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境界叫包容
3596000000006

第6章 修思维:包容造就双赢人生(1)

1、包容是换位思维

什么叫“换位思考”呢?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这件事情好好想一想。

比如天上的明月,对于花前月下,正在谈情说爱的情侣来说,那皎洁的月光多么美好,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作为漂泊异域的游子,当他举头望明月,必会低头思故乡,同样的月光,却会使他平添思乡的愁绪和伤感,慨叹月是故乡明;可如果是小偷,当他准备晚上行动时,他却会很讨厌地说:谁叫你这么亮,还不赶快躲进云层,碍手碍脚的。

可见,同一个月亮,在三种人的眼中,感受却是如此的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和感受,得出的想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换位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理解别人的想法。

一次,大家要砸死一个妓女。耶稣说:“可以,谁没有犯过错误,就可以动手。”在场的每个人都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

为何所有人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变得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原来也有可能犯错,就能同情这位妓女了。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他的书中写道:如果了解别人的想法,你会获益很大。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真有必要去了解别人吗?我想是的。我们对许多“陈述”的第一个反应常常是“估量”或“评断”,而不是去“了解”。每当有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或是信念时,我们通常即刻做出的反应是:“这是对的”、“这好蠢”、“这是不正常的”、“那毫无道理”、“那是错的”、“那个不好”。我们很少要自己去了解陈述者话中的真正含义。

一个人的错误,往往来自只从自己的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得学会换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为的“频道”。

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很少是大是大非,谁对谁错的,大部分是“这样做可以,那样做也不错”的小事情。不要小看了这些小事,往往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很能体现出双方关系的融洽度。遇到这种问题,就要有一方让步,更好的情况是双方都让步。能让一方让步的根源应该是一种包容之心。包容的目的,只是为了关系的融洽而非针尖对麦芒。包容并不是一方懦弱与胆怯的表现。包容之心来源于哪里呢?应该是从平等基础上引发的换位思考,出现分歧,多想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时常听到朋友抱怨爱人,抱怨父母,抱怨他们对自己的不理解,生活中争吵不断。他们渴望理解,又觉得对方不可理喻,无法沟通,他们却没想到对方有着同样的感触。

为何双方都有着同样渴望被理解的心情却无法沟通呢?除去生活经历的不同这一无法改变的因素,其实主要就是缺乏包容心,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一下换位思考,或者换位思考了,却十分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愿为和解做出一点牺牲,不愿为对方做出一点点让步。所以奉劝朋友要换位思考,用爱去冰释一切误会。

换位思考的实质其实就是互相包容,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信任。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架起的情感的桥梁。

想一想,我们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以一颗包容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就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家医院的小病房里住着四个病人。由于房间很小,只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人,在他的治疗中,被允许在下午坐在床上一小时,他的床靠着窗。而另一个人终日都平躺在床上。

每天下午,睡在窗旁的那个人,都会把窗外的景致描绘给另一个人;窗口向外看,可以看到公园的湖,湖里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在那儿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挽手散步,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地上,人们玩球嬉戏……还有美丽的天空。

另一个人倾听着,享受着每一分钟。临窗病友的述说,几乎使他感觉到自己就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

然而,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他心想: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可以独享看到外面的世界的权利呢?为什么我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觉得不是滋味,他越这么想,就越想换床位。他一定得换才行。

那天夜里,他盯着天花板瞧,临窗的病人忽然醒了,拼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铃叫护士来。但这个人只是旁观而没有帮忙……尽管他感觉同伴的呼吸几乎快要停止了。

第二天早上,护士来的时候,临窗的人已经死了,他的尸体被静静地抬走。

这人问护士,他是否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他们搬动了他,帮他换位了,使他觉得很舒服。他们走了以后,他拼命用手支撑起来,吃力地往窗外望……

但,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

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与人相处,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换位思考的人,一定是一个包容心很强的人。有时,人们常常表现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爱用怀疑的眼光看对方,这样往往误解人家的本意。如果换个角度想,将心比心,其后果是不同的。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即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换位思考,其实就是心理上的移情,认知角度的转化。当我们仅仅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看待一切,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狭隘,就会产生怨气,也就体会不到工作、生活的快乐;当我们让角度、位置转移,情况就会大相径庭。将心比心,快乐才会紧随。

世界上人物各异,好坏并存,我们又何苦去唠叨世态炎凉、世风日下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万物都有其不足的一面,我们为何不以一颗火热的包容之心,来体察它的另一面呢?

