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3614700000027

第27章 生命的召唤:人生·感怀篇(1)

草莓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需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需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韩逸译)

一颗耐人咀嚼、令人回味的“草莓”

《草善》赏析

九月的初秋时节,作者漫步田野,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草莓;含在嘴里,“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接着引出下文,“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景色早已变了,九月的初秋早已不同于六月的初夏。接着再引出下文--那么人生的“季节”呢?这便是本文的主旨。

作者追忆了“妙龄十八”的青年时代,那“如花似锦、韶华灿烂”的青春时光。可是这美好的时光毕竟已经逝去了;如果谁认为在时光的流逝中“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突变”,“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不容抹煞的事实是,“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光阴一去不复返,这是任何人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在消极悲观地哀婉叹息,而是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和饱蘸深情的笔调,赞美着青春岁月,使我们懂得时光的可贵,从而珍惜它,让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华。作者认为,即使是人到中年,伴随而来的也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考,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这些赞美之词,联系到本文前半部分对“初秋”景色的赞颂,犹如一篇《秋色赋》或《中年颂》,洋溢着作者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当然作者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已逝的青春时光惋惜与怀恋的深情,然而留给人的感觉却不是“韶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悲戚与忧伤。文章的基调始终是积极的健康的。

这是一篇散文诗式的作品,抒情味很浓,文中的景色描写也很出色,再加上语言形象生动,把读者带进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之中。初秋景色与初夏景色、九月草莓与六月草莓、中年岁月与青春时光,始终两两相对、互为比喻而又交融一体,结尾又回到“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给人以美好的联想。文章触景生情、由实而虚、以小喻大,在娓娓叙谈中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哲理。篇名叫做《草莓》,而文章本身,则犹如一颗味道醇美、清甜可口的红草莓,耐人咀嚼,又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寻找生命尊严

【美国】史蒂夫·瓦格纳

英格尔曼踱进了俄克拉何马州比福镇一家理发店。小伙子很喜欢这地方:干净整洁,笑语不断,还有极富节奏感的剪刀的咔嚓声。

英格尔曼美美地坐进躺椅里,一边享受老理发师鲍勃娴熟的技艺,一边给他绘声绘色地穷侃他所在的“大T栏”牧场里面发生的事情。他哪里知道,身边的老理发师早已陷人了对往事的回忆。将近半年没有把那副珍藏了半辈子的马刺拿出来看上一眼了,老鲍勃现在就想停下手中的活,到里屋摸摸它。像英格尔曼这么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把它穿在脚上,也在一家牧场上驰骋过。如今它虽然已成了老古董,但要是有机会再派上用场的话,它绝对是威风不减当年--况且与如今的马刺相比,它拥有令鲍勃无比骄傲的老派的雍容华贵。

这副令人骄傲的马刺起初是一位联邦骑兵的骄傲。他被派到这片当时叫做“无人区”的鬼地方负责巡逻边境。刚刚“跨世纪”那年,退休的老兵把他唯一的遗产--这副精美绝伦的马刺传给了他的儿子。感激不尽的儿子穿着它在一家牧场做了一名小牛仔。

然而那精美的马刺只在小牛仔的脚后跟穿了几年就不得不被摘下来了:一匹发了疯般的烈马把小鲍勃从马背上摔下来,使他的一条腿和臀部永远地残疾了。一文不名的小鲍勃走投无路,只得一瘸一拐地蹭到了小镇上做了理发店的学徒工。再后来,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这家理发店。

如今听着这年轻牛仔意气风发的高谈阔论,老理发师禁不住悲从中来。老人颤巍巍地取出副马刺交到年轻牛仔手中:“我不能把它送给你,但是可以把它借给你。我将为你而自豪,因为你可以让它重新配上飞奔的骏马。”

老人的慷慨让英格尔曼受宠若惊,备感荣耀。1950年的那个春日,年轻的牛仔把这双写满现代人故事的漂亮马刺穿上了脚跟。英格尔曼的步伐变得更加灵巧、刚劲和自信。

然而这样的得意只不过持续了几个月。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英格尔曼赶一群牛回到比福河岸边的一个畜栏。偶尔低头之间,他突然发现一只脚上的马刺不见了!

