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倾听往事
3593200000038

第38章 赵母的智慧

女儿出嫁,踏上花轿的一刻,母亲自然要对女儿交待几句体己话,供女儿处时经世之用,这些交待一般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有例外的,说得含含糊糊的,不那么明白。

《世说新语》“贤媛”里记了一则小故事:赵母嫁女,女临去,教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耶?”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贤媛,指有德行有才智有美貌的女子。赵母不会在女儿出嫁时,教些废话吧,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这话语有些绕口令般的玄。后来,读得多了,越来越觉得此语的妙处。这妙处在文字背后。赵母的女儿花样年华,自然难以清楚大家族中复杂的人际关系,赵母是过来人,历经人事的倾轧,自然明了生存的艰辛,在女儿临去时,含蓄地告诫女儿,懵懵懂懂是难以在大家族中立足的,要想活得滋润,须得有智慧。

做人,既不能太优秀,也不能窝窝囊囊。优秀的,必是流言聚集出没的地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想必赵母深究其中味。太窝囊,所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又是赵母不愿意看到的。争上游,会木秀于林,处下游,又会朽木易折,唯中游,进退自如,可保一世平平安安。

记得小时候农业学大寨,大搞争上游运动,我们生产小队的队长,拍拍衣衫说:“上游我不想,下游我不当,中游坐得稳当当。”现在想来,此人是一位乡村贤哲,智慧不亚于赵母。赵母在大家族的沉沉浮浮中,学得了智慧,也一定在大家族的倾轧中吃过争上游的苦头。

检点一生,悟到了处世的策略。可惜,人已老去,便秘籍似地传给女儿。不能做好事,比不能做坏事还要重要。大家族中的人,谁没有做过一件两件坏事呢?就像数学里的约去同因式一样,约去,彼此心照不宣都没有做过坏事了。好事不同,你做过,我没做过,他也没做过,那你就是一个另类,另类是要命的一类。法不责众,法亦不能保全众口铄金之下的一个好人。有时,国法也不能保全众口之下的好人。乌台诗案中的苏轼,因了几个小人的聒噪,引起一浪又一浪的喧哗,连神宗皇帝都招架不住,随风摧了一下苏轼,好在神宗爱才,给苏轼留了一条活路,历经太后的出面,及几位老臣的倾力相救,才幸免于难,但活罪难逃,最后被贬到湖北的黄冈,此事才算有了了结。

但是,做坏事,于人德性有亏,又是一种折磨,退而求其次,就做中间人吧,不做任何有违自己良心的事,时间是最伟大的法官,清者自清,一切交由时间来做最后的裁决。

《淮南子》上有一则故事,异曲同工,只简单几句,抄录于此,共识者欣赏:人有嫁其女而教之者,曰:“尔为善,善人疾之。”对曰:“然则当为不善乎?”曰:“善尚不可为,而况不善乎?”

《世说新语》“贤媛”一章,专记汉未、三国、两晋女子们的才德智慧之事,在男权的社会里,她们如太平洋中的小岛,茫茫之水中突兀而出,彰显于后世,足可为后世立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