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3614700000023

第23章 贝多芬的吻:人物·秩事篇(1)

爸收“小费”

【苏联】塔姬亚娜·托尔斯泰

莫斯科距离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约二百公里。父亲有时喜欢沿着这条路作徒步旅行,他愿意打扮成香客模样,背着背囊沿大路而行,同流浪汉们交朋友,因为对这些人来说,他仅仅是个无名的同路人。这条路一般要走五天,一路上他不是找家茅舍打尖投宿,就是找家小客栈过夜。路过火车站时,就在三等候车室休息。

一次休息时,他突然想要到月台上走走。这时月台边恰巧停靠着一列客车,眼看快要出发。忽听得有人喊他:“老头儿!老头儿!”

喊话的是一位太太,半截身子探出车窗。“快替我到女候车室跑一趟,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把它忘在那边了……”

父亲赶忙跑去满足这一要求,幸好手提包还在。

“太谢谢啦,”太太说,“这是赏给你的。”太太递了一枚铜板给他。父亲心安理得地装进了口袋。

“您知道您那铜子儿给了谁吗?”一个旅伴问太太。他认出这位长途跋涉、风尘仆仆的流浪汉原来就是《战争与和平》的着名作者。“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呀。”

“老天爷呀!”老太太惊叫,“我这是干的什么事呀!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帝面上,请别见怪!请把铜子儿还给我吧!我居然给您一个铜子,多不好意思!上帝啊,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

“您干吗要这么激动?”父亲反问,“您又没做坏事!这个铜板是我赚来的,我得收下。”

汽笛长鸣,列车开动,带走了那位恳请原谅,要求收回铜板的太太。父亲一脸微笑,目送着列车远去。

(徐昌翰译)

小小轶事,铮铮品格

--《爸爸收“小费”》赏析

这是一篇记叙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生活趣闻的轶事体随笔。作者是托翁的女儿。

在资本主义社会,伺候人者(仆役、佣人等)收受被伺候者赏赐的“小费”,本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蜚声世界文坛的巨匠托尔斯泰,在本文中却充当了“仆役”的角色,并且“心安理得”地收受了一次人家赏给的“小费”,这就蹊跷而耐人寻味了。原来,作为大作家的托尔斯泰,并非以贵族绅士派头高踞人上,而是常常以普通百姓的身份甚至像“流浪汉”般地生活在平民之中;于是产生这场“误会”,造成了戏剧性的冲突,戏剧性的效果--那位老太太不仅把他误当成仆役使唤,还按照常理“居高临下”地赏赐给他一块铜板的“小费”。作为大作家的托尔斯泰,处于这种被驱使被“委屈”的境地,非但不尴尬、不愠怒,而且不露声色地表现出非凡的涵养。甚至当旁人认出他就是《战争与和平》的着名作者,老太太因而歉疚得“惊叫”起来时,托翁依然若无其事,还幽默地回答“这个铜板是我赚来的,我得收下”,面带微笑地目送着老太太乘车远去,表现了这位伟大作家可贵的人品。

这篇小品的篇幅短小,情节紧凑,没有一星半点的赘笔,其谨严的结构,犹如传统戏剧中的起、承、转、合。而文章开头的那一段,即描写托翁打扮成平民香客模样徒步旅行、“同流浪汉们交朋友”、睡茅舍小客栈、住三等候车室等等,则是开场之前的“序幕”,它一方面表现了这位伟大现实主义作家与平民打成一片的可贵品格,另方面也是“幕”前的重要铺垫;没有这段铺垫,后面的情节就难以发展。而老太太的始而驱遣使唤,继而惊诧愧悔,与托尔斯泰的不愠不怒、坦然释然,恰成鲜明的对比,使这两位“戏剧人物”都独具个性,栩栩如生。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片绿叶可以知大树。透过这么一件小小的轶事,我们或许可以窥见托尔斯泰这位伟大作家之所以伟大的某些端倪……

纪念

【德国】魏斯柯普夫

毕加索在希特勒德国军队进入巴黎之后,没有受到这些侵略者的扰害,这真使他和他的朋友惊异。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德国宣传部想把这件事作为在国外大吹大擂的资本。

后来希特勒德国军官和大兵不时造访毕加索的工作室。毕加索一语不发地接待这些不速之客,一语不发地领着他们东看西看,临走时送给他们一张复印的纳粹飞机炸毁巴斯克人的奎尔尼加市的名画,然后他说两个字,而且总说这两个字:“纪念!”

