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3614700000025

第25章 贝多芬的吻:人物·秩事篇(3)

大约是十月革命后的第四天,某团部派了一辆行军炊事车到斯摩尔尼宫来,开始供应午餐。每客午餐包括一盘菜汤和一盘麦片粥,价钱是三个卢布。饭厅设在底层,那儿是从前贵族女子学院的职工住过的房子。饭厅里摆着长桌子,桌子铺着漆布,墙上有一个配售饭菜的窗子。

幸而我恰巧有三个卢布,我领了一客午餐,付了餐费,喝完了汤,吃光了粥--觉得非常想再吃一客。

我仍旧坐在桌子旁边,一面愁闷地盘算,往哪儿去暂借三个卢布。这时候,一个身材不高的人,剃了胡子,穿着黑色上衣,由一群人簇拥着走进门来。大伙儿都向他说什么,向他请求什么。这个人一面说着,走着,一面领了午餐,在桌子旁边坐下了。他一只手拿着匙子,另一只手拿着人家递给他的文件;一面呷菜汤,一面看文件,还用铅笔签字,发了一些命令。

忽然我听见一个人对他说:“古谢夫同志!”

巧呀,我心里想,他就是我的爸爸!

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就站起身来,绕过饭桌,走到古谢夫跟前说古谢夫同志,我有话要跟你谈。”

他那显出疲倦的脸和由于缺少睡眠而发红的眼睛向我转过来,“您说吧,同志!”

“古谢夫同志,”我说,“我是您的女儿,给我三个卢布买一客午餐吧!”

“好的,同志,”他说,接着把手伸进上衣里面的口袋,掏出皮夹,取出一张折叠时发出喀嚓响声的三卢布的新钞票,递给了我。

我接过钱,又领了一客午餐,吃完了觉得多少有点儿饱了,然后到维堡那面的赤卫军司令部去。

这次会面的事,我们两人到后来都可能会忘了的;但是,明明有人冷眼看见,就把它说给同志们听了。于是,这件事一直传到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耳朵里,后来他常常逼着我一次又一次地当着大伙儿表演,当时怎样走过去,怎样说“我是您的女儿”,父亲怎样给了我三个卢布,后来我怎样坐下来吃第二客餐,--每次他都笑得流出眼泪来。

大伙儿为了这件事开我玩笑,所以后来我就怕遇见父亲了。这才叫活该哩--我参军做了士兵,而他恰巧是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叶冬心译)

真是感人的戏剧性场面

《父与女》赏析

我们都看过戏剧。一些妙趣横生的、动人的戏剧性场面,常常是由“巧合”构成的。《父与女》感动人的沲方正是由于特定环境下人物关系的“巧合”。

作者德拉伯金娜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发生在苏联伟大的十月革命期间。德拉伯金娜的父亲古谢夫,是革命导师列宁的战友。由于古谢夫过去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所以父女分离很少见面,这就发生了本文叙述的戏剧性场面--在革命斗争的紧张关头父女二人偶然巧遇。此时,女儿是以“同志式”的身份向父亲借钱,父亲呢?也是极简洁地回答一句;“好的,同志”并摸出三个卢布,然后父女二人就各自为革命工作而奔忙去了。--这一切完全是“同志式”的。这儿没有父女骤然相识的惊喜,没有亲人久别重逢的寒暄,看来好像很不合“情理”,然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也正是它“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动人之处。因为,“情”和“理”总是离不开“事”的;“事”,就是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在内的事件经过。这一切,作者事先都作了铺垫和交代--特定的时间(十月革命的紧张日子里)、特定的环境(十月武装起义的发生地斯摩尔尼宫)、特定的人物(忙得不可开交的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书记古谢夫,和“几昼夜不停地”工作着的作者本人)。父女二人都在为决定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十月革命而紧张忘我地战斗着,在这样的特定条件下,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因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升华成了新型的革命同志关系,不仅显得格外亲切、自然,而且合乎情理。在这里作者所要揭示的,是十月革命作为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转折,不仅改变了阶级关系,使无产阶级走上了执政党的政治舞台,而且深刻地改变着革命阶级内部(包括家庭内部)的亲属、伦理关系,给“同志”这一崇高的称呼赋予崭新的含意。难怪,革命导师列宁如此看重父女巧遇这一戏剧性场面,每听一次都“笑得流出眼泪来。”看来列宁是由衷赞许这样的新型伦理关系的。