惊慌失措的小伙子连忙下马寻找,然而牛群早已把畜栏外面那片河滩地踏成了齐踝深的臭泥。可怜的小伙子在这臭泥中一直寻到天黑。他的脑海里连绵不断地浮现着这样令他无比尴尬和汗颜的画面:穿过理发店嘎吱作响的木地板,脱下一个牛仔尊严的弯边帽(却脱不下一身的羞惭),说一个堂堂牛仔竟然配不上一位老人的信任,说一个牛仔竟然把一位可敬的老人的传家宝弄得只剩下残缺的一半!

几天以后,想象中的尴尬情景变成了现实。英格尔曼把仅剩的一只马刺还给了老人,带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抱歉--当年在野外晒得黝黑的巡逻骑兵把他的镶银马刺亲手交给了做牛仔的儿子,说不定哪一天这位做牛仔的儿子……在那样一个说话都是从心里掏出来、一掏出来就驷马难追的年代和地方,没有比英格尔曼的丢失马刺更为丢脸的事情了。英格尔曼发誓要找回那只丢失的马刺,找回他作为一个牛仔的尊严和荣誉。

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接着是一个月。冬天来了又去了,忙碌的夏天只是一小段恍惚的光影,转眼又到了秋天。四季更替,只是马刺依然杳无踪迹。

老理发师长眠地下的那一天,“大T栏”牧场也被分割变卖了。到了1986年,那地方的许多牧场都变成了俄克拉何马州生态保护部的属地,而且名字也变成了比福河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沧海桑田,然而英格尔曼痴心未改,希望如初。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家庭的主人,而且他这个家也已经不在比福河岸边,而是迁到了另外一个州--即使如此,每隔十天半月的,他总要回比福河边转悠转悠。

然而比福河岸边的“轮回”并不因任何世情而停止。1991年2月的某天早晨,又一代年轻牛仔弗里在那个畜栏原址附近修建一道围栏的时候,他的尖嘴働突然“铿”的一声,碰到了沙土中一个金属物。他突然就想到是不是碰到了那神奇的马刺?常识告诉他那几乎是无法令人相信的,但他还是急不可耐地用手刨开沙土,仔细检査起来。借着射进小洞的微光,他看到了几乎跟沙土长在一起的厚厚的铁锈,那铁锈勾画出钢柄的马刺的外形……

弗里打电话给英格尔曼,说他在那个畜栏的原址挖出了一个马刺。几天以后,弗里小心翼翼地把马刺放到了老人颤抖不已的掌心。

它一度光华闪耀,银质镶边,如今已被厚厚的铁镑包围乃至覆盖,皮带则早已烂得不留一丝踪影。但是无论如何,关于它的那份神秘、那份等待以及最重要的--那份赎过的执着愿望终于完满地了结了。

四十一年了,英格尔曼终于找回了那个马刺。“他直愣愣地站在那里,盯着马剌,说不出一句话。”弗里后来描述道,“我猜想,在他脑海里他肯定捧着马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理发店,把那个很久很冬以前借的东西亲手还给了它的主人……我永远忘不了英格尔曼当时的样子。”

英格尔曼也不会忘记。

而在那稀草连天和流沙飞渡的原野的某个地方,那个老骑兵和他做牛仔的儿子,也一定微笑了。

(柯小刚译)

沧海桑田,信誉无价

《寻找生命尊严》赏析

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九十一年。故事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信誉。

在九十一年当中的四十一年漫长岁月里,故事的主人公英格尔曼从年轻的“小牛仔”变成了“老人”,然而他却在一直不停地艰难地寻找,寻找一个被他年轻时不慎丢失的小小的马刺(装在马靴底部用以敦促马儿快跑的金属物)。然而故事的标题却分明告诉读者,他年年岁岁“寻找”的,竟是非同寻常的“生命的尊严”--“物”(马刺)何其小,而“义”(尊严)何其大!这一小一大之间所赖以维系的,是那两个无价的字眼:信誉。

