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的生存之道
3588900000026

第26章 美言善行,高超的语言交际艺术(2)

一个马夫有杀掉了齐景公曾经骑过的老马,原来是那匹马生了病,久治不愈,马夫害怕它也把疾病传染给马群,就把这匹马给宰杀了。齐景公知道后,心疼死了,就斥责那个马夫,一气之下竟亲自操戈要杀死这个马夫。马夫没想到国君为了一匹老病马竟会杀了自己,吓得早已面如土色。晏子在一旁看见了,就急忙抓住齐景公手中的戈,对景公说:“你这样急着杀死他,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齐景公说:“好吧,我就让你处置这个混蛋。”

晏子举着戈走近马夫,对他说:“你为我们的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掉了,此罪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不得不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了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们的国君爱马不爱人,得一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又当死。鉴于此,非杀了你不可。”晏子还要再说什么,齐景公连忙说:“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让我落个不仁的恶名,让天下人笑话。”就这样,那个马夫也被晏子巧妙地救了下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人交往说话,应该注意应该多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即使是劝告别人,也不能为一味的违背对方的意见,应该多为对方考虑。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错误”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住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适当,或者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可能因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己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唐朝天际年间的石头大师替世人开过一剂人生的处方,教的是如何说话,写得很有意思,其中有:热心肠一副、温柔二片,说理三分等等。有的聪明人可能会问:奇怪,这说理为什么是三分而不是十分呢?“说理三分”,讲的其实是一种技巧。你若有理,聪明人一点就通,不用十分,三分就足够了,不必画蛇添足;碰到蠢人(或一时走进死胡同的人),你再多费口舌也无用,何必执著,不妨让他自己慢慢去悟;至于蛮横汉,他本不讲理,你即使讲上十二分,也无异于是对牛弹琴。“说理三分”,讲的也是宽容。人总有缺点,或多或少总有不周全的地方,他或许并不明白,你巧妙地说上几句,点到为止,这会让他心存感激。若是穷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连面子都留不住,只怕是两败俱伤。

“遇人减岁,见货添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顺耳的话,这就要我们在生活中,尽量少说些刻薄难入耳的话,如果一个人听你说话就火冒三丈,你说得再有道理也没人愿意去听的。

我们说话时要秉承这几个原则: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根据对方不同喜好来决定说话方式。二、切忌触到对方的忌讳,尽量少谈对方隐私。三、以对方的长处和爱好为话题,可以引起对方的兴趣和好感。四、会听才能会说,多听弦外之音,了解对方真实想法。五、尽量让对方多说话。六,这样可以调动对方积极性,另外也可以多掌握对方信息,从而占有主导地位。七、多说对方爱听的话,先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以后便容易沟通。八、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乡随俗,让对方产生你和他保持步调一致的感觉。九、善于借题发挥。十、玩笑话不能过分,说话注意尺度。如果掌握了这些说话之道,我们在人生复杂的环境中,定能如鱼得水,来去自如。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真水无香

【道者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八十一章》

【智慧细语】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老子的家乡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人能说会道,大声咳喝道:“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花口足有盆口大,艳丽无比花中王。”老子听他说的好,就买了一棵牡丹根,回家高高兴兴地把它栽到院子里,可是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老子上过一次当,就问他卖的到底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很生气,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态度十分生硬,老子觉得这个人有些意思:怎么他不夸奖自己的货好呢?于是就好奇的买了一株,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栽到院子里,后来生根发芽,再后来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直惹得乡亲阙里都来观赏,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辨”。

在这一点上,孔子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就是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是存心善良的,善于溜须拍马,投机钻营的人,往往都有一套嘴上工夫,吹捧当权者的功绩,投合领导的心意,领导喜欢什么话他就说什么话,这种人的目的不过是博取领导欢心,满足个人私欲。可是世上就有许多的人物喜欢被阿谀奉承、喜欢被吹捧,这就给许多巧言令色的小人提供了机会,他们早已参透了上级的喜恶,说话办事完全符合领导的心意,世上就有许多领导者重用这样的人,提拔这样的人,结果被欺骗被蒙蔽而毫不察觉。巧言令色的小人现在有,过去更有,几乎每朝的昏君身边,都有那种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溜须拍马,阿于奉承的人。

