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3614700000022

第22章 苹果里的星星:童心·童趣篇(4)

“出事了嘛?”我不耐烦地在心里问了一句。要不是蒂姆那急切的叫喊,我是不会出去的。我立刻拔下熨斗上的插头,奔了出去。

蒂姆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手指含在嘴里。看上去,显然没有什么急事。

“怎么了?”我问,“你不知道我正忙着吗?”

“你听呀!”蒂姆拉过我,低声耳语道,“那是什么?”

过了一会儿,我也听到一个模糊的声音从远处的树林中慢慢传来。我听着,有些困惑,这种声音我从来没有听到过。

突然,我明白了。“那是雨!”我轻轻地说,几乎不能相信是我自己的声音。

“哦,蒂姆!”我说,“雨来了。”我一把抱住蒂姆,简直是欣喜若狂。

多妙啊!我们听着那急骤的雨点落在地上的噼啪声,看着院子里和路上车辙里积聚着的雨水。于是,我们甩掉鞋子,光着脚跑进雨里,手拉着手,仰望着天空。很快我们就被雨水浇透了。真舒服,在可怕的热天过去之后’雨显得是多么凉爽、新鲜啊!

我们惬意地一起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和潮湿的泥土散发出的沁人肺腑的气息。雨,下了一天一夜,雨住后,院子里留下了一片银亮亮的水洼。

但那奇妙的感觉一点也没有消失,真的,好像老天爷这个魔术师依旧在挥动着它的魔棒。远处的草地上,冒出星星点点的白色的紫罗兰,在明媚的阳光下,绽开着鲜亮的花瓣,空气是潮湿的,弥漫着令人心醉的芳香。

那天晚上的衣服熨完了吗?晚饭做了吗?我已记不得了。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雨中那美妙的一瞬:仿佛世界上只有我和蒂姆看到了那动人的一幕,也许就真只有我们两个人--啊,多么令人销魂的辰光!

现在,好多年过去了,然而那天晚上的快乐,是那么让人留恋,成为我最难忘的记忆。

蒂姆呢?他已经长大了,离开了家但每当他回家帮助修整院子里的杂草时,他总是不去碰那些经过春雨长起来的紫罗兰。

那天晚上的事,使我体会到了一些东西:当孩子发现什么东西是那么奇特、玄妙而且需要你去分享这快乐的时候,你得加入到他们中去。在我看来,孩子们比成年人更亲近上帝,因为大人们太忙于工作了,以致往往忽视了上帝为大自然创造的杰作。

这个发现也许是很平常的,就像发现一只小蛤蟆蹲在花园里,或像发现一只红嘴知更鸟在草坪上喂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是,你如果拒绝花时间去体味的话,许多年以后,也许会在记忆中失去许多可爱的经历--犹如那在四月的细雨中长起来的白色的紫罗兰。

(赵宏译)

留心“美的发现”,记住“美的晨光”

《几乎错过的奇妙时光》赏析

记得某位哲人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尤其是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美妙的辰光最容易被我们忽视而失之交臂悄悄“溜走”。放跑了这些“美的记忆”,无疑是一种憾事。

而在“发现美”、“捕捉美”的敏捷和机警方面,孩子的童心往往胜于大人的粗心。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灵敏感、天真而单纯,可容性和可塑性都比成年人强,对事物又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的缘故。五岁的小蒂姆正是在母亲较为大意或较为“迟钝”的情况下,性灵独慧地最先发现了看似平常实则奇妙的一场“雨”,那是在闷热而干燥的天气使人“焦虑不安”的背景下,自远而近姗姗而来滋润万物抚慰心灵的一场透雨呵!可是当它还只是不易被觉察的“一个模糊的声音从远处的树林中慢慢传来”,就已经被那幼小而敏锐的心灵感知到了。于是母子二人共享了“雨中那美妙的一瞬”,那“动人的一幕”:母子俩“欣喜若狂”地光着脚跑进雨里让雨水浇了个透,“惬意地一起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和潮湿的泥土散发出的沁人肺腑的气息"。更为奇特的是,雨虽然早已住了,“但那奇妙的感觉”在心目中却“一点也没有消失”,那雨后的花瓣,那星星点点的紫罗兰,那潮湿的空气,那令人心醉的芳香……这一切大自然的“美的杰作”已经印入心灵难以磨灭了。以至若干年后,小蒂姆早已长大成人,他们还记得这场面,记得那个“令人销魂的美好辰光”。从美的发现到美的享受再到美的“永驻心中”,绵延数年而情钟一事,这需要多么纯净的心灵和多么敏慧的悟性呵!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母子二人(尤其是那位母亲)有着丰美而厚实的“心之沃壤”,那潇潇的春雨才能长留不去,滋润出本文所抒写的如此美妙的“心灵奇葩”来!

