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倾听往事
3593200000056

第56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闲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正史野史的记载,杨修总与曹操牵牵连连在一起,似乎没有曹操,杨修就不咋的,尤其有意思的是,在杨修声名远播的过程中,曹操就像是相声小品里的那个配角,为杨修出众的机敏提供一个场景。就连杨修之死,也离不开曹操。杨修死了,死因却是各人说各人的,我也来说上一种,算是靠着墙根晒太阳时,与三五好友的闲聊,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有人认为曹操是嫉妒杨修的才华,论文才,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等史上有名,就我的视野所及,杨修并没有什么好的文章流传后世。更何况曹操手下才华超过杨修的人大有人在,如郭嘉、程昱、荀攸、刘晔、陈琳、杨修、王粲等,都得到了善终,为何杨修不得善终呢?肯定还有别的原因。

杨修的直接死因是扰乱军心,被曹操所杀。曹操亲领大军攻打刘备时,进也不能,退也不能。大将夏侯淳请示当夜的口令,曹操正喝鸡汤,随口说出“鸡胁”,杨修一听,就暗中收拾行李,夏侯淳见了就问,杨修解释说,鸡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回兵许昌是最好的结局。夏侯淳回去也叫兵士收拾行李,刚好被曹操撞见,夏侯淳如实相告。曹操就治了杨修的死罪。

要说扰乱军心,应该是夏侯淳,杨修只是暗中收拾行李,不杀夏侯淳而杀杨修,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此吧,那么曹操在乎的是什么呢?在曹操的眼里,杨修像一根鸡胁,有一定的文才,但屡屡识破曹操的心思。

中国人是极看重一个人的门第的,有一个好的门第,就像有了一个金字招牌,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期。门第,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脸面,关乎到家族的兴衰和气运的消长。古时你家的门排在第几位,你家的地位就是第几位,瞧一眼人家的大门,就知道这家人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因而建造房屋时,都很重视大门的营造。曹操也不例外,总揽百官后,就张罗营造丞相府第,建造大门时,曹操专门带一帮人来检查,让人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一言不发地走了。跟随的杨修立即命人拆掉大门重建,手下人一脸迷惘,杨修解释说:“门内一个活字,是阔字,丞相嫌门太宽了。”曹操有意为之,杨修无意解开。有意无意之间,曹操就留心杨修了。

曹操征讨袁绍时,发现有许多剩余的竹片,长不过几寸,大家都说没有什么用,准备烧掉,曹操觉得可以用来做椭圆形的盾牌,却不吱声,有意考较杨修,派人去问杨修,杨修随口就说:“可以用来做椭圆形的盾牌。”曹操虽然面露喜色,心里却不是滋味。

一来二去,曹操对杨修的态度,由疑到忌终于发展到怒的程度了。曹操害怕别人暗害自己,经常有事无事地对手下的侍从们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天,曹操假装睡着了,故意把被子蹬到地上,一个侍从慌忙拿起被子盖在曹操身上,曹操跳起来杀了这个侍从,又上床睡去。醒来时见到死去的侍从,问是谁如此大胆,敢杀他的侍从,听说是自己杀死的,就泪流满面哭泣不已,吩咐厚葬这个侍从。大家都以为曹操会梦中杀人,惟独杨修知道曹操的心意,指着这个侍从叹息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听说后就更加讨厌杨修了,寻思着要除去杨修,而杨修却还蒙在鼓里。曹操手下谋士如云,聪明人多的是,都假作不知其意,在曹操面前装痴,收敛自己的行为,唯恐自己表现得比曹操聪明,引起曹操的猜疑和妒忌。唯独杨修不知退守,过于张扬,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引发了曹操的杀机,杨修的聪明证实了他的不聪明,正如《红楼梦》里说的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的性命”,杨修算是自己害死了自己。

大智若愚,真正的智者,不争表面的风光,而是沉潜在生活里,和光同尘。板桥先生曾在条幅“难得糊涂”里写道:“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杨修还只是聪明,仍没有达到由聪明到糊涂的境界,缺乏智者的沉稳和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