因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到夏威夷的急件运送而焦急。DHL公司觉得这可以成为一个成本低、效益高的项目,于是他们决定做信使乘飞机把急件送到目的地。经此一举,他们不但解决了船运公司之危,而且获得了较好的报酬。
20世纪80年代,八佰伴公司因为经营有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八佰伴公司开始在世界各地大量投资。八佰伴公司在新加坡一个县就投下了十多个店,其中一个分店就投下了200亿日元,而日本八佰伴一个月正常收益才11亿日元!再如其在香港的扩张,从1984年12月起,八佰伴仅在香港就建立了5家上市公司,包括八佰伴国际、八佰伴食品等。八佰伴公司董事长和田一夫还惯于使用“以扩张对抗萎缩”的撒手锏,以1993年为例,当八佰伴在香港的业务陷入长期低潮时,他又宣布在经济蓬勃增长的中国内地开拓百货零售业,连续投资了上海新世纪商厦、莫斯汉堡连锁快餐店和无锡八佰伴超市连锁店。如此不计后果的快速扩张,硬是将八佰伴大厦拖垮了。缺乏精打细算的投资只能是一场灾难。
以双赢融资模式扩大自身规模
1993年,北京华远借******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之机,经充分调查和论证,决定以募集的方式将公司改组为股份公司以解决公司迅速发展过程中对巨额资金的需求问题。1993年4月17日,北京市华远集团公司、中国银行北京信托咨询公司,北京市正阳实业发展总公司,北京市华远自动化系统公司共同作为发起人,借公司股份制改造,通过走向募集的方式使华远的注册资金扩大到25000万元,总股本25000万股,又通过1993年末的分红送配股,使公司股本扩大到375000万股。
香港华创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集团)旗下的主要上市公司之一。在香港华创的股权结构中,华润集团占51%的股份。自1948年在香港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各大对外贸易总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华润集团经多年多元化发展,今已成为业务广泛的跨国集团,包括贸易、物业投资、运输业、货仓业、零售业、基础建设等。华润集团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和与中国政府的密切关系,为香港华创大陆业务的拓展铺平了道路。1992年,香港华创上市后,靠其优异的业绩,被香港股市追捧为红筹股。
香港华创自从上市以来,经精心策划的多元化经营,使其在香港与中国大陆的业务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扩大,日益成为华润集团开展融资与投资业务的主要支柱。为进一步加强香港华创的融资与投资功能,华润集团不断地挑选潜质优厚的资产注入华润创业,在香港华创奠定坚实资金储备的同时,也为华润创业分散资产风险,多元化经营以及在保证资产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取尽可能高的优厚回报提出了要求。为能够尽快地涉足驻内地的高收益新兴产业,香港华创制订了周密的大陆投资计划。香港华创经充分的论证和研究,深信中国大陆的经济将持续、稳定、迅速倍增。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大陆成为香港华创最佳投资区域,1993年,香港华创已对当时迅速发展的大陆房地产业密切关注。因预见到大陆房地产业丰厚的获利前景,香港华创决定采用间接购并的方式进入大陆房地产市场。
1994年11月,香港华创连同香港太阳世界、美国国泰财富共同出资注册坚实发展有限公司(香港华创为坚实发展公司的最大股东),准备投资入股华远房产。考虑到华远房产并购后进一步用资的要求,方便坚实公司在港上市的需要,华远集团同意坚实公司占有华远房产52%的股份(香港法律规定,母公司若以子公司的业绩上市,必须拥有子公司51%以上的股份)。
由于坚实公司的全部资产为所认购华远房产的股份,作为坚实公司最大股东的香港华创深诸坚实公司上市的好处:坚实公司的上市不但能使坚实所有股东享有股票变现的好处,而且为进一步给其子公司融资打开了方便之门。可以说坚实公司购并华远房产前,便已对此进行了周密的谋划,1994年购并完成后,香港华创即着手坚实公司在港上市的准备工作。1996年,坚实公司已在香港紧锣密鼓地完成了资产评估、财务审计、上市法律意见书等一系列上市准备工作。应香港联交所的要求,坚实公司因注册地不符合香港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3家股东按同样的持股比例已在开曼群岛另行注册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该公司100%持有坚实公司股票。
香港华创的购并投资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香港华创1994年购并时投资约4400万美元,1994、1995年分得股息约1400万美元,丰厚的回报增加了其长期投资的信心,将其分得的大部分利润再次投资,并追加投资认购华远房产新发行股份。到目前为止,香港华创已持有华远房产45.94%的股份。