文章没有从正面描写十月革命,却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十月革命的深刻伟大之处和革命者的忘我精神。这种“侧写”的手法是可取的,它收到了“从一滴水见太阳”的效果。在写作上,除了运用“巧合”、“侧写”、“铺垫”之外,再就是这篇文章写得相当朴实,没有一点浮华的造作和夸饰的词藻。因为朴实,所以真实;因为朴实和真实,所以特别感人--这正是我们练习写作时,应当好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昂贵的哨子

【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

有次度假时,长辈们在我的口袋里塞满了铜板。那时,我还是一个七岁的小孩,拿着钱就朝一家专售儿童玩具的商店跑去。突然,一阵哨音把我给迷住了……个男孩手里拿着口哨子正在吹呢。于是,我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也买了一只。回到家里,我洋洋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乱窜,一家人给我吵得个鸡犬不宁!但我一说出哨价时,哥哥姐姐,还有堂兄堂姐们全都嘲笑我是个十足的傻瓜,糊里糊涂被骗了四倍的价钱,如果用多付的钱,又可以买许多好东西了!我感到十分委屈,伤心地哭了。羞耻,甚至于超过了哨子带给我的乐趣!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对我的后来起了不小的作用。常常,当有人怂恿我去买那些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时,便提醒自己:“可不要为一个‘哨子’就出大价钱呀!”,因为我已懂得了节省开支。在我成年进入社会后,通过人们的言行,我看见了形形色色为了他们的“哨子”而付出惨重代价的人!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为了求得王室垂青,百般钻营,甚至丢掉了贞操美德,弄得众叛亲离!那些沽名钓誉的政客,不惜一切代价卷入政治风云,却贻误正事而败落破产!那些悭吝的守财奴,为了发家致富,一毛不拔,放弃了同胞的尊重,朋友的友谊,以及人类行善的德行!那些贪图享乐的庸人,碌碌无为,只顾寻欢作乐,却搞成了弱不禁风的病夫!那些华而不实的花花公子,整天沉溺在精美的服饰、堂皇的住宅、雅贵的车马中,不顾财力不济,以致债台高筑!--“可怜!”我不由得叹息道,“一只‘哨子’,你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了!得不偿失,真是愚不可及呵!”由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大凡人世间的苦楚都是由于没有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估计,盲目行事,而付出过高的代价造成的!

(肖毅译)

“代价”启示录

《昂贵的哨子》赏析

作者富兰克林是美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避雷针的发明者;同时又是着名的政治家和作家。他在这篇短文中,从一件平易的小事出发,为我们引出了具有普遍启示意义的大道理。

因喜爱一只哨子而糊里糊涂地付出了高出几倍的价钱,这种上当受骗的耻辱感,在作者童年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并且成为他长大成人后在生活中常常引为鉴诫的一个教训。但是仅仅记住这教训是不够的,仅仅把它作为“节省开支,购物时不要盲目付价”的教训来记取,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仅止于浅泛的生活经验而已。作者毕竟是一位政治家,一位哲人,善于从浅泛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来。他以“高价买哨子”这一童年小事为依托,经过举一反三、由小及大的推论、归纳、演绎、提炼,发掘出一条有关人生“代价”和“得失”的令人深思的道理--人世间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诱惑人的“哨子”,诸如名位、权势、钱财、家产、享乐奢华等等,而趋之若鹜孜孜以求的人们为此而不惜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惨重的代价”,包括宝贵的时间、精力、心思、智能乃至整个青春和生命;结果呢,用“高价”换来的“哨子”却原是道德的沦丧、家产的败落、友谊的破灭、身体的孱弱、债务的拖累……而他们失去的,却是人类的种种善行和贞操美德,以及朋友的信赖和同胞的尊重。于是作者感叹道:“为了一只‘哨子’,你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了!”不仅“得不偿失”,而且“愚不可及”,甚至适得其反呵!

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哨子”,当然早已不是童年时那只能吹响的“哨子”了,它是名利、欲望等等一切“诱惑物”的代名词;而作者所说的“代价”也早已不是童年时被骗的“四倍的价钱”,而是包括整个生命在内的所有的“投入”和“付出”。针对着这种付出“高价”却得到“苦果”的社会蜾象,作者的结论是:“大凡人世间的苦楚都由于没有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估计,盲目行事,而付出过高的代价造成的!”--这一关于“代价”的启示录,警钟般提醒着我们,该怎样珍惜人生的价值,该怎样认准那些对人类有益对社会有功的、值得你付出“代价”的事业(即真正有用的“哨子”),才全力以赴,“慷慨解囊”;反之,对于那些“得不偿失”或“愚不可及”的形形色色的诱惑(即徒有其表或于人有害的“哨子”),则应当捂紧自己的“口袋”,吝惜生命的“代价”,“一毛不拔”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