赵高和秦始皇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不但精通法律方面的知识,人也很聪明,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所以很受秦始皇的宠信。在秦始皇病死沙丘后,赵高更策划瞒天过海的阴谋,以巧言令色让李斯助他,并矫诏让胡亥篡位成功。

他耍弄政治阴谋立胡亥为秦二世后,自己也取得高官,成为皇帝的信臣。一次二世与赵高谈话,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意思,赵高马上顺风而上,竟然说及时行乐只有贤主才能做得到,而昏君是做不到的,显然一派胡言。他揣摩到二世因玩弄阴谋而登上皇位,担心自己地位不稳固,于是借机向二世进言要他”严刑酷法”消灭一切敌对势力,这正好符合二世的心意。残暴的秦二世杀戮了许多前朝大臣,几十个兄弟姐妹,老百姓连坐受刑的人更是不可胜数。弄得民不聊生,起义军遍布全国。赵高诛杀异己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秦二世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大秦帝国基业就这样葬送在阉人赵高之手。

不论古今,不管是圣贤还是常人,对于好听的谄媚之言听起来总比那些直言相谏的顺耳舒服些,但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再聪明的人,有时也可能对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理解,出现失误,而避免失误的一个重要方法,莫过于虚心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能听取批评性的“逆耳”之言。《韩非子》曰:“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孔子家语》讲得更明确:“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世间最可贵的是说真话,道真情。“逆耳”之言虽然听起来不大舒服,但可使自己不犯或少犯错误,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益。遗憾的是,有些人喜听顺耳之言,厌听逆耳之言。在这些人里,善于溜须拍马的人就会乘虚而入,用甜言蜜语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为政者不听“逆耳”之言,偏信顺耳之言,必然会堵塞言路,最终造成乱世;反之,为政者不怕“逆耳”之言,从谏如流,必然会广开言路,进而开创治世。史载,周厉王为政残暴,国人议论纷纷。于是厉王广派密探,重惩批评时政者。一时路人“道路以目”。厉王得意地说:“我能弭谤矣。”近臣告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厉王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不久,国人暴动,厉王被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齐威王不怕人批评,甚至还鼓励百姓揭露他的错误和缺点,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样一来,言路畅通,齐国政治修明,国力便迅速强盛起来。

唐太宗是一个明智的政治家,善于采纳大臣的批评意见,能接受别人指出他的言行之“非”。他以隋炀帝拒谏为鉴,诚恳要求大臣们进谏。他说:“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年间,进谏和纳谏蔚然成风,以魏征为例,他为唐太宗讲解了“民可载舟,又可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道理,也常常犯颜直谏。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当然,皇帝也是人,有时唐太宗回宫后发火,声言恨不得杀了这个乡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贤明君主,火气过后又为有这样忠谏之臣感到欣慰,就一次次原谅魏征的犯颜直谏。以致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也说明了唐太宗深深知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道理。”

当然,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逆耳之言”也不可能全对。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介绍唐太宗纳谏时,特别指出:“纳谏的意思是倾听不同的意见,判断是非,择善而从,如果择非而从,那就不能叫做纳谏。”如果明知“逆耳之言”是错的,你还要“从谏如流”,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古人还提出了要“察言”,要“三思而后行”,多思考,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

人都有短,嘴上积德,莫要揭人短处

【道者说】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庄子·德充符》

【智慧细语】

子产愤怒地说:“你看你自己,一个受过极刑的犯人,还恬不知耻的想与尧等圣人比德性修养。我一看你这副德性就意识到,你过去为非作歹的可耻行为,我深以有你这样的同学为耻。”

这是《庄子》里讲的申徒嘉和子产的一个故事,申徒嘉是脚有残疾的人,他和郑国的子产同拜在伯昏无人的门下学习。子产因为申徒嘉有前科,就看不起他。每次出门都和申徒嘉讲:我先出去,你停留一下,要不你先出去,我停留一下。申徒嘉回答道:先生之门,固有执政,你固然是一个执政官,可是你也不过如此而已。子产还不服气,说:“你的腿有问题,肯定是你原来犯了什么错误,你要是没犯什么错误,腿怎么会残呢”?

