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3614700000026

第26章 贝多芬的吻:人物·秩事篇(4)

这箴言式的启示,对我们每个人都会很有教益。而作者本人绝不是一个空洞的说教者,而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实践者。富兰克林一生作为作家着述其丰,其《自传》对后世影响颇大;作为政治家曾参加起草《美国独立宣言》,致力于初创时期的美国民主政治;作为科学家,他发明了避雷针造福后人。为了一个又一个誉响全球、功不可没的“哨子”,他在八十四岁的生涯中毫不浪费地付出了毕生精力的“代价”。这代价是值得的;他因此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后人的崇敬并且永垂史册,也就是情理中事了。

这篇文章从“事”到“理”,从“小事”到“大理”,过渡自然,推理缜密,论证精辟,针砭得当,读之令人心服,思之甚觉切中时弊,使读者深受“借鉴他人而知得失,不忘警策而明事理”的裨益。

需要勇气的时刻

【美国】格雷斯·帕金斯

一个男孩在放学后奔跑回家的路上,摔了一跤。只是擦破了点皮,裤子上连破洞都没有,--可到了夜里,那膝盖开始疼起来。

他十三岁,是边境线上的男孩子。边疆人是不会对那么小的事情抱怨的。他毫不理会这疼痛,跪下做了祷告,然后又爬上床。他和他的五个兄弟睡一个房间。

第二天早上,他的腿疼得不得了,不过他还是对谁也不提起。他照例六点起床,上学前喂好牲口。

第三天早上,他的腿疼极了,他已无法到牲口棚去喂牲口了。这天是星期天,全家坐车去镇上了,他一个人留在家里。当他的父母回来时,那孩子早已在床上,鞋子不得不从肿胀的腿和脚上割下来。

“他为什么不说呢?”母亲哭了,“快去叫医生来!”母亲用湿布把伤腿包起来,另外又用块湿布放在他滚烫的额头上。

老医生看了看那条腿,摇了摇头,“我想我们得锯掉这条腿了。”

“不!”男孩大叫起来,“我不让你锯,我宁可死!”

“我们等的时间越长,锯掉的可能性越大。”医生说。

“不管怎么样,不许你锯掉它!”男孩的嗓音变了,此刻任何一个男孩的声音都会变的。

老医生离开了房间。只听到那男孩在叫他的哥哥,接着他们听到那病孩痛苦的声音,又高又尖,“如果我神志不清的话,埃德,不要让他们锯我的腿,你发誓,埃德,发誓!”

过一会儿,埃德走出房间,跑到厨房里,当他回来时,母亲问他:“埃德,他要你干什么?”

“要把叉子咬在嘴里,可以不叫出声!”然后,埃德就站在卧室门口,两只手臂交叉着,很清楚,他在站岗。

两天两夜,埃德就守在那里,睡在门口的地板上,连吃饭也没离开。热度越来越高,那病孩开始胡言乱语了--他真的神志不清了。可埃德还是没有退让的迹象,他坚守在那里--他向弟弟许诺过的。医生一次次来,一次次回。最后,出于一种无助的气愤,老医生大叫一声:“你们都在看他死!”随后就走出了屋子。现在什么也救不了这个孩子,除非奇迹!

在这可怕的时刻,病孩的爷爷,一个结实的鼓舞人心的老牧民,总是相信信仰可以治病。于是,他们开始祈祷。爷爷、父亲、母亲,最后轮到埃德,第二天晚上,其他四个兄弟也加入了祈祷的行列。

第三天早上,当医生又一次路过时,他看到了一个变化:那条肿腿消退下去了!即使是在那孩子睡着的时候,家里也总有一个人守护着,祈祷着。

又一个夜晚,那孩子突然睁开了眼睛,那肿胀全消下去了。三个星期以后,尽管他又瘦又弱,可那眼光却是清澈的,坚定的。他站起来了。

这位十三岁就学会面对生活的男孩,就是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洪叶译)

勇气--人生的支柱

《需要勇气的时刻》赏析

故事并不复杂,然而其中的启示却具有普遍意义。

突发的事故,迫使一个十三岁的男孩痛苦地而又坚忍地面对生活。腿摔伤了,由疼痛而肿胀,以致“鞋子不得不从肿胀的腿和脚上割下来”,以致富有经验的老医生“认定”要“锯掉这条腿”。事情变得如此严重,考验变得如此严峻。医生一次又一次上门,坚持锯掉这条腿以保全性命。性命攸关,非同小可。忍住剧痛需要勇气,坚持“不锯腿”、在高烧“神志昏迷”状态下也坚持“不锯腿”,还需要忍受更大的痛苦,也需要更为坚忍不拔的勇气。而他,仅仅是一个孩子。

