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的生存之道
3588900000025

第25章 美言善行,高超的语言交际艺术(1)

语言是人的思想的外化,美好的语言使人获得声名,聪明的语言助人事成,在这一章中道家主要讲不合乎自然的道理是不能打动人心的,语言是一个人修养深浅和素质高下的重要外在表现,而老子所讲的“希言”,就是珍惜语言,少讲话的意思,我们都知道祸从口出和沉默是金的道理,让我们站在老子的肩上,去深刻体会道家的言默之道吧。

点到为止,避其尖锐,说话绕个弯

【道者说】

“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庄子·人间世》

【智慧细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传达平实的言辞,不要传达过分的话语,那么也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庄子认为要保全自己,就要以诚待人,不要说一些过分的言语。否则,只会招来彼此的不快。正所谓,只有嘴上留情,脚下才会有路。

为此,要求我们说话要学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下海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

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谈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一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作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回答的,显然是一句错话。但却错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我国的核心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会使会议气氛过于严肃、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这句错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

可见,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销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生活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办呢?为了避免直言相告,我们可以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蓄、隐晦的方法向对方发出某种饱含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刚调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做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总感到自己的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一见到他就很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掉了,我们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做事认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质,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本事。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说话不在声高,而在于说出来的话是否合理、是否中听?说话是门艺术,讲究委婉,讲究措辞。只要不是故意的兜圈子,绕弯子难为人,适当的委婉和含蓄还是很必要的。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如何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让人家听着舒服,从而达成沟通的一致性和产生有效的共鸣。

说漂亮话,做漂亮事,美言可市尊

【道者说】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老子·第六十二章》

【智慧细语】

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美好的语言确实可以要人敬重。一句话百样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际之间,如果使用很恰当的语言,使对方容易接受,就会达到好的效果。语言在人类的交往和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美的语言培养美的品质,美的言语不仅减少了矛盾,还增进了友谊,如春分化雨,沁人心脾。

一句美言,一段动人的语言,一段优美的文字,能有如此的魔力,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它缘于创造者的内心感受,当它再次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那些能认同的人们,自然就被动彻心弦,也就有了它本身所具有的魔力。

有的时候,美言一句能胜过千言万语,一句美言可以给心灵以震撼,给灵魂以启迪,给最远的人以最近的安慰,给最孤寂的人以最真诚的问候。只是看此言能否打动人的心扉,只要所言能与听者的内心相合,能表达出听者当时的心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年前,在英国伦敦街头有一个盲人在乞讨。他的胸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自幼失明”。可是,他的乞讨效果并不理想,每天的收入少得可怜。有一天,英国大诗人雪莱走过这个盲人的身边,盲人拉住雪莱的手说:先生,可怜可怜我吧。这天雪莱身上没有带钱,他想了想说,我送你一句话吧,或许会对你有点帮助。说着,他擦掉了盲人胸前牌子上的话,在上面写了另外一句话,然后就走了。盲人发现,自从遇见雪莱以后,他每天的收入比以前多起来。他很纳闷,这是一句什么话呢?有这么神奇的效果?于是,他对一个过路人说,先生,请你告诉我,我的牌子上写了些什么?那个人就把牌子上的话读了出来,原来,那上面写的是这样一句话:春天来了,可是我看不见它。

这是一句充满了感情,非常能够打动人心的话,许多人看见了,心头都不由的一动,有的人甚至热泪盈眶。所以他们忍不住解囊相助了。是啊,春天那么美好,可是这个盲人却看不见,春天那么温暖,这个盲人的心却始终沉浸在漫长而寒冷的黑暗之中,雪莱用一句充满诗意和深情的语言,就把盲的人辛酸和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就让那么多人为之而感动!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一种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有没有想过,说话的时候也要选择一种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呢?

在生活中,我经常看到有些人,他们明明是好意,但说出话来,却让人难以接受,甚至使别人把他们的好意当成了恶意,是不怀好意,是出口伤人,这是语言的悲哀和不幸。就是因为这些人不懂的润色语言,只知直言,结果犯了他人大忌,落得个好心没好报。“直言”,从大处讲,是坚持真理;从小处讲,是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话是为对方着想,便肆无忌惮,不给对方面子。反而自取欺辱。

东汉末年,各地豪强并起,形成了军阀割据之势。当时,势力最大的要算是河北的袁绍,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西凉的马滕。曹操从表面上看兵微将寡,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谋略都在各家之上,是一股最危险的力量。

有一回,袁绍的谋士们劝他及早兴兵讨伐曹操,以解心头之患。可他的小儿子正好闹病,袁绍非常疼爱他的小儿子,就对他的谋士们说,我的小儿子正病着,我哪有心事去攻打曹操呢!他的谋士们一听,都叹息摇头。

这中间有个叫田丰的谋士,就多次苦劝袁绍立即起兵,趁曹操羽翼未丰,一鼓荡灭。可是,袁绍竟然非常恼怒,把田丰赶出大帐。田丰在没奈何的情况下说:“将来打败袁本初者,必曹操也!”

