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境界叫包容
3596000000005

第5章 修心理:包容造就快乐人生(3)

仰山禅师和沩山禅师不约而同地说道:“正如座主所说,无风起浪!”

两位禅师的对话,最初都以礼相见,但一言不合,拳杖相打,但他们互传了方便与不方便的消息,什么是方便?什么是不方便?

只有两位禅师心中知道,但仰山禅师、沩山禅师却讨论他们谁占上风、谁居下风?这就犯了无事生非的错误,在真正禅者的眼中,这只是“无风起浪”而已。

因此我们就要理解佛祖的话:人生的苦痛,原是多端的。这千万种不同的苦痛当中,有许多苦痛,是因了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所产生的。我们的情感,要我们这样做,可是我们的理智,却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做,人生的悲喜剧,无非是冷酷的理智,和热烈的情感,在这两个相反的巨流冲击之下,真是尝尽了辛酸,如果我们说人生一生的经历,无非是情感和理智反复消长的过程,亦不为太过。理智和情感,在人类的心中,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东西;一个是冷的,一个是热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行动,理智却大半是后天学习及经验的结论。

所以要真正达到老子所言,在有些时候理智是要占据上风的。

因为,贪图一时的痛快与眼前的小利小益,只不过是世人的小聪明而已。而以之心善待天下所有的众生,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的表现。

6、包容者成败看得穿

佛家讲随缘,道家讲顺其自然。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一种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其目的都是让我们站在更高处看待生死成败,站在天外看天空。而并非一些人理解的那么消极。

缘分在时,要珍惜。这叫惜缘。否则就是糟蹋缘。机会来了,好好把握,该争取时一定要努力争取。患得患失、以至于错失良机,会遗恨终生。已经努力过,争取过了,最后还是失败。我们就面对现实。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世上还有些我们所无力左右的东西。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进一步海阔天空。是进是退,全凭自己审时度势。

不怨天,不尤人。不要总活在过去,而要学会珍惜今天,放眼明天。当你感伤于春的逝去,夏天正悄悄从你身边溜走;当你沉湎于对夏的追忆时,已错过了秋天收获的季节!

在如今的这个社会里,面对成与败,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心境。

有人要问,失败了获得了什么?是的,你可以说失败了便失去了一次希望和机会,但你得到的是经验和教训。不是吗?一路走过,必然会经历坎坷,经历挫折。但我们却从中积累了经验,找出了问题症结,为最终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个没有超凡经历的人是难有超凡的人生感悟的,一个未经风雨洗礼的心灵,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升华。许多田园派诗人觉得宦海沉浮难料,世事变幻莫测,从而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可是他们真的体会得出“悠然”的心境吗?

苏轼做到了,翻开他的放逐史,你会发现那与游记无异。虽然他有罪在身,生计窘迫,却还在用清新明快的文字记述游历,用潇洒的笔触题诗作文。《题西林壁》是苏轼获罪流放黄冈途中游庐山西林寺时所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时的苏轼已经远离了官场,心中是否已经洞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诡怪伎俩?是否已经看清了自己的仇人为何要处心积虑地致己于死地的真面目?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却可以窥探出苏轼的一点心路历程。他虽然丢了高官厚禄,“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也别有一番情致。他的“内功”少了虚浮和华彩,增添了更多的平和与安然。

人生在世,只要做事,就会有成功与失败。而且,成功会给人带来喜悦的心情,失败会使人心情沮丧。所以说你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你就拥有了再次辉煌的开端。

假如我们念念不忘失败,并将失败的景象不断地灌输到大脑里,使它益发深刻和生动,就像我们将已录制好一盘的录像带不断地在你面前重播,挥之不去,让失败的阴影老是伴随着你、搅拌着你,让你走进失败的囚笼,你说你还会有快乐吗?

相反,若我们脑海里,一直有个积极的目标,又将这个目标不断生动地向自己灌输,使它更加深刻清晰,并且不断地暗示自己:要努力、要成功,产生一种稳操胜算的心里:自信、乐观、勇往直前而且深信有良好的结果,以前的失败是成功的开始,说不定成功在对你呼唤。

其实失败和成功就是一枚钱币的正反面。失败和成功有时只有一步之遥,能顶住失败的逆流并逆流而上,说不定成功就在眼前。

美国潘尼百货公司的老板潘尼年轻时毫无资产,一文不名,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经过无数次失败,甚至人们认为不可能的艰苦环境中办成了连锁店;在他发财之后,曾一度把所有的钱赔光。这时他年纪很大,希望渺茫,他那种“稳操胜算的心里”,使他东山再起,且越办越大。如果他让失败的阴影老是笼罩着他,就可能一蹶不振。正是他抱着成功的信念,让失败钱币的反面转化成成功钱币的正面,铸造了他的成功。

另外,“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时候,试了上万种材料作灯丝,都失败了。有人嘲讽他:你这个疯子,快放弃你那些什么发明吧!你做了这么多实验,都失败了。可见,上帝根本就没有让你成功。