2、包容是中庸思维

之所以说包容是一种中庸思维,就是因为,只要是一个有着很强包容心的人,就肯定不是一个偏激的人,内心就是一个平和的人。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两个故事:一说清朝名将曾国藩曾位高权重,趋炎附势的人很多,曾对此总是淡然处之,既不因被人拍马的而喜,也不因拍马过火而恼。曾的一个手下对那些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人非常反感,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于是就在一次批阅文件时,将其中一位拍马的官员狠狠讽刺一翻。曾看过该批阅后对手下说,那些人本来就是靠这些来生存的,你这做法无疑是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那么他们必然也将想尽办法置你于死地。

曾的一番话让手下恍然大悟,进而冷汗淋漓!

事物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你若给予对方的作用力大,对方反馈给你的反作用力也会同样大!这个道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适用。咱们不去惹事,是非就会少了很多。如果我们不能包容别人,经常处在主动的状态去指责人,那么咱们一定倍受关注,并因此而成为众人指责与鞭挞的焦点。

中庸的处世方式最好的诠释便是知性好相处。就是对周围的人有个大概的印象与了解,及时调整咱们与对方的人际关系,把握好自己对赞美与批评的心态,这才是咱们所应该具备的情商。

曾是深谙人情之道的,倘若拒绝被人拍马,则必是孤家寡人吾人可用,倘若沉醉在拍马中,则会让那些颇有见地的人才流失。因此曾采用了“包容”的处理方式,一边听着满耳朵的谄媚之词,一边心怀城府头脑清醒的利用各种人才为自己效命,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另外一个故事说的是唐朝时候郭子仪的儿媳与儿子在闺房吵架,郭的儿媳是当朝公主,平时骄横跋扈,郭的儿子一怒之下对老婆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是我爹爹不愿意做皇帝,你才成今天的公主的!公主一听,立即把这作为一条天大的欺君罪状告诉了皇帝。但皇帝只一笑,说,确实如此,没有郭子仪我今天做不了皇帝,他说点私房话并没有欺君妄上。

皇帝的话说的轻落的很!我为君、你为臣,我在主动地位执掌着天下苍生的性命,你的被动地位臣服于我,任你私下说什么闺房气话,也不可能动摇我的君主地位。因此,皇帝一面承认郭子仪的功劳,一面强调了自己的君王地位,皇帝的话让郭子仪诚惶诚恐连声谢罪。

作为一个君王,没有众人的辅助,是不可能坐稳帝王的位置的,但是,如果因为一点细小的风吹草动就以为臣子欺君妄上,那帝王的位置恐怕会更加不牢固。因此这一切都说明,如果这位皇帝没有包容心,恐怕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中庸的处世方式,最终的目的在于缓和矛盾。它像一道润滑剂,在不违反各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把人与人之间因棱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它能摒弃太过极端的做法和偏激的思想,能让人少生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也能让人们在可能的冲突中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及时保护好自己。总之,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能让我们在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这便是中庸之妙,便是包容之妙!

与人争斗、忘记对手是容易的,但要笑脸面对敌人,把敌人引为知己,却要遭遇人性上的艰苦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要战胜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下面这则用中庸方式包容他人的名人典故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他在台上演讲时,那人在台下窃窃私语;他说到兴奋之处,那人却讥讽地哈哈大笑。

他有权力阻止这个对自己充满敌意的人的所为,但是他没有。他总是面带微笑看着他,然后继续自己的演说。

他知道那人喜欢藏书,有次在议会大厦大厅里遇上,他问:“我有许多珍贵的藏书,不知你有没有兴趣?”

