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倾听往事
3593200000057

第57章 马谡,诸葛亮一世的痛

蜀主刘备在白帝城病势不见好转,自感不日将逝,星夜从成都召来诸葛亮,想把军国大事托付于诸葛亮,诸葛亮见刘备时,马谡在一旁,马谡就像诸葛亮的影子,有诸葛亮的地方,就有马谡。刘备叫马谡退下,问诸葛亮如何看待马谡。诸葛亮说:“此人亦当世英才也。”能让刘备临死之时,撇开军国大事不谈,单问马谡一事,足见事体之大,刘备担心诸葛亮重用马谡,为蜀国带来灾难,故有此问,并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诸葛亮赞许的人,自然是一个人物。马谡出道之后,一直追随诸葛亮,在诸葛亮手下做了一名参军,帮诸葛亮出谋划策。单说刘备死后,马谡就做了几件漂亮的事,诸葛亮领兵南征时,马谡建议用攻心计,诸葛亮慨叹:“幼常足知吾肺腑也。”孟获诈降时,马谡谋划智擒之计,诸葛亮抚掌大笑:“汝之所见,正与吾同。”诸葛亮担心司马懿督雍、凉之兵,将成蜀国大患时,马谡献上反间计,让司马懿解了甲,诸葛亮非常高兴:“(司马懿)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

长期的跟随中,马谡成了诸葛亮的知音,很受诸葛亮的赏识。二人关系日渐亲密,情同父子,用马谡自己的话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诸葛亮就有了提拔马谡的想法,诸葛亮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父母疼爱子女,必然会替他们作长远的打算,但马谡虽有谋略,却无军功,位高而无功勋,禄厚而无功绩,一旦自己百年之后,马谡凭什么在蜀国立足呢?诸葛亮必然要让马谡立一军功,再顺里成章地提拔马谡。

诸葛亮平定了南方,自然就将目光转向了北方,领兵北伐,驻防在祁山寨中,探听到司马懿领兵杀来,诸葛亮料定司马懿必取街亭,需一将去守街亭,诸将还在思考的时候,马谡抢先出列。一切都水到渠成,马谡如愿的挂了帅,谨慎的诸葛亮知道马谡此去只是镀金的,就替马谡选了一名身经百战谨慎用兵的上将王平,做他的副手,还不放心,又连派魏延、高翔两将,去守街亭附近的两个小地方,与街亭成为掎角之势,目的还是确保街亭的万无一失。上将王平,大将魏延,将军高翔,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哪一个不是战功累累?哪一个不能去街亭?偏偏是马谡守街亭,都误以为街亭无足轻重,大将魏延的话最具代表性,魏延说:“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马谡守街亭,司马懿困惑不已,智慧超群谨慎行事的诸葛亮,为何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司马懿最后的结论是,老天助我成功。按说,一切都在诸葛亮的计算之中,只等捷报传来。诸葛亮的本意只是让马谡挂个虚帅,让王平来主事的,这从战局结束之后,诸葛亮先问王平战事情况,再叫马谡进去寻问战况,就可看出来,没想到马谡不听王平的一再劝阻,自恃饱读兵书,深谙战法,不把王平放在眼里,自作主张屯兵山上,打乱了诸葛亮的部署,使均衡的战局发生了倾斜。一只狮子领着一群绵羊,绵羊就会咆哮如狮,一只绵羊领着一群狮子,狮子也会温顺如羊。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蜀兵,在马谡的手下,个个逃走不及,哪里还顾得上军令呢?这是俗语所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马谡有才,但不是帅才,他和赵括一样,只在纸上谈兵,是不会误什么大事的。马谡和诸葛亮一样,熟读兵书,深谙战法,差别只是在于诸葛亮能够活学活用。如何利用前辈的经验,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诸葛亮做到了,因而主政蜀国十几年,马谡没有学到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轻摇羽扇,三分天下,谈笑之间,退敌安邦,那份潇洒出尘,那份气定神闲,那份睿智机敏,数辈人心仪神往。然而,一点私心,如千里之堤中的一个蚁穴,使这之前的擒夏侯、斩崔琼、杀杨陵、袭冀县、骂王朗、破曹真等一系列战功化为乌有。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没有挣脱人性中的宿命。在此,我无意去苛责诸葛亮,历史只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当下,我们可曾因私废过公?我们可曾浪费过国家的资源?智圣如此,我们啊,走路,不得不小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