爱迪生反驳道:在你们眼里可能是失败,可在我眼里是成功。

最终,他找到了钨,制成了电灯。当他价值百万的实习室,没买保险而被无情的火灾烧毁了时,有人问他:你怎么办呢?爱迪生说:明天早上我再重建一所。

正是他面对失败始终保有进取的态度,不幸的事也改变不了他已定的目标,造就了他的成功。

一个人在成败之间,伴随着快乐与苦恼、欢乐与忧愁、同情与憎恨、信心与怀疑,由此引发创造力和破坏力。一个人错误无论大小,可能会成为你的影子,就像幽灵,使你在疑虑和绝望的迷雾中迷失自己;一个人成功无论大小,很可能使你奋发向上,有创意的生活,让你生活充满阳光,好像有一盏明灯照耀着你前进。

你失败了,就要在逆境中保持宁静,就像爱迪生保持进取的心态,审视一下自己,就像写作你不可能一写就能成功,你必须有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成功必须有一个过程,成功就在失败的积累中产生。因此你不能迷失自我,就像我的同事,从失败中找到了好的方法,最后成功;你成功了,在鸿运高照时一样要镇静如常,如果你自以为是,失败时刻会向你袭来,成功变成泡影,很可能昙花一现,成功化成失败,将更要付出更多的心灵调整。心境的改变既可以使用自我暗示的方式直接改变自己的心路,也可以通过改变生理的方式间接改变心理。因为世界是不变的,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正向你迎着阳光时,阴影在后边。若调转头,背对阳光,看到的只是阴影。成与败本就是一对矛盾,所以说“成功”是从无数的失败中得来的。有成功就有失败,关键是你要有一种达观的心态。包容失败,你才能赢得成功。

7、包容者人性看得透

有这样一则故事——

我的爸爸是一位任何人与他交朋友都会引以为荣的人。他是一位有名的律师,精通国际法,客户几乎全是大公司,因此收入相当的好。可是他却常常替弱势团体服务,替他们提供免费的服务。

不仅如此,他每周都有一天会去励德补习班去替那些青少年受刑人补习功课,每次高中放榜的时候,他都会很紧张地注意那些受刑人榜上是否有名。

我是独子,在家中当然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虽然爸爸并没有惯坏我,可是他给我的实在太多了。我们家很宽敞,他布置得极为优雅。爸爸的书房是清一色的深色家俱、深色的书架、深色的橡木墙壁、大型的深色书桌、书桌上有造型古雅的台灯,爸爸每天上都要在他书桌上处理一些公事,我小时候常乘机进去玩。

爸爸有时也会解释给我听他处理某些案件的逻辑。他的思路永远如此合乎逻辑,以至于我从小就学会了他的那一套思维的方式,也难怪每次我发言时常常会思路清晰,老师们当然也都一直很喜欢我。

爸爸的书房里放满了书,一半是法律的,另一半是文学的,爸爸鼓励我看别些经典名著。因为他常出国,我很小就去外国看过世界的博物馆。我隐隐约约地感到爸爸要使我成为一位非常有教养的人,在爸爸的这种刻意安排之下,我想再笨的孩子也会有教养的。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操场上不小心摔得头破血流。老师打电话告诉了我爸爸。爸爸赶来了,他的黑色大轿车直接开进了操场,爸爸和他的司机走下来抱我,我这才注意到他的司机也穿了黑色的西装,我那时得意得不得了,有这么一位爸爸,真是幸福的事。

我现在是大学生了,当然一个月才会和爸妈度个一个周末。前几天放春假,爸爸叫我去垦丁,在那里我家有一个别墅。爸爸邀我去沿着海边散步,太阳快下山了,爸爸在一个悬崖旁边坐下休息。他忽然提到最近被枪决的刘焕荣,爸爸说他非常反对死刑,死刑犯虽然从前曾做过坏事,可是他后来已是手无寸铁之人,而且有些死刑犯后来完全改过迁善,被枪决的人,往往已经是个好人了。我提起社会公义的问题,爸爸没有和我辩论,只是说社会虽该讲公义,但更该讲宽恕。他说:“我们都有希望别人能宽恕我们的可能”。

我想起爸爸也曾做过法官,就顺口问他有没有判过任何人死判。

爸爸说:“我判过一次死判,犯人是一位年轻的外来工,没有什么常识,他在台北打工的时候,身份证被老板娘扣住了,其实这是不合法的,任何人不得扣留其他人的身份证。而他简直变成了老板娘的奴工,在某一天盛怒之下,失手打死了老板娘。我那时是主审法官,便依法将他判了死判。