有一天,一个德国秘密警察警官去看毕加索,他把这样一张复印的画给毕加索看,问道:“这是您做的吗?”

“不是,”他反驳说,同时摇着头,“这是你们做的。”

这个特务也许完全听懂了;也许没有听懂毕加索的回答;也许毕加索的勇敢吓住了他;也许他认为这是疯子的说法;--这都由他去吧。他走了,毕加索再没听到什么下文。这是1944年的事情。

(朱葆光译)

勇者的幽默

《纪念》赏析

这是一篇轶事随笔。所谓轶事,是指(名人)流传民间未经汇集或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文中的主人公毕加索(1881-1973)是西班牙着名画家、和平战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巴黎从事反法西斯的地下斗争。1941年参加法国共产党。后为世界和平大会作《和平鸽》宣传画,他的《和平鸽》“飞”遍全球,已成为世界人民热爱和平的象征。他曾作过一幅油画《奎尔尼加》,以抗议德国法西斯狂轰滥炸西班牙的奎尔尼加市。此画表现人民的痛苦、受难和法西斯的疯狂兽性,是他的代表作。本篇《纪念》描绘的就是有关这幅画的一段轶事。

事情本来是很严峻的--在德寇占领区内,希特勒匪徒们不时地“造访”毕加索的工作室。这些杀人不眨眼的魔鬼懂什么“艺术”?反感、愤怒、轻蔑充溢在毕加索胸中。且看我们的艺术家、和平战士怎样同他们斗争。文中分三个层次来写。第一层,“毕加索一语不发地接待这些不速之客,一语不发地领着他们东看西看。”鲁迅说过:“最高的轻蔑是无言”,两个“一语不发”,勾画出毕加索对敌人极大的蔑视。第二层,临走时送给德国军官一张复印的画着德寇侵略兽行的名画《奎尔尼加》,而且只说两个字:“纪念!”意思是我们将记住你们的暴行,你们也记住自己的罪恶吧!这种一语双关的幽默讽刺,使敌人难堪,使读者开心。而更妙的却是第三层,当一个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做的吗?”,画家居然摇着头反驳说:“不是,这是你们做的!”意思是画上轰炸奎尔尼加市的暴行是你们法西斯一手制造的,你们是这座废墟、这幅惨状的“作者”!又一个一语双关!这是多么机智的幽默、巧妙的讽刺,又是多么尖锐的指控、含蓄的影射啊!读到这里我们真是忍俊不禁,要为毕加索正直的人格品行和巧妙的斗争艺术拍手叫好!

文中毕加索只有短短两句话,而他的性格却非常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坚毅、沉着、冷峻、机智的艺术家,一位爱憎分明的和平战士。而我们印象最深的,则是他的幽默。所谓幽默,就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手法,在微笑中揭露现实生活中荒谬现象的可笑之处。幽默是一种高雅的素养,是智慧的火花。在面对凶残敌寇的严峻情况下要做到幽默,就更需要大智大勇和非凡的素养。对于蜚声世界画坛、屈指可数的大艺术家毕加索来说,在特定环境下的幽默感,可说是他的正直品行与非凡性格的自然流露。

读这篇《纪念》,除了学习毕加索爱憎分明的正直品格之外,也学一点幽默吧!虽然我们不一定像毕加索那样把幽默用于对敌斗争,幽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运用于善意相处的人际之间;但是生活中却处处需要它。幽默感这种“高雅的素养”、“智慧的火花”会使你和周围的人都得到生活中最珍贵的礼物--微笑;而微笑,是精神生活的“阳光”和“空气”……

