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胡马北风
3567900000030

第30章 一代枭雄赫连勃勃和他的大夏国

一位将军,从辽远的草原上来,来到鄂尔多斯高原与陕北高原的接壤处。那时这里是一片古木参天、牧草丰盛、溪流潺潺的去处,北望,是一望无际的毛乌素大沙漠;南望,是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的雄浑卨原;东望,东跨黄河之后是当时南匈奴的老巢川西太原;西望,是宁夏河套和腾格里大沙漠。将军登上一个高处,挥动马鞭往四下一指,以手加额,赞叹曰:“天下竟有这样的好地方!这地方是为我赫连而设的呀!”于是不走了,他决定在这里修城筑塞,逮么他的霸业。

这位将军叫赫连勃勃,而此时,在统万城尚未建立起来之前,或者说尚未设国称帝之前,他的名字叫“刘赫连”。他是匈奴人,属于匈奴王室中的一支,出塞的美女王昭君的直系后裔之一。

这位将军于是征集民夫,在这片旷野上,平地起城。这座从地而上“无中生有”而生出的城市,三年即告竣工。这样,留在高原居住地的匈奴人,便有了他们的最后一次辉煌。赫连将他建立的这座都城叫“统万城”,意即“统一万邦,君临天下”之意。他还将姓氏中这个“刘”字去掉,因为这个刘姓是前些年匈奴汉国的皇帝为他父亲赐的,带有安抚的性质。在取掉刘字以后,他以“赫连”为姓,并在赫连后边,加匕勃勃“二字,以示张扬。他乂把他的国家,称为”大夏国“因为他认为,匈奴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后裔。

赫连勃勃在修筑他的统万城时,曾经表现出惊人的残忍。统万城的城墙,是用陕北地面出产的一种糯米,熬成汁,掺入泥浆堆砌的。他动用了十万民夫来修筑它。城修好一段后,便让监工来验收。验收的办法很特别,是用锥子来戳。就是说,如果锥子戳进墙里边了,那么说明这墙修得不坚固,于是便杀筑城的民夫;如果这锥子没有能戳进去,那么则说明这城墙修得坚固的同时,暴戾的赫连勃勃仍要杀人,这次他杀的是使用锥子的监工。

关于赫连勃勃的事迹,我们知道得并不多,但仅就这个筑城的故事而论,也足以令我们领略这个草原来客的性格,从而也明白了他的政权的不长久是有其原因的。

细细地簿一簿赫连勃勃的家世渊源,以及这一股潮水最后的走向,也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在中国历史上,从三国归晋到隋王朝的建立,这期间三百多年的时间,在人们的记忆中间,一直是一个混乱的、模糊不清的、暴戾的、国家林立的、群雄割据的时代。老百姓把这样的时代称”乱世。在小学的历史课教堂上,在中学的历史课教堂上,尽管老师口千舌燥,为我们一遍一遍地讲述那时中国的地理格局,讲述那一个一个名字生疏的国家,但是我们仍然如坠雾中,不得要领,眼前—片模糊。

那个时候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代。

或者按老百姓的民间说法,叫”五胡乱中华。

这个时代的出现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由于9时中原统治者的无力。

另一个原因则是,在北匈奴开始他们悲壮的迁徙之后,留在原居住区的南匈奴人,他们正在经历一个烦躁地从马背上走下来的过程。

他们是不安于这种命运的。他们还不习惯于跳下马背、开始在大地上匍匍行走。

于是这潮水在适当的时间,便会掀起一股滔天巨浪。

这股滔天巨浪就是”五胡乱中华“也是汤因比先生所说的那段话一”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当匈奴这一股潮水永远地远走他乡之后,留在原居住区的匈奴部落却突然显现出来,甚至占据北中国广大地面,从而部分地完成了他们长期以来对中原文明和定居地区的占领梦想“产生的原因。

首先掀起第一拨滔天巨浪的是匈奴左部帅刘渊将军。

大家知道,三同归晋之后,首先建立的这个司马氏政权叫西晋。这个西晋,就是在刘渊手中将它灭亡的。西晋灭亡,司马宗室在江南新建政权,史称东晋。一这一段历史是这样的。

西晋立国不久,皇室内部就爆发了长达五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致使中原地区动荡不安,经济残破不堪,人民四处流徙。广大流民为饥饿和苛政所迫,纷纷揭竿。与此同时,内迁的各少数民族也相继起兵反晋。

公元304年,晋惠帝永兴元年,匈奴左部帅刘渊在其辖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自称汉王,建国号曰汉。公元311年,永嘉五年,汉国兵破洛阳,俘晋怀帝。公元316年,建兴四年,汉兵再发兵围长安城,晋愍帝献城以降,西晋灭亡。次年,晋宗室司马眷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五胡十六国时代就此开始了。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这问题就是,匈奴将军刘渊,将他建立的国家堂而皇之地称为”汉“这表明了他们对华夏民族的一种认同感。这种情形,和后来的赫连勃勃称它的国家为”大夏“的情形一样。

