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秋日,临近中午的时分,很好的太阳,风清云淡,附近农家的炊烟在空中慢慢散开,袅袅娜娜的,操场上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运动,活泼泼的让人想起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居住在这城乡交接地带,既能感受到城市的文明带来的方便与舒适,又能体悟到乡村的纯真与质朴,不由得感叹:工作者是美丽的,也是幸福的。
为讲授鲁迅先生的文章,我把先生的文章仔细重读了一遍,说是重读,实则不然,先生的文章只是囫囵地学了一遍,此次算是初入宝山。先生的一生,与文字打交道,多次因文字而东躲西藏,生命时时受到威胁,先生收到过敌人信封里寄的子弹,也遇到过敌人伸来的橄榄枝,但先生一概不理不睬,愤世嫉俗的活着,孤高傲世的活着,为自己,更为天下的黎民苍生。
很惭愧先生的许多文章我读不懂,但不并不妨碍我对先生的敬意。现在有些人今天这样先生明天那样先生,似乎他们是评点先生的权威。有时也私下里想,这些人是不是也同我一样读不懂先生的文章,或仅仅只是一知半解,只好对先生妄加揣测胡乱评论。有人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有了英雄而不知敬重英雄的民族是可耻的。我们又何必要这样贱踏自己的英雄呢?
无独有偶,苏轼也是因文字东奔西走因文字而致祸的人,苏轼这个集儒道佛于一身的中国文人,竹杖芒鞋走遍了中国南南北北,因为一肚子的不合适宜,就注定要受到文化小人的陷害。公元1079年,国了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伙同一帮子文痞,上书指责苏轼用诗文诽谤朝廷,苏轼因此蹲了一百三十天的大牢,后来幸得神宗皇帝和太后及王安石等一班元老重臣才爱才的人,苏轼才免于死罪。真得给他们磕几个响头,感谢他们保护了文化史上那颗耀眼的明珠,不然,我们今天哪能读到豪放淋漓的大江东去,凄婉缠绵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及雄视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呢?俗云:树大招风。真是一语中的,这种阴暗的心理,时不时地神经质一下,糟蹋一下文化人,对文化人苛之刻之。
二
公元221年,秦始皇结束了诸候七国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国,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央集权制成了中国政治上唯一合法的形式,虽然朝代更来选去,政体却始终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使是解放以后,究其本质,仍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央集权。
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秦王朝便想消灭一切反秦识,文化便首当其冲地遭受民劫难,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上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藏诗书者弃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不公焚毁典籍,而且还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四百多人的鲜血淹没了短命的秦王朝。
秦王朝一片血色。
四百多人就这样死去了,死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个人的手里,当权力与野蛮联姻时,权力便成了洪水猛兽。四百多人,一起完成了对文化的殉道,四百多人,因政治的介入第一次替文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明清两朝的文字狱,集历代之大成,株连之广骇人听闻,达到了祸灭十族的程度,不公族人亲戚难逃法网,就连朋友师生也不能幸免。所谓文字狱,就是从人们所写文章中挑出一些词句,在文字细节上进行挑剔,断章取义,吹毛求疵,编造莫须有的罪名,迫害作者。明朱元璋出身寒微,自卑心重,因而他十分注意出身经历的禁忌,他当过和尚,故不许人们写和说“光、亮、僧”,甚至与“僧”字谐音的“生”也不许提。他参加过红巾军,便忌讳“贼”字,与之谐音的“则”字也忌讳。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撰写《贺冬表》,因为“仪则天下”而被诛杀。光一本《朝野异闻录》就记载了几十起这样的事,遑论其它书籍。朱元璋个人的禁忌逐渐衍化成社会禁忌,不允许百姓取名时用,天、国。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晋、“等字。倘若是在今天,不知有多少人会因姓名而人头落地,又有多少家庭会被子满门抄斩。
徐骏因诗文 有“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两句被处死,明史案一次就杀了七十多人,戴名世一案牵连三百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狱,现在有案可查的达二百多起。一时之间,文化人人人自危,个个噤若寒蝉,唯恐因只言片字而惹下杀身灭族之祸。鲜明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经不起一推一搡,说不定某一天就会被飞来的横祸喀嚓一声而尸首异地。人命如草。人命如蚁。清御史曹一士曾感叹他们死得太可怜了。无情的文字里触摸不到死者的魂灵,听不到亡者的呐喊。丝丝忧伤,无孔不入地渗入到我生存的天地之间,写下这些文字,算是替亡灵们唱一首挽歌吧。
三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蒙古族跷勇善战,从马上得了天下,其子孙入住中原后,因其自身对文化认识的局限,不重视文化及文化人,把当时的人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可怜的文化人只比乞丐高那么一点点儿,由孔老夫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光无限到沦落风尘之中,其间的巨大心理落差,其间的酸甜苦或许只有文化人自己才能品味,文化人老九的政治地位为其后来的文化人大革命提供了历史的渊源。
十年****,文化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洗脑了运动,因政治的参与,使得这场运动席卷了全国,波及到毎一个家庭。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连串显赫的名字辉煌的名字,在当时就是灾难的代名词,就连乡村里一些只读过几天书称不上文化人的人,这次也沾上了文化的光,在劫难逃,无处可藏的境遇,“臭老九”成了当时使用频率仅次于“毛主席语录”的口头禅,如同时下流行的“帅呆了”、“酷呆了”。十年的煎熬啊,冤死了多少人,又牵连到多少家庭。当一些文化人回忆起那段日子,那种不寒而栗的神态,使我对这场惨烈的政治运动有了一个沉重的印象。
一个时代的悲剧,一具民族的悲剧,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结束了,检点资料,要么对此语焉不详,要么对此讳深莫测,使我们无法去破译去探究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至今我仍想弄清事实真相,是什么导致劫难发生的?难道真是文化自身的弱点吗?文化,文化,让人心酸的文化,没有文化,人类不可能文明不可能进步,但是有了文化呢?我们如何善待文化,如何善待掌握文化传播文化的文化人呢?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历史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的沉渣时时浮起泛滥,如决堤的黄河,时不时地肆虐一下依靠它生存的子民们。思至此,我浑身冰凉,手足无措,假若这一规律再一次重现时,而我的子孙后代又恰好是个文化人,岂不是要遭此一劫么,除此,我倒希望我的子子孙孙们一直都是文化人,没有钱不要紧,没有名也不要紧,只要腹有诗书,活得快活,活得正直,活得真情实意。
鉴古思今,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研读历史,寻求规律,杜绝劫难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