本文中毕加索的幽默,是不畏强暴的勇者的幽默,因而就更非常人所能做到,就更为难能可贵。

海明威的教导

【美国】W·J·莱德勒

很久前,我被安排在一艘停泊于重庆的美国海军炮艇上工作。我当时还只是一个级低的尉官,但竟轻易地突然间出了名。在1次当地举办的“不看样品的拍卖”会上,我对一个密封的大木箱喊了个价。箱子沉甸甸的,谁也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但在场的人都肯定箱内装满了石块,因为那个拍卖商一向是以他的恶作剧而闻名的。

我出价三十美元。拍卖商指着我喊道:“卖了!”这时有人在小声说:“又一个受骗的美国佬!”但是当我打开木箱时,周围发出了一片嗡嗡的议论声,有懊悔的,也有羡慕的。大木箱内装的是两箱威士忌酒,这在战时的重庆是极为珍贵的。

英国领事馆的一个秘书出三十美元向我买一瓶。还有人出更高的价,但我都一一回绝了。我不久就要被调走,正打算开一个大型的告别酒会。

此时,欧内斯特*海明威到了重庆。他也和不少人一样,犯了我们当时所谓的“四川干渴症”--越得不到越想喝的酒瘾。有一天,他来到我们的炮艇“塔图伊拉”号上,对我说:“我听说你有两箱醉人的玩意儿。”

“是啊。”

“我买六瓶,你要什么价?”

“对不起,先生,我不卖。我留着是为了一旦接到调令离开这个鬼地方时,好好热闹一番。”

海明威掏一大卷美钞,说:“给我六瓶,你要什么都行。”

“什么都行?”

“你说个价儿吧。”

我想了一想说:“行吧,我用六瓶酒换你六堂课,教我如何成为一个作家。”

“这个价可够高的,”他说,“真见鬼,老兄,我可是花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学会干这一行的啊。”

“而我却有好几年在拍卖时上当受骗,这才交上好运。”

海明威做了个鬼脸,“成交了。”

我递给他六瓶威士忌。接着的五天里,他给我上了五堂课。他真是个了不起的老师,此外,他还喜欢开玩笑。我也不时地取笑他,特别是拿威士忌当笑料。“你知道,海明威先生,我在拍卖时投个机肯定是值得的。首先,我使那个拍卖商上了当,此外,我还震惊了那些太胆小不敢出价的顾客。而此刻,我用六瓶威士忌正在得到美国最出名的作家辛苦摸索到的从事写作的诀窍。”

他眨了眨眼说:“你是个精明的生意人。我只是想知道,其余的酒你曾偷偷灌下了多少瓶?”

“我一瓶还没有打开呢,”我说,“我要把每一滴都为我的大型酒会留着。”

“孩子,我想向你提一点我个人的忠告。千万不要迟疑去吻一个漂亮的姑娘或开一瓶威士忌酒。应尽快地去尝试一下。”

海明威因事要提前离开重庆。为了跟他学会最后一堂课,我陪他一起去机场。

“我并没有忘记,”他说,“我就给你上课。”

飞机的发动机已在轰鸣,他紧凑着我的耳朵说:“比尔,你在描写别人以前,首先自己得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为此,你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要有同情心;第二,要能够以柔克刚。千万不要讥笑一个不幸的人。而当你自己不走运的时候,不要去硬拼,要随遇而安,然后去挽回败局。”

“我不明白,这对于一个作家有什么相干?”我对他说的不怎么理解,便打断他的话说。

“这对于你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他一字一顿地说。

搬运工人已在装行李了,海明威向飞机走去。在半道上,他转过身来喊道:“朋友,你在为你的狂欢会发出请柬以前,最好把你的酒先抽样检査一下!”