这个时候申徒嘉平淡的说:“世人因为两脚健全,而笑我残废的很多。我原来听了真觉得非常生气。可是到老师这里来了以后,我就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因为先生可以时时以美德来感染我,熏陶我,我在老师门下已经呆了十几年了,他都从来没有感到我是一个残废的人,因为我们是探讨学问,探讨道德。现在您也来到了这里,是与我探讨内在的思想与德行,怎么又挑剔起我的外形来了呢?”子产听了申徒嘉一席话深感惭愧,脸色顿改而恭敬地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子产因为申徒嘉以前有过前科,失去了一条腿而耻笑他并羞于与他同行,结果却被申徒嘉说得面红耳赤。在这里子产实际上是犯了一条人际交往的大忌,就是揭人短处,所以才会导致申徒嘉的据理力争,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弄的无法收场。

为人处事中,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能随便乱说,有的时候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让对方感到难堪无法下台,或者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也许你言者无心,可能他听者有意,丧失了友情不说,有的人甚至因为这个丧失了性命。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早年还要过饭,当过和尚,做了皇帝后有不少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其中就有一位儿时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才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叫大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忘了吗?”

这一番话说得朱元璋哭笑不得,在威严的金銮宝殿之上,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这位仁兄居然揭起了他儿时穷困的老底,这可让堂堂皇帝的脸往哪儿搁呢?过后不久,朱元璋找个借口将这位穷哥们儿杀了,免得他四处散布皇帝的短处。

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事,通常一个人可以吃暗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以性命相搏。所以,聪明的处世者一定懂得给人面子,不随意揭人隐私。揭人短处无异于当众打人嘴巴,是可忍,孰不可忍,他的麻烦就算来了。而对于一个人,无论他原来的出身多么低贱,做过多少见不得人的事,一旦当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便罩上了“灵光”,变得“神圣”起来。往昔那见不得人的一切,要么一笔勾销,永不许再提;要么重新改造,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含义。这位穷哥儿们哪懂得这一点,自以为与朱元璋有旧交,居然当众揭了皇帝的老底,岂不是自找倒霉吗?

朱元璋原本是要饭的出身,早年当过和尚,后来又参加过推翻元朝统治的红巾军起义。这些经历在朱元璋看来都是卑微的。朱元璋因当过和尚,对“光”、“秃”一类的字眼十分忌讳;因红巾军被统治者说成是“贼”、“寇”之类的组织,朱元璋便对这些字眼也极为反感。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杭州徐一在《贺表》里写了“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几个字,朱元璋读了勃然大怒说:“生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光是削发,说我是秃子。则者近贼,骂我做过贼。”于是,立即下令把徐一处死。洪武年间,大兴文字狱,惟一幸免的文人是翰林院编修张某。他在作贺表文里有“天下有道”、“万寿无疆”两句话,朱元璋看了发怒说:“这老儿竟骂我是强盗呢!”差人逮来当面审讯。张某说:“天下有道是孔子说的,万寿无疆出自诗经,说臣诽谤不过如此。”朱元璋被噎顶住了,无话可说,想了半天才说:“这老儿还这般嘴硬,放掉罢。”左右侍臣私下议论:“几年来才见饶了这一个人。”

被人说话的时候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他人身上的缺陷,千万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语加以攻击。在中国,有所谓“逆鳞”之说,据说在龙的喉部以下,约直径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部位,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事实上,无论人格多么高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所谓“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千万要小心,不要击中人家的伤疤,让人疼痛难看。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缺陷或者不足,真正的智者,是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赞扬别人,而不是揭人短处,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好的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