你看,早已成年了的蒂姆在院子里除草时“总是不去碰那些经过春雨长起来的紫罗兰。”--这是对美的珍惜。

你看,那位可敬的母亲不仅全身心地“加入”和“分享”孩子的欢乐,而且从中体会到尊重孩子、爱护童心的育人之道,体会到从平凡细小事物中去发现美、品味美的审美情趣。--这是对美的升华。

她,不仅是一位充满爱心、家教有方的称职母亲,而且是一位心灵丰富、气质高雅的难得的女性。

而我们中的许多为人父母者,却常常因“忙于工作”、“忙于家务”而没法留心或不屑注意孩子那细微的“美的发现”,无暇或无心与孩子共享那“美的辰光”,以致难以接受或难以理解这种童心的可爱与可贵,因而常常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而不能自知。凡此种种,应该好好地学一学这位母亲的榜样。

这篇文章以母亲的口吻自述其亲历之事,写得朴实、自然、亲切、细腻,对雨中情景的描述尤其清新优美文末的感慨也独到、精辟。

铃兰花

【南斯拉夫】普·沃朗兹

紧挨着我们家的地头有一块怕人的、黑魆魆的洼地,大家都管它叫地狱。它三面由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只有一个隐没在晦暗、神秘的密林里的出口。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灌木、黄檗、千金榆幼树、乌荆子、野樱桃树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林丛间荒草蔓生,它们只宜于作羊饲料。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扫石南、蕨草、木贼、藜芦和其他一些无用的杂草。“地狱”里人迹罕到,阴阴森森,人们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那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它从洼地底层布满青苔的山岩下涌出来,经过一段不长的曲折流程,流到外边的广阔天地里,然后在那里消失。泉水的淙淙声响彻整个洼地。这种水流的喧闹声被三面陡坡折回来,在森林中回荡,变得更响了。溪流日夜不息的声响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我打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害怕这个地方。

有一次,正好是星期六黄昏,父母坐在我们家的门槛上,若有所思地翘首望着春天晴朗的天空,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哎呀,我真想明天带一束铃兰上教堂,可惜哪里也找不着。”

“是呀,眼下找铃兰是晚了一些。要有也就是在‘地狱’里了。”一味到“地狱”这两个字,我全身不禁打了个寒战。我好容易等到父母起身闩门,然后上床睡觉。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这个可怕的地方老在我眼前浮现。在我内心深处却回响着母亲的叹息声。铃兰花和“地狱”,这是多么不兼容的两件事物啊!我特别喜欢铃兰,寻遍了我家前后的所有坡地和沟谷。可我却不知道它们也长在“地狱”里。

早上我起得格外早。准是我在梦里出过大汗,所以身上还是湿淋淋的。我通常都是一早就去放牧。天天早上都要别人把我叫醒,然后把我从被窝里拽出来。今天我可是自己起的床。踮着脚就出了家门。父亲和母亲还在酣睡,因为今天是星期日。

蓦地,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我从坡坎上恐惧地往昏暗的洼地瞥了一眼,为了不看它,就紧闭着双眼往下走,心里盘算着在底部的山岩旁一定会找到铃兰花。一直走到了底部,我才睁开眼睛。

我看见许多芬芳馥郁的铃兰花,于是动手大把大把地采起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气。我怀着一种兴奋而难过的心情,谛听着潺潺的流水,和它那叫人不寒而栗的回声,这声音在清晨的宁静里听起来比平日更响。我捧了一大把铃兰花,赶紧走出了“地狱”。我一口气往家里跑去,等跑到家,刚赶上母亲正要出门。

这时,天边的红日已经把它的第一束光辉投进我们家的院子,把院子装扮得绚丽多彩。母亲伫立在霞光里,周身通红,漂亮极了,犹如下凡的天仙。我捧着铃兰向她跑去,一边还得意地大喊着:“妈妈,妈妈……铃兰……”

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的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

母亲的脸上也漾起欣喜的微笑;她满心高兴地伸手接过花束,捧到脸边。但在吸进那浓郁而清新的花香之前,她先看了看我。

“你为什么哭,我的孩子?”

我刚才因为害怕而涌出的大颗泪珠还噙在眼里,但陶醉在胜利之中,竟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母亲猜到了我的壮举,她慈祥而温和地摸了摸我的头。

(栗周熊译)

穿过“地狱”,采撷爱的花吊

《铃兰花》赏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的童年回忆。

妈妈要带一束铃兰花上教堂;可是,这种美丽的花朵却长在一块-可怕的、黑魅魆的被人称作“地狱”的洼地里,“我”该怎么办?一边是爱,对妈妈的爱;一边是怕,一种对于阴森可怖环境的孩子式的恐惧。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对母亲的爱战胜了恐惧感,“我”终于毅然走进“地狱”,釆回了铃兰花,将一束“爱的花朵”献给了母亲。

