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08

第8章 为达富贵 不近人情

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君臣遇合是古代士人的最高目标,在未得君主赏识沉沦下僚时,为了能得君主赏识,他们会通过各种方法来接近君主以求博取君主喜爱。

伊尹为了拜谒成汤,自动成为有莘氏的陪嫁人员,背负着锅碗瓢盆,向成汤陈说治国之道,得到成汤的重用;姜太公屠牛于朝歌,后垂钓于渭水之滨为文王所识,一跃而为天子师;宁戚为了接近齐桓公,受雇于商人,为其驾车,击牛角而歌,终为齐桓公重用。这些人皆为才能超群之人,他们为了得到君主的重用,也运用了一定的策略,但是,这种策略只是得到与君主交谈的机遇,为了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属于正常行为。

但是,某些以谋取富贵为目标的人,他们接近君主的策略与方法却不可恭维。

管仲病危之时,一向倚重管仲而称霸诸侯的齐桓公,便向管仲询问相国的接班人,管仲没有直接回答,没有提供候选人,而是将球又踢回了齐桓公那儿,让齐桓公自己来说其意中人。齐桓公说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在齐桓公那可谓是大红大紫之人,深得齐桓公喜爱。那么这三个人是谁?他们是怎么让桓公喜爱到将相国高位让他们坐的地步呢?

这三个人的名字都怪怪的。

其一是易牙。易牙为取悦桓公,将自己的儿子杀了。

易牙是齐桓公的御用厨师,烹饪技术极为高超,日日侍奉得桓公那叫一个舒坦啊。但是时间一长,美味的东西吃得多了,齐桓公也会感觉单调,有一次桓公无意中感叹说:“山珍海味我品了不少了,就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是什么味道。”不管桓公这话是有心还是无意,易牙反正是当了真,后来竟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给桓公做了盘下酒菜。桓公得知了真相之后,被易牙的行为感动了:易牙对我真是好啊,爱我胜过自己的亲骨肉。

其二是开方。开方为取悦桓公,背离了自己的双亲。

开方本是卫国的太子,有一次,齐桓公率兵讨伐卫国,卫国败得一塌糊涂。这样,卫国国君无奈之下派自己的长子开方前去求和。和平盟约结成之际,开方提出要留在齐国,侍奉齐桓公。齐桓公对此很不解,不知道开方所为何故竟然舍得放弃储君之位而甘居齐国,开方拍了齐桓公一顿马屁,说在齐国侍奉桓公比他自己在卫国当国君要有价值。这一马屁拍得真有水平,拍得齐桓公云里雾里地转,齐桓公美滋滋地、大大方方地给了开方一个官职。开方在齐国一待就是十五年,就连自己的父亲死了也没有回去奔丧。桓公认为开方对自己忠心耿耿,对他的孝心超过自己的父母。

其三是竖刀,竖刀为取悦桓公,自宫为宦官侍奉桓公。齐桓公认为竖刀为了能侍奉自己,不惜做了历史上第一个主动阉割自己的人,认为竖刀爱他胜过爱自己的身体。

这三人为了取悦齐桓公,不惜抛却了人间至情亲情,不惜毁坏受之于父母的血肉之躯,这样的大破坏行为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效果,齐桓公从他们这违背常人的行为中,得到的是唯我独尊、以我为主的感觉,因此对这三人很是看重。

那么,作为旁观者的管仲又是怎样回答桓公的呢?管仲认为杀子、倍亲、自宫都不是人之常情,不符合人的正常的感情付出原则,这种人是不可亲近的,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的人怎么会爱国君;连自己的父亲都不尽孝的人怎么会尽孝于国君;对自己身体都很残忍的人心地也会很残忍,认定这种不合常规的行为背后必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直接断言这三人都不是为相的最佳人选。

可惜的是,管仲死后,齐桓公并没有听从管仲的建议,最终将三人委以重任。这样不听“老人言”的桓公,最后自食恶果,在专权的三人的势力争夺中,齐国出现了内乱,一代霸主齐桓公死后尸体在床上停置六十七日没有殓殡出丧,身体上出现的尸虫都爬到了门口。

对于齐桓公,我们有悲叹,也有痛惜,但是,从管仲得到验证的言谈中,我们应该学到拨开乌云见真相的意识与能力,糖衣炮弹虽好,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切忌不可踏进美丽的陷阱!

齐桓公带着他对管仲的羞愧之心离去了,但是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易牙、开方、竖刀的子子孙孙们仍然连绵不断地存留在世界上。《古今笑史》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嘉靖年间,通州受到蒙古俺答部的侵扰,敌情甚为严重,兵部尚书丁汝夔遵循严嵩之意,不敢主战,因为守备不利而被处以死刑。当时有官员看到此情况感叹说:“仕途如此险恶,还有什么做官的情绪呢?”但其中有一个人却笑道:“如果一日杀一个兵部尚书,这官只得丢掉不做;但假若一月杀一个,这官还是要做的。”可见,对于中国人来说,官位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所以即使是面对死亡,面对屠杀,也还是要拼命搏一下的。

可见,在中国,对于官的痴迷,是有悠久的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