事后,这位犯人在监狱里信了教,从各种迹象来看,他已是个好人,因此我四处去替他求情,希望他能得到****,免于死刑,可是没有成功。他被判刑以后,太太替他生了个活泼可爱的儿子,我在监狱探访他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初生婴儿的照片,想到他将成为孤儿,也使我伤感不已。由于他已成了另一个好人,我心里真的对我当时判的死刑痛悔不已……”

“他临刑之前,我收到一封信”。爸爸从口袋中,拿出一张已经变黄的信纸,一言不发地递给了我。信是这样写的:法官大人:谢谢你替我做的种种努力,看来我快走了,可我会永远感谢你的。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请你照顾我的儿子,使他脱离无知和贫穷的环境,让他从小就接良好的教育,求求你帮助他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不要让他像我这样,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浪费了一生。

我对这个孩子大为好奇,问道:“爸爸你怎么样照顾他的?”爸爸说:“我收养了他。”一瞬间,我只觉世界全变了。这不是我的爸爸,他是杀我爸爸的凶手,子报父仇,杀人者死。我跳了起来,那时只要我轻轻一推,爸爸就会粉身碎骨地跌到悬崖下面去。可是……我的亲生父亲已经宽恕了判他死刑的人,坐在这里的,是个好人,他对他自己判人死刑的事情始终耿耿于怀,我的亲生父亲悔改以后,仍被处决,这是社会的错,我没有权利再犯这种错误。如果,我的亲生父亲在场,他会希望我怎么办?

后来,我蹲了下来,轻轻地对爸爸说:“爸爸,天快黑了,我们回去吧!妈妈在等我们。”

爸爸站了起来,我看到他眼旁的泪水,“儿子,谢谢你,没有想到你这么快就原谅了我”。

我发现我的眼光也因泪水而有点模糊,可是我的话却非常清晰,“爸爸,我是你的儿子,谢谢你将我养大成人。”

海边这时正好刮起了荒野常有的落山风,爸爸忽然显得有些虚弱,我扶着他,在落日的余晖下,向远处的灯光顶着大风走回去,荒野里只有我们父子二人。

我以我死去的生父为荣,他心胸宽大到可以宽恕判他死刑的人。我以我的爸爸为荣,他判人死刑,一直感到良心不安,他已尽了他的责任,将我养大成人,甚至对我可能结束他的生命,都有了准备。

而我呢?我自己觉得又高大、又强壮,我已长大了。只有成熟的人,才会宽恕别人,才能享受到宽恕以后而来的平安,小孩是不会懂这些的。

我的亲生父亲,你可以安息了。你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我今天所做的事,一定是你所喜欢的……

读完了这则故事,您有何感想呢?因受欺凌起瞋恕心而杀人的原住民,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怨恨上天的不公、可以去怨恨判刑的法官不去体察他杀人的苦衷;而法官也大可振振有词,说他一切依法执行,何必为受刑人日夜奔走甚或为其抚养亲儿、挂念一生?

而一直以父亲为荣的儿子,在听闻抚养自己的父亲却原来是杀父的仇人时,却没有在激愤下伤害他的养父,而在一念间选择了宽恕而放弃仇恨,不仅阻止了悲剧的继续延续,也为那位法官下心头背负数十年的大石。佛经说:“一念境转”,透过宽恕,这些仇恨的火焰,都在一念之下转化成了清凉的红莲,这是人性的升华。

在记忆的洪荒里,人们似乎早以把人性的高度作为一个评价人的尺度,所以才有人格的卑微与崇高,人品的优良与恶劣,人心的善良与丑恶……

《史记》巨作的完成,开创了中国史类文学的高峰,身受宫刑之害的司马迁在强权暴力,温柔诱惑之间选择了作为一个史学家人性所必须达到的高度;王朝更替,江山易主,一瞬间的事情,可是一臣不事二主的理念却深深根植在文天祥的思维里,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元朝的老臣,怎能放弃幼主?转身一纵,万丈悬崖定格了这位民族的英雄。

人性在时间与空间的永恒里闪烁;岁月的荒废,生灵的涂炭,硝烟四起,国破家亡,悲戚的灵魂在颤抖,流泪即成血的年代,先行的觉悟者愤怒的举起了自己的双手,国安在,岂能安苟之卧塌。

泪的历史,血的教训,铺满道路的辛酸,挺着的胸膛,不会屈服,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才是我们的归宿,人性在战争,在种族的对抗,在文明与邪恶间蔓延,我看见了人性在刹那间飞的很远很远……

人性在历史里尘埃,所有的一切变的那么遥不可及。凡人与圣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凡人只是在刻意之间,追求着一种自己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可以为了这件事情投入很多时间、金钱、精力……

可是,这是建立在与生命本身不抵制和外部环境最大程度容忍的情况下的,一旦人性与自身的厉害利益冲突,人性就显得很卑微,人性可能一文不值:而圣人则能在生命本身,在任何情况下,把人性发展到一个高度,一个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们的人性已经升华了,人性上升为一种精神,独立与时间与空间的精神,一种永恒存在而且永远昭示后人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