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倾听往事
3593200000039

第39章 凡人与圣贤的距离

山顶古寺前,方丈与小和尚一同看见山下河中的船帆,小和尚说:“师傅,你看,帆在动。”方丈说:“不是帆动,而是心动。”心不动,万物皆空,心一动,万物皆有像。芸芸一生,谁没有心动过,难得的是由心动到心如止水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圣人、贤人与凡人的区别。圣贤去人,其间亦迩。原来,圣贤与凡人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有时只在一念之间。

管宁、华歆与邴原本是好朋友,当时称誉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首,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管宁华歆二人最终分道割席,陌同路人。《世说新语》中有记载,二人园中锄菜,菜地里有一小块金子,管宁视与瓦石无异,挥锄不止,华歆看见金子,停下来,拾在手中,然后用力扔得远远的。二人又曾一同读书,门外有官员的车路过,宁读如故,华歆放下书本,跑到门外去看。管宁不高兴了,认为华歆不是他的朋友,与华割席。管宁的割席,毋宁说是绝交,不如说是劝诫,希望华歆不要改了初衷,后来做大官的华歆,生活一直是很俭朴的。二人都是圣贤,都是值得尊敬的人。私下觉得,管宁可敬,是神,高高在上,华歆可亲,是人,实实在在的,更接近于真实的人性。

金子,眼见,心不见,自与瓦石无异,天生对外界有免疫力,这样的人,是圣人,世所罕见,出一个,是这个时代的福气。管宁曾以布衣的身份,避难辽东,所居之处,流民簇拥而来,旬月而成村落,管宁一介匹夫,不曾发号施令,百姓就往他身边靠拢,这种人性光辉,能不让千载之下的我辈由衷钦佩吗?管宁不好学,也学不了,冯友兰先生曾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说:“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中国的圣人不多,就那么几个,更多的是贤人,修身养性,无限接近圣人的人。金子与瓦片石块肯定不同,二者价值也不一样,见而心动,乃人之常情,动心而能自制,更显难得,把金子扔得远远的,眼不见了,心就不见,像一泓平静的水中,丢下一粒石子,荡起几个涟漪之后,复归于平静,并不有损于水的本质。华歆人人可仿而效之,美国的比尔·盖茨就是这样的华歆,心动而下海,成了世界首富,后来又心如止水,准备把家产捐给慈善事业,质本洁来还洁去。

修身养性的华歆,终成一代贤人,做了别人的镜子。华歆、王朗曾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华歆有些为难。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来乱兵追至,王朗欲舍所携人。华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还是带着那人。危难之中,因道义不弃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乃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亦不惜,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王朗有些富翁相,像一个百万富翁,手有余钱,捐出一万两万,博个口彩,并不伤自己的筋动自己的骨。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人生是条飘满尘埃的路,路上灰尘很大,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日三省,时时拂洗,才能光鉴如镜。

不能做管宁,就做华歆吧。在俗世的尘埃里,向内心的洁净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