几分钟后,飞机已升人蓝天。我回到藏酒的地方,打开了一瓶,接着开了一瓶又一瓶,里面装的全是茶。原来,那个拍卖商还是把我给骗了。

海明威当然在一开头就知道了实情,但他只字未提,也没有讥笑我,并且愉快地遵守了交易中他应承担的部分。此时,我才懂得了他教导我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的意义。

(辛铨安译)

可贵的修养,做人的学问

《海明威的教导》赏析

这篇文章记叙了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段轶事。作者被拍卖商所骗,得到了一箱假酒而不自知,无意中又用其中的六瓶“酒”跟海明威达成一桩协议--换他以“如何写作”为题讲授六堂课。当酒瘾正酣的大作家知道是假酒后,并未怪罪对方或据此而毁约,而是不露声色地继续履行着协议中的义务,不仅讲了写作课而且讲了“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直到两人分手,作者打开箱子知道是假酒之后,他才从海明威“一开头就知道了实情”却依然遵守信约、承担义务的行动中,明白了“修养”的涵义。显然,作者从海明威身上不仅学到了如何写作,更学到了如何做人。

文章把海明威承诺、守信的品格以及“千万不要讥笑一个不幸的人”的善良表现得生动而形象,而贯穿其中的又是不露声色的沉稳与幽默。有趣的是,海明威明知作者上当而没有取笑他,作者却反而“拿威士忌当笑料”取笑海明威"~当然是善意的取笑--他甚至对自己在拍卖中的“胜利”自鸣得意大夸其口。孰料愈是得意愈是夸口,就愈是具有讽刺意味,而海明威的涵养和品格就愈是被烘托得鲜明突出。

作者无意间给了海明威一批“假货”,而海明威却回报以使作者终身受用不尽的“真货”--可贵的修养与做人的学问。这对读者同样是很有价值很有教益的。而贯穿全文的那种“海明威式”的幽默,使我们在忍俊不禁中,窥见了这位大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善良真诚的心灵。

本篇和上一篇《纪念》,都属于“轶事体”小品。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世界级”幽默大师,区别只在于毕加索的幽默是对敌人而海明威的幽默是对朋友。把两篇文章对照着读,我们会从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启迪。

贝多芬的吻

【匈牙利】安多尔·福尔德斯

1985年9月,我在西德萨尔布吕肯市给一批年轻的钢琴家上主课时发现,如果我在某个学生的背上轻轻拍一下,他就会表现得更为出色。我便在全班学生面前对他杰出的演奏予以赞扬,使他自己以及全班学生大为惊奇的是,他马上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

我记得的第一次表扬使我感到如何的幸福和骄傲!我当时七岁,我的父亲要我帮忙在花园里干些活。我竭尽全力卖劲地干活,得到了最丰厚的报酬。当时他亲了我一下说谢谢你,儿子。你干得很好。”六十多年后,他的话仍然在我耳边回响。

十六岁时,由于与我的音乐教师发生分歧,我处于某种危机之中。后来一个着名的钢琴家艾米尔?冯?萨尔,李斯特的最后一个活着的弟子,来到布达佩斯,要求我为他演奏。他专心地听我弹了巴赫的C大调“Toccata”,并要求听更多的曲子。我把自己的全副身心都投入弹奏贝多芬的“Pathetique”奏鸣曲以及其后舒曼的“Papillons”之中。最后,冯·萨尔起身,在我的前额上吻了一下。“我的孩子”,他说,“在你这么大时,我成了李斯特的学生。在我的第一堂课后他在我前额上亲了一下,说:‘好好照料这一吻--它来自贝多芬。他在听了我演奏后给我的。’我已经等了多年,准备传下这一神圣的遗产,而现在我感到你当受得起。”

在我的一生中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比得上冯·萨尔的赞扬。贝多芬的吻神奇地把我从危机中解脱出来,帮助我成为今天这样的钢琴家。不久将轮到我把它传给最值得接受这份遗产的人。

赞扬是一股强劲的力量,是黑暗屋子里的蜡烛。它是一种魔术,我对它的神奇作用总是感到诧异不已。

(朱甄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