如此关乎信誉,这就不能不追溯这马刺的“来历”了。原来,这马刺是一位老理发师鲍勃“借”给英格尔曼的。而马刺又是鲍勃的“传家宝”,这副“令人骄傲”、“精美绝伦”的马刺是鲍勃的父亲、“一位联邦骑兵”作为“唯一的遗产”传给鲍勃的。当时,是刚刚“跨世纪”那年(1900年),鲍勃正值青春年少,在一家牧场做一名小牛仔。于是小鲍勃仰赖这标志着骄傲与荣誉的“老派的雍容华贵”的马刺,在牧场上纵横驰骋。可惜,他不久就被烈马摔下受伤致残,只好到一家理发店做了学徒;这“光荣的马刺”也只好“退役”,被他“珍藏了半辈子。”当小鲍勃数十年后已成为理发师老鲍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前来理发的“小牛仔”英格尔曼兴致勃勃地谈起牧场时,引发了他对往事的追忆,以及对珍藏的马刺重新“派上用场”必然“威风不减当年”的想法,于是他把马刺郑重地借给了年轻的英格尔曼。

这一“借”,饱含着多少信任和嘱托、荣誉与骄傲,自在不言之中;所以,“老人的慷慨让英格尔曼受宠若惊,备感荣耀。”借马刺的时间,是在老鲍勃“珍藏马刺已整整五十年”,“1950年的那个春曰,”英格尔曼带着沉甸甸的信赖和重托,“把这双写满两代人故事的漂亮马刺穿上了脚跟”。--当年老骑兵的珍爱之物,经儿子“保管”半个世纪之·后,终于物尽其用,交给了新一代骑手。所以老鲍勃兴奋地说:“我将为你而自豪,因为你可以让它重新配上飞奔的骏马”;而英格尔曼呢,他也感到荣耀无比,“步伐变得更加灵巧、刚劲和自信。”

然而事与愿违。英格尔曼不慎遗失了一只马刺!

紧接着是“惊慌失措”的寻找。

未果。接下来是英格尔曼带着“一身的羞惭”,以及向鲍勃老人“解释”(实际上无法解释)的“尴尬和汗颜的情景”,那“说不完道不尽的抱歉”,那因丢失了“一位可敬的老人的传家宝”而感到“丢脸”的愧疚与羞惭。因此,英格尔曼“发誓要找回那只丢失的马刺,找回他作为一个牛仔的尊严与荣誉。”

一直到老鲍勃“长眠地下”,马剌终未找回。英格尔曼的羞愧与歉疚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有增无减……他找回马刺的想法也“痴心未改,希望如初。”

又隔了四十一年之久,年轻的英格尔曼已成为“老英格尔曼”,沉埋泥土之中(或曰“沉埋岁月之中”)的马刺终于重见天日,失而复得。“关于它的那份神秘、那份等待,以及最重要的--那份赎过的执着愿望终于完满地了结了。”

英格尔曼深深的愧疚与遗憾终于被“填补”了。这时他首先想到的是马刺的主人--那长眠地下的老骑兵和他做牛仔的儿子(理发师鲍勃)终于可以放心地含笑九泉了。

从这三代人的“马刺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无价的信誉与生命的尊严,看到的是做人的道德、品行在灼灼闪光。

时间的跨度:从1900--1950--1991,向我们展示了沧海桑田的世事变迁;

人物的传承:从联邦老骑兵--到小鲍勃再到老鲍勃--从年轻的英格尔曼到年老的英格尔曼,同样向我们展示了韶华易逝的人世沧桑。

而不变的是人的品质、人的信念,是与生命同在(也与生命同样宝贵)的尊严与信誉。

暗喻这“不变”的是那个小小马刺,马刺既是故事的主线也是故事的“依托”,它贯串故事的始终,贯串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它一波三折,“命运”坎坷,牵动着故事的主人公(也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说它“不变”,其实也“变”了,从当初的漂亮与光洁变得“被厚厚的铁锈包围”。然而,作者写这“外形”的变化正是要反衬其“内质”的“不变”,暗喻世道人心、信誉尊严的闪闪发光,虽经岁月的磨蚀而永不生绣。

由小及大……小小马刺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博大的一面,人性的闪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