其实,匈奴民族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黄帝有四个老婆,这四个老婆生了几十个儿子,儿子们则为他又生为数众多的孙子。后来统一了中国的轩辕黄帝,将天下分成了七十多个国家,他的这些儿子和孙子们,则被分封到各地为王。可以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至岭南,以至云贵,以至幽燕大地,甚至,中华帝国四周的卫星国们,甚至,遥远的阿拉伯世界,他们都有轩辕氏的苗裔存在。

这个说法最早的出处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而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又将它予以发挥,用白话文的形式重说了一次。

我毫不怀疑,包括太史公当年的叙述,和于右任先生今天的叙述,期间都有许多主观的成分在内。即他们的叙述是为”中华各民族大团结“、”华夏诸族同出一源“这样的思路服务的。

佰是我宁肯相信这一点。我们都希望这个古老的负重的多灾多难的历经沧桑的国家,能够更紧地攥合在一起,不给外人留一点缝隙。

那么,行文至此,我想说,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其实也一直延续着先贤们的这种思路。即:书中出现的那些大漠国家,它们都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不管是南匈奴、北匈奴,不管是******、西突厥,不管是大夏王朝、西夏王朝,不管是蒙古人的金戈铁马,还是维吾尔人的胡歌旋舞,它们都是中国的,是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发生的故事,如果要说争执,那也只是唇齿之争。

而这”唇齿之争“冥冥之屮的天意是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来打造我们的中华文明。

匈奴汉国建立之后,接下来北中国地面的历史是这样延续的。

公元318年,匈奴汉国主刘聪刘渊之子死,大臣靳准乘机发动政变。不久,刘曜刘渊族子派兵至平阳今山西临汾,族灭靳氏,夺取政权,并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次年,汉国的旧臣、羯族石勒在河北自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

后赵迅速崛起,公元321年到327年,石勒占据厂幽州、冀州、并州、青州等州,并在东晋大将、那个闻鸡起舞的祖狄死后,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西边则占有河套平原。这样,其疆域远远大于前赵。

公元328年,前赵刘曜与后赵石勒,在洛阳西展开一场大战。

刘曜兵败被杀。前赵灭亡。

后赵灭前赵之后,进而攻占秦、陇各地。这样,后赵统治范围南过淮河、北达燕代、西到河西、东至大海,成为一个一统北方,其国力可与东晋对抗的大国。

然而,后赵在石勒死后,政治逐渐衰败。公元349年,在石勒的继任者石虎死后,石虎的养孙冉闵,乘机控制政权。次年,冉闵杀傀儡皇帝石鉴及其宗室,灭后赵而建魏。史称冉魏。

两年后,冉魏乂为前燕所灭。

此时,被逐出关中平原,跑到黄河以东的”六夷“人,在蒲洪的率领下,聚众十万,杀人关内。蒲洪自称三秦王,改姓”苻“氏。公元350年,苻洪被部下毒害,其子苻健代统其众,并西入关中,占据长安。下年,苻健自称天王,国号秦。史称前秦。

公元370年,前秦国君苻坚灭前燕。

公元376年,苻坚又灭前凉和代国。

公元383年,苻坚发87万大军南下攻晋,试图统一全国,不料在着名的淝水之战中遭到惨败。从此北方再度陷人分裂、****之中。

公元384年,前秦羌族豪酋姚苌在渭北起兵,自称万年秦王。

公元385年,慕容冲在关东称帝,建立西燕政权,并与前秦在关中地面展开激战。不久,西燕兵破拉安,前秦王苻坚在溃逃的路上,为姚苌所杀。次年,姚苌攻占长安,即阜帝位。史称后秦。

此后,登上北中国舞台的,就是赫连的大夏国了。

公元417年,晋太尉刘裕灭后秦。

公元42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灭统万城。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从而统一了中国北方。长达二百余年的割据争战局面,得以结束。

纵观那一个时期,真有一种”乱纷纷这世事真热闹“、”兴冲冲你刚唱罢我登台“的感觉。那走马灯一样的历史舞台上,走过去的这些过场人物,简直比人眼花缭乱。

好在因为这些人物和事件已经进人了史家们的视野之中,进入了碑载文化的炬照下,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可能较为详实地叙述它。

不过历史的叙述总是挂一漏万的叙述。中国的二十四史正史中,上面谈到的那些短命的国家几乎都被忽视了。他们只注意到了那些胜利者,和偏安一隅的东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