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是秦始皇主持修建的一项浩大工程,堪与万里长城并称。今天的人们,只知道有万里长城,而不知有秦直道,实在是一个大大的错误。事实上在当时,秦直道的用工、规模、重要性、知名度,都较万里长城大些。
秦直道南起长安城附近淳化县的甘泉宫,北至内蒙古包头市南八卜华里的九原郡,从陕甘分水岭的子午岭山脊穿过,全长一千八百肀里。
子午岭是昆仑山向东南方向延伸的一支支脉。一长溜绵延陡峭的山脊,从陕北高原与陇东高原中间穿过,从而成为陕甘两省天然的分水岭。秦直道就以磅礴的秦皂气派,修筑在这山脊上。遇见山头,即削山头,遇见沟壑,即填沟壑,先后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这条类似今天的四车道公路的古代高速公路,才得以修通。
督造这条高速公路的仍是修完万里长城之后的大将蒙恬。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在无定河边的天下名州绥德城扎营,动手修造。修造期间,又从全国各地征集来不计其数的民工。如今在这业已湮灭了的秦直道遗址上行走,常常会碰到所谓的“杀人庄”。这一处地面上,立着一些石片,石片上笔迹匆匆地写着一些人名。他们是谁?推测,他们该是当年修筑这条道路时,死在现场的民夫。
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据说就是蒙恬在绥德城扎营时发明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在那音讯难通的古代,写家书成为士兵们一件重要的事。士兵们要写家书,蒙恬让士兵们到山上去拽些山羊胡子来,再将山羊胡子绑在荆条杆上,就成了笔。然后将行军锅锅底的墨灰刮下来,和成汁,就成了墨。士兵们用这样的笔蘸着这样的墨写字,于是有了书写工具毛笔。
随蒙恬一起督造秦直道的还有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和长安城的那些儒生们搅合在一起,非议朝政,从而引起秦始皇的不满。秦始皇将扶苏贬到绥德城,担任蒙恬的监军,并且在扶苏不在长安的时候,将他的那三百儒生朋友活埋在临潼山的坑儒谷里。
秦始皇死后,太监赵高赐药酒,毒死扶苏,扶胡亥即位。蒙恬则拔剑自刎。这时秦直道已经筑成,三十万大军,一人用手捧起一杯土,筑起两座小山一样的坟墓。蒙恬墓,扶苏陵,现在绥德城内。
笔者在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曾经登匕这扶苏陵、蒙恬墓凭吊。这小山一样的坟墓在城的西边。绥德人把绥德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石砖,收集起来,在这光秃秃的小山顶上建立了一个博物馆,供人参观。站在山顶,向城内方向望去,但见无定河散散漫漫,铺铺张张,成几公里宽的扇面,从北方流来,穿绥德城而过,并在不远的地方注人黄河。在县城的河上,有一座桥,石匠们刻了一千个小狮子,蹲在桥上作为装饰,所以这桥叫“千狮桥”。而在远处的山上,有一群一群的羊只在吃草,牧羊人挥动着拦羊铲,在唱着凄凉的歌声。望着这羊群,我想,是不是当年正是这情景,给了蒙恬以灵感呢?