围绕着“锯腿”和“不锯腿”的“斗争”,小男孩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坚毅和超常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刚摔伤腿时这男孩就“毫不理会这疼痛”,“对谁也不提起”,已经表现了他的忍受能力与坚强意志的话;那么,到了后来,高烧不止、神志的那种剧痛与难受,就是更为严峻的考验、更需要勇气和毅力的时刻了。他甚至让他的哥哥为他“站岗”,为他“发誓”要阻止医生锯腿,其忍受痛苦的程度,几乎到了“生命的极限”。最后,这位十三岁小男孩终于创造了奇迹:肿胀消退了,病腿保全了。“尽管他又瘦又弱,可那眼光是清澈的,坚定的。他站起来了”--应当说,他是在战胜剧痛、战胜死亡的搏斗中,以其精神和意志的力量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勇敢地“站立”起来了。

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这个十三岁的勇敢的小男孩,就是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末尾“点”出人物身份,不禁使人顿生联想。

这位艾森豪威尔后来做过“盟军统帅”,干过好事(比如“二战”),也干过坏事(比如“朝鲜战争”),其功过是非很难简单定论。但是他之所以由一个从小“喂牲口”的牧民的后代经过苦斗而最终成为名将和总统,就其个人素质而言,总有其独特、优异之处。这篇文章所披露的“少年轶事”即为一例。从小就具备的勇敢和坚毅,那非同寻常的意志力和坚忍性,为其未来的军旅生涯和军人气质作了很好的“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未来,将经受无数次比孩童时代伤腿更为严峻的考验。并不是所有勇敢坚毅的人都能成为总统;成为总统的偶然性是很大的;而当他成为总统之后,倒溯过来看他的童年,这段朴素、真切的故事却给我们以启迪,至少使我们想到偶然中的必然,想到“勇气”是人生的支柱,想到一个人孩提时代具备的优良素质在其一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言而有信

【英国】佚名

英国政治家福克斯(1749-1806)以其言而有信着称。他的父亲是一名正统的英国人,曾给小福克斯上了生动的一课,给这少年的心中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十八世纪,富有的英国绅士的住宅都坐落在漂亮的花园内,福克斯家的花园里有一座旧亭子,他的父亲想将其拆除,并在较为开阔处另建一座。小福克斯从住宿学校回家度假,正巧赶上工人在拆迁亭子。孩子当然很想亲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样拆除的,所以他打算迟些天返校。父亲却要他准时到校上课,为此父子间颇有嫌隙。母亲如同大多数母亲那样,在旁替小福克斯说项。末了,父亲答应将亭子的拆迁推迟到来年假期。于是小福克斯就离家返校了。

父亲想,学校里儿子忙于学习,慢慢地会把此事忘掉。于是,儿子一走,他就让人把亭子拆了,在另一处盖了一座新的。谁想到儿子却一直把亭子这件事记在心头。假期又到了,小福克斯一回家,就朝旧亭子走去。早餐时,他郁郁不乐地对父亲说你说话不算数!”年迈的英国绅士听后大为震惊,严肃地说孩子,你说得对,我错了,我就改。言而有信比财富更重要。纵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抵消食言给心灵带来的污点。”说罢,父亲随即让人在原地盖起了一座亭子,再当着孩子的面将其拆除……

(华宗德译)

言而有信比财富更重要

《言而有信》赏析

故事虽然简单,含意却颇为深刻。

其实,故事中小福克斯的父亲关于“推迟拆迁亭子”的允诺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他一来觉得孩子年幼,只要能“哄”他回校上课就行;二来以为“儿子忙于学习,慢慢地会把此事忘掉”。他没有想到小福克斯对此事居然如此认真,居然要用父亲的实际行动来验证父亲的亲口允诺是否“言而有信”。而这位深谙教子之方、懂得言传身教的父亲,也确有其非同常人的可贵之处,他不仅从儿子的诘问中“大为震惊”,觉察到、反省到言而无信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而且勇于自我批评,在儿子面前检讨自己,并进而阐发了一番道理:“言而有信比财富更重要。纵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抵消食言给心灵带来的污点。”这位老绅士还说到做到,“让人在原地盖起了一座亭子,再当着孩子的面将其拆除”,从而兑现了当初对孩子的许诺。此举固然有其机械、刻板的一面,但“言而有信”却是它的精髓所在。难怪,这“生动的一课”给小福克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致当他长大成人,成为“政治家福克斯”之后,便继续了父亲的传统,“以其言而有信着称”。政治家的言而有信关系到人民的信赖、国家的信誉,当然也就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而“言而有信比财富更重要”这句格言却是适合于从平民百姓到国家元首的一切人的处世箴言和行为准则。

文章中的例子,即重修亭子再拆除,虽然有些特殊和“极端”,但故事本身却是生动可信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箴言出自自然流露;父亲知“错”即改、诚笃守信,儿子天真执着、直率可爱,一老一少,笔墨无多,而形象却都是鲜明的令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