作品的寓意是新鲜而隽永的。“铃兰花和地狱,这是多么不兼容的两件事物啊!”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美的和丑的,可爱的和可怕的,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欢愉,常常相反相成地绞结在一起,纠缠在一起,常常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精神的、体力的)代价,才能赢得胜利之后的“幸福和无限的喜悦”。--穿过“地狱”去采撷“爱的花朵”,这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种象征和隐喻。

作品自始至终围绕着孩子的眼光、孩子的心理、孩子的体验,写得绘声绘色,真实可信。开头一段,用较多的篇幅描绘了人迹罕到的“地狱”景象,使人有不寒而栗的感,觉。之后,又细腻地描写了“我”晚上噩梦般地想象着“地狱”的恐惧心理。这两段,作为一种“铺垫”,对于“我”第二天清晨终于走进“地狱”,起到了很好的气氛烘托和心理反衬作用。没有前面的这种铺垫,后面孩子式的勇敢无畏就将-黯然失色。“走进地狱”的那一段,恐惧和勇敢、紧张和好奇、“冒险”的兴奋和本能的害怕,种种复杂的心态交织在一起,写得逼真、细致。结尾部分,写孩子完成“艰巨任务”之后的欣喜,与“红日的光辉投进院子”的绚丽景象,与“伫立在霞光里犹如下凡的天仙”般“漂亮极了”的母亲形象,与“沉浸在无限喜悦之中”的“容光焕发”的“我”的精神面貌,相互交融在一起,非常和谐一致。这是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和谐,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象征”的应用,贯穿全篇。象征着纯洁美好的“铃兰花”与象征着阴森恐怖的“地狱”,使作品的主题富有广泛的寓意,也使读者很容易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加深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恶邮差

【印度】泰戈尔

你为什么坐在那边地板上不言不动的,告诉我呀,亲爱的妈妈?

雨从开着的窗口打进来,把你身上全打湿了,你却不管。

你听见钟已打四下了么?正是哥哥从学校里回家的时候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的神色这样不对?

你今天没有接到爸爸的信么?

我看见邮差在他的袋里带了许多信来,几乎镇里的每个人都分送到了。

只有爸爸的信,他留起来给他自己看。我确信这个邮差是个坏人。但是不要因此不乐呀,亲爱的妈妈。

明天是乡村市集的日子,你叫女仆去买些笔和纸来。

我自己会写爸爸所写的一切信,使你找不出一点错处来。

我要从A字一直写到K字。

但是,妈妈,你为什么笑呢?

你不相信我能写得同爸爸一样好?

但是我将用心画格子,把所有的字母写得又大又美。

当我写好了时,你以为我也像爸爸那样傻,把它投人可怕的邮差的袋中么?

我立刻就自己送来给你’而且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帮助你读。我知道那邮差是不肯把真正的好信送给你的。

(郑振铎译)

孩子的眼光,凄婉的效果

--《恶邮差》赏析

本篇选自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的《新月集》。

妈妈没有收到远在外地爸爸的来信,因而“神色不好”;这很有可能是一出悲剧,一出妻子被丈夫遗忘了、甚至遗弃了的悲剧。

然而在不谙世事的孩子眼光中,却得出了使人意想不到的结论:妈妈没收到信,那是因为邮差在作怪;邮差把爸爸的信“留起来自己看”,而不交给妈妈。孩子进而作出判断:“我确信这个邮差是个坏人”。

接下来是孩子对妈妈的劝慰、开导。孩子表白了一番想让妈妈高兴起来的“行动”。他说,他将代替爸爸给妈妈写信,他还自信“会写爸爸所写的一切信”、“能写得同爸爸一样好”,使妈妈“找不出一点错处来”;而且,他还自作聪明地告诉妈妈:“你以为我也像爸爸那样傻,把它投入可怕的邮差的袋中么?”相反,“我”将把这封信“自己送给你。”在这傻里傻气的表白中,在这奇特古怪的孩子的逻辑中,不正显露出他那天真善良的可爱的天性么?沉浸在痛苦中的妈妈也忍不住笑了。这含泪的微笑,是怜爱与凄楚、痛苦与慰藉诸种复杂情感交相融会的心灵折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天真的解释和安慰帮不了她的忙,她也没法顺着“孩子的逻辑”而高兴起来。因为她心中明白,没收到信绝不是因为“恶邮差”而是因为负心的“恶丈夫”。作品的妙处在于一直没有写这位妈妈的思想活动,而是始终以孩子的口吻出之,始终循着孩子的逻辑在“推理”--从推测并责怪邮差把爸爸的信藏留起来“给自己看”,到决定代替爸爸写信,再到绕开邮差把信直接送交妈妈,这一切不仅丝毫也减轻不了妈妈的忧伤,反而增添了妈妈的惆怅与凄婉之情。本来是一出悲剧,悲剧人物“妈妈”却始终不出场,而让一位喜剧小角色按照他的“孩子逻辑”在那里滔滔叙说,二者造成的反差更增添了悲剧色彩,加强了悲剧效果。泰戈尔不愧是文学巨匠,其圆熟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