那人吃了一惊。他把家中的许多藏书赠给那人,他们之间有了接触,谈论的话题从书籍发展到政见。最后,他们成为挚友。他就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富兰克林,而那个对他充满敌意的人当时的身份是州议会议员。

对付敌人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针锋相对,不断与之争斗,最后战胜对手;第二种是忽略对手,忘记对手,不与对手一般计较———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第三种则是点到则止化敌为友。

第一种谁都会做,争斗起来,可以天昏地暗。第二种需要人的豁达和操守,淡然看待对手的挑衅。第三种则需要更宽广的胸怀,更长远的考虑。冤家宜解不宜结,第三种做法可以消解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总之,此人用中庸方式很好的处理了这个冲突,这只有有包容心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3、包容是多元思维

电台请了一位商界奇才做嘉宾主持,大家非常希望能听他谈谈成功之道,以对自己的发挥有所帮助。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说:还是出一道题考考你们吧。

某地发现了一处金矿,于是人们一窝蜂地拥去开采。然而,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道,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绕道走,就是费点时间,有人说。

干脆游过去。

……

但是他却含笑不语,等人们议论声过后,他开口了: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开展营运?

全场愕然。

他却说:那样的情况下,你就是宰得游客只剩下一条短裤,他们也会心甘情愿呀!因为前面有金矿啊!

这就是一种多元思维,之所以说包容是多元思维,是因为眼界不宽,你假如你不能包容那条河的存在,相反却对这条河“恨之入骨”,为什么它要阻挡你的发财之路,这样一想,你就绝对不会想到造一条船搞营运的。

记住,“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困境在智者眼中往往意味着一个潜在的机遇,只是我们不曾想起,只是我们的思维总是陷入偏执和狭窄之中去了。

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复杂的,所以,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不能犯偏执和狭窄的错误。我们应当看到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有正面必然有反面。如在我们亲身体认的器世间里,有物质,就必然有反物质;有时空就必然会存在无时空;有光明就必然有黑暗,有生也必然有死……。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剌,那你应该高兴才对,幸亏没扎在眼里。”

美国第32届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曾失窃,损失惨重。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快乐。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这就是一种多元思维,当然,它不仅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超脱的生活智慧。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让你从“地狱”走向“天堂”。人生就是这样,有许多事,仅仅换了一个角度去分析,你就能看到希望,收获快乐。

生活中总会遇到些不如意,但我们只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便会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失恋了,好啊!你又获得自由了,又有了更加广泛的选择余地,而且它让你更加成熟了;晚上走夜路遭遇抢劫,“奉献”了二百元,你很恼火,那我告诉你:谢天谢地,幸亏没有出现生命危险;生意刚刚亏了一笔,没关系,有赚有赔才叫生意!吃一堑长一智吗!喝顿酒,明天依然是条好汉……总之,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你就会活的更加潇洒,更加快乐。

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颇为得意的画后,拿到画廊去展览,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画家在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他的要求:每一位观赏着如果认为画有欠佳之笔,均请在画上作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这幅画,发现整个画面都被涂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画家决定换个方式试试看。他又募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画廊去展览,不过这次要求与上次不同,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他们认为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现在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面对着同样的一幅画,为什么评判上会有如此大差异?想来是这样的:

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看,那么这幅画是满身缺点与漏洞;抱着挑刺眼光看的人,看后觉得作品不好,自认心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如果换作用欣赏的眼光去观赏,那么这幅画便满身都是优点。抱着欣赏眼光看的人,看后觉得作品很棒,自然会心情愉悦。

世界依旧,所不同的只是我们看待它的角度。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类似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正是我们追求快乐的最佳方式。要活得的快乐,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的角度。

总之,这种多角度的思维是建立在更为宽广的胸怀前提之下的,若一个人胸心狭窄,其思路自然也不会宽到哪里去。

4、包容是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世之谋,全局之谋,就是战略之谋。

为什么说包容是战略思维,请看下面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