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07

第7章 君主勿戏言

十二年,初,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及瓜而代。往戍一岁,卒瓜时而公弗为发代。或为请代,公弗许。故此二人怒,因公孙无知谋作乱。连称有从妹在公宫,无宠,使之间襄公,曰“事成以女为无知夫人”。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君无戏言”最早出现于成王“桐叶封叔虞”的故事中。成王即位之时,年纪尚幼,但也学到了作为君主经常会用到的礼仪性话语。有一次在和叔虞嬉戏时,将一片桐叶削成珪状,并且煞有其事地说:“我以桐叶册封你。”要知道,在古代,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要记载下来的,因此,作为史官的佚马上奏请成王择吉日册立叔虞。成王说:“我只是和他开玩笑呢。”史佚马上义正词严地说:“天子没有玩笑话,说出来的话都会被史官记载下来,然后行之于礼,见之于乐,一言九鼎。”于是就把叔虞封在了唐地。自此之后,成王一生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自此之后,“君无戏言”成为约束君主行为与显示君主权威的重要方法,但在历史上君主说话不算数的事例有很多,也因为君主的戏言,酿成了许多祸乱。

春秋时代,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到葵丘去戍守,这个人事调动是在收瓜的时节公布的,齐襄公与他们约定,等明年瓜熟时节就派人去替换他们。两人听命而去,戍守一年,但是等到瓜都收完了,二人还没等到朝廷的签发命令。是齐襄公忘了这件事?不是。朝中也有人替他们向齐襄公说明情况,恳请再发调遣令,但是齐襄公还是没有答应。连称、管至父两人盛怒之下,联合公孙无知以及连称在宫里不得宠的堂妹,开始谋划叛乱之举,最后齐襄公因为自己的不守信用而命丧黄泉。

西汉时期,汉景帝有个弟弟也就是后来被封的梁孝王,深得其母窦太后喜爱,起初与景帝关系也不错。有一次兄弟两人宴饮之时,悠闲舒缓之际,景帝对梁孝王说:“等我百年之后会将王位传给你。”当时因为景帝还没有立太子,所以虽然梁孝王也知道景帝所说未必是真话,但内心欣喜异常,本就想立梁孝王为太子的窦太后自然也很高兴。仗着景帝的一句承诺,加上梁孝王上有太后为其撑腰,日渐骄蹇,梦想着兄终弟及的那一天,等待着高登皇帝宝座的那一天,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景帝立了胶东王为太子。梁孝王郁郁不平,派人行刺为景帝出主意的袁盎等人,事发之后,回到梁国,整日闷闷不乐,最后在懊恼与怨恨当中一命呜呼了。

无论是大臣还是兄弟,整到最后都玩命了,这样的戏言最好还是不要讲。当然在历史上也有君主戏言成笑谈的例子。

据《古今笑史》记载了一个笑话,唐玄宗想让清勤不倦的牛仙客做宰相,怕朝中官员反对,便先向高力士询问,以求得到支持,但是高力士认为不宜用牛仙客为相。唐玄宗本来是想得到支援,以此推行自己的想法,结果反而先吃了一个闭门羹,因此极为生气,赌气说:“那就应该让康某为相!”因为赌气所以说出绝不可能当宰相的一个人。结果有人将这事告知康某后,康却信以为真,穿着打扮一番上朝,站在朝班中,伸长了脖子等着宣布他为宰相的命令。

康某“拿着个棒槌就当真”,受到了时人的嘲笑,但是,康某拿着的这个棒槌是有着久远历史的威严的“君无戏言”,所以这个棒槌应该就是真的,只不过康某没有亲临演播厅现场,没有感受到君主的语气而成了被人取笑的对象。其实,康某是“君无戏言”的坚定维护者,在他听到别人传达的玄宗的话语时,他或许也是有疑惑的,或许也有天上掉馅饼的感觉:苍天啊,大地啊,是哪位神仙姐姐替我说的好话呀!但是,长期以来坚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的疑惑慢慢地淡去,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傻傻的笑容。

汉代乐府诗里有首叫《公无渡河》的乐歌,据《古今注》记载,一天早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癫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仿作一首于此。君无戏言,君竟戏言!戏言而死,将奈君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