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倾听往事
3593200000058

第58章 亦真亦幻帝王家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想给女儿找一个如意郎君,费尽了周折,仍然没有寻到满意的年轻才俊。一次散朝后,和大臣王洵说起女儿的婚事,认为像王敦、桓温这样奇异非凡的人,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只要能与刘琰、王献之有一比的,就最好。这四人都是驸马,人物都是一流的,王献之,有名的书法家,真书《洛神赋十三行》,行书《鸭头丸贴》,草书《十二贴》最有名。刘琰,著名的清谈名家,领一代风气。在孝武帝的眼里,他最看重的还是王敦和桓温两人,认为给女儿找驸马要找就要找他们这样的人,实在没有这样的人物,另外两人也行。

有讽刺意味的是王敦和桓温脑后都长有反骨,对他们司马家族不忠不孝。

司马曜的爷爷司马睿坐在皇帝宝座上时,王敦就从武昌领兵南下,打进南京城,司马睿可怜巴巴地说:“你想有所作为,就直接告诉我,我回琅琊就是了,何必让老百姓吃苦呢。”王敦和王导两兄弟,一个唱白脸,要杀要剐的,一个唱红脸,挡在司马睿的面前,不让王敦杀司马睿,逼得司马睿杀了自己的几个亲信大臣,事情才告一段落。一个皇帝活到这个份上,哪里还有颜面可讲啊,就在当年,司马睿一病不起。

儿子司马绍继位,司马绍算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只是生不逢时,军政大权全在王氏家族手中,他的每一个想法,王敦都了如指掌,为了不受制于人,王敦决定先发制人,这次他准备取消司马家族的帝位,自己坐上去玩玩儿。但他没有征得胞兄王导的同意。王导就不高兴了,不仅不帮王敦的忙,反而帮起了司马家族,大军围攻南京时,王敦生病了,王导就在家里设祭,哭悼王敦,消息传到王敦那边,王敦病上加气,不久就真的病死了。王导此举只是在强调,在王氏家族中他才是老大,在政坛上他也是老大。

《晋书》说桓温“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把桓温和王敦同列一传,在史家的眼里,他们是同一路人,桓温虽没有造反,但认为他有取而代之的野心。桓温做过一件让当时人议论纷纷的事,废了晋废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简文帝,司马曜就是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简文帝上台了,桓温也并不是很尊重他,在朝堂上还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几年,简文帝也郁郁而终,司马曜才继了皇位。

这样的两个人,可以说和他司马家有着血海的深仇,讨厌都还来不及,哪能是他司马曜心目中心仪的人物呢,司马曜喜欢得有些耐人寻味。

王敦造反,司马家仍然要启用王氏家族的人,桓温废帝立帝,司马家还要重用桓氏家族的人,若说是迫于形势,还说得过去。可是司马曜找女婿,要以他们为标准,那就有些过了。司马家族有一个白痴皇帝,听到青蛙叫,问身边的大臣青蛙的叫声是为公还是为私,机灵的大臣说,在公田就是为公,在私田就是为私。

司马曜不是一个弱智的人,也不是一个糊涂的人,他在位二十四年,是司马家族少有的英明的皇帝,淝水之战就发生在他执政期间。司马曜的弱点就是嗜酒,并且这酒最后还要了他的命。

司马曜异常宠爱一个妃子,在妃子那里喝酒喝高了,说了一句玩笑话,引得妃子很不高兴,叫婢女用被子捂他,没想到这一捂竟给捂死了,可惜我们不知那是一句什么玩笑话,值得他用命来做抵押。书上说这个妃子弑君,没有道理的,皇帝一死,她做妃子的也就成了废人,她不会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很可能是她也想开一个玩笑,没想到最后得到的是这样一个结果,皇帝死了,她应该是最后悔也最伤心的一个人。

王敦、桓温两人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居然还能得到司马曜的赞美,东晋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念稀里哗啦地捣毁了,新的价值观又还没有建立。混乱的时代产生了混乱的价值观。

王敦、桓温以军事起家,在政坛呼风唤雨,是政坛的晴雨表。司马曜首选王敦桓温两人,战乱时代,人命朝不保夕,有时一觉醒来,王朝就变了。有的人一生里经历了几个朝代,你想啊,最短命的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三年,一般的王朝也就三四十年的时间。汉末到隋朝也就两三百年光景。光有国号的王朝就有好几十个。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没有一个永远的王朝,只有永恒的世家大族。朝代换了,执政的家族是不会换的。把持朝纲的家族依然还是那几家,太原、琅琊的王氏家族,陈郡的谢氏家族,亢龙的桓氏家族,颖川的庾氏家族。他这个当皇帝的想必深有体会呢,因而考虑到保全妻子儿女,进而卫国平天下,武将比文官有优势。连皇帝也要这样来考虑女儿的婚事,这个皇帝不当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