据说秦始皇临死前,这条道路已经修通。而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北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他走的就该是这条道路。
太史公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修筑这条连贯北方大漠的通道,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在九原郡与甘泉宫之间,还隔着一道黄河天堑。
这问题是靠渡船解决的。现在,一些历史学家和旅游者,以及影视人,每年都有几拨沿着这个早已废弃了的古道走一遭,而一部名闩《秦直道》的专题片亦在拍摄之中。据他们说,当沿着秦直道,一直走到黄河边的时候,便可以看到,在陕北高原这边,在鄂尔多斯高原那边,沿着河岸,各蹲着一个高大的石砌的桥头堡。
正像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骑兵一样,修筑秦直道的目的,亦是为了向塞外用兵,威慑和打击匈奴。试想,一旦塞外有事,浩浩荡荡的大军便可以自长安城出发,直达边塞。朝发而夕至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用上三天的时间,这一千八百华里的路途,骑快马是可以到了。
而事实上,这个冃的是完全达到了。南匈奴的归顺汉室,弓这条道路的修筑有着决定性的关联。史载,汉武帝勒兵三十万,至大青山,面对北方大漠,恫喝三声:“谁敢与我为敌!”三声喝罢,四周静悄悄的,用史家的话说就是“天下无人敢应!”汉武帝遂感到没有对手的悲哀,于是班师回朝,回程中途经黄陵桥山匕在山顶黄帝陵膝下筑祈仙台,拜谒始祖,希望轩辕氏能保佑华夏民族香火不灭。同时,征途劳顿的汉武帝,还将他的盔甲挂在旁边的一棵柏树上,自己稍作休息。那棵柏树如今还在,树干上有许多小眼,每到春天就有白色乳汗流出,相传这些小眼正是那盔甲上的铁刺刺的。那棵柏树如今人们叫它“挂甲柏”。
汉武帝的出征和凯旋,走的都该是这秦直道。这是汉武帝元封元年时候的事。
那一阵子,这条道路上还曾飘过一一股浓烈的香风。马蹄得得胡茄声声,昭君出塞。昭君走的,也正该是这条道路。
王昭君是未央宫里的美人。据说,她因为自恃美貌,没有贿赂宫中的画家毛延寿。所以,画师在画她的时候,故意将她画成了一个丑女。君王的后宫三千,一晚上只能宠幸一个,而君王不可能一一地去看脸,所以只能靠画册来挑选。这样,那画成丑女的昭君美人,人宫许多年了,不要说宠幸,就连见君王一面的机会也不曾有过。说一入侯门深似海,此之谓也。当汉匈联亲,宫中要选出一位美女,远嫁南匈奴王呼韩邪单于时,一腔闺怨的王美人,自告奋勇前往。后来,当匈奴使者前来迎亲的时候,君王才第一次见到王昭君,他被王昭君的美貌惊呆了,然而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于是将王嫱王昭君美人送上车辇以后,回转身,君王便杀了画师毛延寿。
这是民间传说的王昭君出塞之前的故事。
昭君来到九原郡,曾经三嫁匈奴单于。也就是说,呼韩邪之后,她又嫁给了他的继任者,而之后,又嫁给继任者的继任者。这叫“续婚制”,这种习俗在别的和亲的美人身上也发生过。似乎在匈奴人看来,女人与牛羊、帐篷一样,亦是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同秦直道的修筑是令南匈奴归顺汉室的因素一样,昭君出塞是另一个原因。
那时在这条通往边塞的道路上,一定还走过许多的人。他们的背影已经消失在路途的远处了,徒令我们唏嘘,而我们在这里也只是信手拈来几个,为这个湮灭的道路寻找它的确实依据而巳。
但是这条道路也为马上民族的南下中原提供了便利。例如南北朝时期大夏王赫连勃勃的攻陷长安,便是一例。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说,这真是道路的修筑者们所始料不及的事情。他还说,当匈奴这一股历史潮水永远地远走他乡之后,令人略感意外的是,留在原居住区的匈奴部落却突然显现出来,甚至占据厂北中国广大地面,从而部分地完成了他们长期以来对中原文明和定居地区的占领梦想。
秦直道的又一名字,叫“秦驰道”,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告诉我们的。
而在陕北老百姓的叫法中,它被称为“云中桟道”,或者“圣人条”,或者“皇道”。
秦直道从历史的记忆屮消失,大约是由于清同治年间的那一场回民起义。回族起义者从陕北高原一路掩杀过去,大一点的川道里的定居者,几乎全被杀死,所有的黄土高原上的县城都被洗劫一空,这样,历史的记忆断了,秦直道被重新湮灭于子午岭的荒山野岭中。加之由于蒿草树木丛生,桥梁被水流冲垮,那时候这条道路上事实上也已经路断人稀。
不过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条道路上的某些路段还在使用。比如当时投奔延安的一些进步学生,他们正是取道淳化县,沿子午岭进人陕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