袁绍听了以后,大怒,就以“乱我军心”的名义,把田丰抓起来,关到监狱里。后来,曹操的力量逐渐强大了,占领了整个中原地区。这个时候,袁绍看到曹操已经发展到十多万精兵了,威胁到了自己,才想起出兵对付曹操。田丰听说了这个事情以后,心急如焚,在狱中写信给袁绍,他说:“现在应该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劝他要谨慎行事,现在还不是消灭曹操的时候。

袁绍看到田丰的信,又一次怒上心头,他说,前些时候,劝我讨伐曹操的是你,现在劝我与曹操妥协的也是你,你是成心和我过不去。所以就想要杀掉田丰,在许多人的哀求下,才饶了田丰。但是,他在临起兵前说,等打败了曹操,回来再和田丰算账。

可是,曹操此时可不是袁绍想的那样好对付了。曹操只有军队七万,而袁绍号称七十万,十倍于曹兵。但打了几仗,不见胜负。

袁绍手下有个谋士叫沮授的,他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而自败矣。”袁绍却说:“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命令左右,把沮授也监禁起来,待破曹之后和田丰一体治罪。

实际上曹操果然被沮授言中,军中缺粮,派人回许都搬运粮草,可是恰巧被袁绍手下的许攸捉到。他从曹操的使者身上搜到催粮的书信,就急忙来见袁绍,他说:“曹操驻军官渡,与我相持已经很长时间,许昌一定空虚;今分一支人马奔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曹操可擒也。现在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机两路击之。”而袁绍却说:“曹操诡计多端,此书乃诱敌之计也。”许攸说:“今若不取,将反受其害矣!”

此时,曹操用反间计,说许攸在小的时候是曹操的朋友,袁绍信以为真,认为许攸是曹操的奸细,险些把他杀了。许攸仰天长叹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大业!”气得要拔剑自杀。

曹操探听到袁绍在官渡这个地方的乌巢藏着许多粮草,有人就给曹操出主意,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把袁绍的粮草烧掉,他这七十万人马饿也得饿死。曹操果然采纳了这个建议,在一个夜晚,派了一支精干的骑兵,把乌巢的粮草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袁绍一下慌了手脚,军队顿时混乱起来,被曹操杀得大败。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在狱中的田丰说:“这下田将军该出狱了!”田丰听后,仰天长叹:“我命休矣!他如果打了胜仗我还可活命,他打了败仗,我是断无生理了!”

果然,袁绍就派人把狱中的田丰给杀害了。田丰就这样败在了自己的言语上。

善言无瑕,滴水不漏,真话假话都要圆满

【道者说】

“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老子·第二十七章》

【智慧细语】

善于说话的人不会被人指责说话错误。

老子认为,会说话的人说话是滴水不漏的。也就是说,说话前要注意思考,不能信口胡言。人活在世上,说话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但是我们不一定真正的掌握了说话的艺术,很多人不懂的说话技巧,漏洞百出。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被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人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生活这种口不遮言的事情比比皆是。有一个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唉,该来得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了?”告辞走了,主人急了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服务员上一盘香肠,对客人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两个人在一起聊天,一位说;“哎,那个丑八怪是谁呀?”另一位回答:“那是我哥哥。”这一位听了吃惊地说:“哎呀,没注意你们两个长的那么像!”

由此看来,我们平时说话如果不假思索,口不择言,就可能伤人败兴,引人误解,惹来怨尤。我们说话要注意到场合,对象,气氛,不能口不择言,想说就说。明朝的吕坤认为,说话是天下第一难事。但是如果我们注意修养,注意思考,慢慢的我们会把话说的圆满的。

汉武帝时,有人杀上林苑(汉朝皇家林园)的鹿,被交给有关衙门收监,准备处死。东方朔当时正在武帝旁边,就说:“这人确实该死,有三个原因:使陛下因为鹿而杀人,一该死;天下得知陛下重鹿而轻人,二该死;匈奴来犯,用鹿角抵触敌人(意指鹿不能御敌,而应养兵),三该死。”汉武帝默然,赦免了杀鹿之人。

还有一次汉武帝刘彻的乳母曾经在宫外犯了罪,武帝知道后,想依法处置她。乳母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他搭救。东方朔对她说:“这不是唇舌之争,你如果想获得解救,就在将抓走你的时候,只是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一句话,这样做,也许有一线希望。”当传讯这位乳母时,这位乳母有意走到武帝面前,要向他辞行。当时东方朔正在旁边侍坐。只见乳母面带愁容地不停地看着汉武帝。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也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出东方朔是话中有话,面部顿时露出凄然难堪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东方朔正话反说,反而能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主要是他深深懂得,说话要说到人的心里。说到关键,而不是信口雌黄,说些没有用处的冠冕之词。

说话要说到点上,说到人心上,多用些迂回的方法,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齐国的晏子便是这样一个说话的高手。齐国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命人将这个胆大包天的人绑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来肢解这个人。为了防止别人干预他这次杀人举动,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文武百官见国王发了这么大的火,谁还敢上前自讨杀头之冤。晏子见武士们要对那人杀头肢解,急忙上前说:“让我先试第一刀。”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晏相国平时是从不亲手杀的,今天怎么啦?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下刀吗?”齐景公赶忙离开坐席,一边摇手一边说:“别动手,别动手,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寡人。”那个人早已吓得半死,等他从惊悸中恢复过来,真不敢相信头还在自己肩上,连忙向晏子磕了三个大响头,死里逃生般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