华远集团作为华远房产的最大股东,为使华远房产顺利扩股融资,甚至不惜减少持股比例,出让控股权。可以说其决定是有魄力的,尽管华远集团失去了控股权,但是由此而得到了大量资金用于房产投资,其收益远大于为保控股权而不扩股融资。而华远房产也由此找到了更具实力的合作伙伴,吸引了大量外资,使其成为合资公司,享受国家相应税收减免和政策扶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理想的经营环境。对于香港华创来说,不仅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进入了大陆房地产市场,形成了有利的竞争优势,而且也还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融资就是资源的配置,而资源的优化配置会产生新的价值,产生新的价值,就是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做大了,就有得分。所以,双赢融资就是优化融资。企业是否拥有雄厚的资本规模和实力是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就必须以双赢融资模式不断地扩大自身规模,加速资本集中。
借助上市公司套现资产
借助上市公司,收购企业能迅速筹集资金,并将公司或其他资产出售给上市公司,从而实现集团公司的资产套现,优化内部财务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企业整体的发展。
恒通集团是1991年8月按定向募股方式由19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发起设立的一家股份制企业,注册于珠海经济特区,业务以房地产为主。其法人股1992年7月起在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挂牌交易,截至1993年12月31日,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恒通集团总股本增加9倍,股东权益增长了4倍,分别达到16233万股、6.26亿元。每股净资产3.85元,税后利润9887万元,每股盈利0.61元。
恒通要实现买壳上市,选择上海作为自身发展的大舞台。1990年中央提出开发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经济区迅速崛起,而且上海地区良好的工业配套条件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适合恒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棱光小盘三线股的背景为恒通收购棱光创造有利条件。棱光公司1993年流通股仅1100万股,是沪市有名的几只小盘三线股之一。盘子小可以大大降低恒通集团的收购和控股成本;此外,业绩不佳为恒通向棱光注入恒通电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找到借口,这些“优势”成为恒通选购棱光的重要原因。
恒通收购棱光涉及到国有股协议转让,所以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对此的支持尤为重要。恒棱事件从一开始就受到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授意证管办和国资办组织了专题会议,对涉及该次收购的股权比例和收购价格进行了专门研究,最终同意了收购方案,并表示大力支持以保证该方案的顺利实施。
一次成功的交易,必然保证交易各方均能通过交易实现其自身目标。
恒通与棱光在不同地区注册,经营内容几无相同之处,因此恒通不可能对棱光的经营内容有所企图,真正让恒通感兴趣的还是棱光公司有上市公司的壳。恒通集团人才济济,有极强的业务扩张能力,通过购股、控股收购棱光以谋求管理协同效应,利用这些人才提高整体效率水平而获利。另外,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经营内容又使其对资金需求十分旺盛,如果能获准上市,通过送、配股、发新股来融通资金,将给恒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但由于国家对股票上市实行严格的额度管理,使得像恒通这样的优秀企业近几年获准上市的希望仍很渺茫。因此,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并将自己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可以绕开额度管理的限制,拓宽融资渠道,迅速积累资金以求进一步发展。因此买壳上市,对恒通集团而言无疑是条发展捷径。
改善经营业绩。棱光公司的主导产品多晶硅虽被列入国家产业政策中的朝阳产业,但近几年来生产经营状况不太理想。通过收购市场前景看好的成长型企业(恒通电表)调整公司产品结构、培育新的主营业务、主导产品,从而彻底改善棱光经营业绩,是棱光公司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