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49

第49章 邓通的发迹

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

历史上的汉文帝是一个英明国君,“文景之治”是汉朝的盛世。他非常节俭,连一件穿破了的衣服也舍不得丢,但对邓通截然例外,对他宠爱得无以复加,在他身上花钱不计其数。这是为什么呢?

邓通是蜀郡南安人,他的发迹源于汉文帝的一个梦。像所有的皇帝一样,文帝也企幻长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有一次他梦见自己就要到达仙境,却怎么也上不去了,忽然有人从后面推了他一把,文帝回头一看,这个人戴着黄色的帽子,衣襟系在后面。梦醒后“按梦索人”,就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与梦中相符的划船黄头郎邓通。班固的《汉书》中说邓通的姓名和“登通”谐音,于是文帝十分高兴,赏赐他财物数不胜数,官拜上大夫,文帝还时常屈驾到邓通的家里去耍耍。

有一次,文帝叫一位有名的相士给邓通相面,相士说邓通会贫饿至死。文帝不高兴了,也不相信,说:“能让邓通富贵的人是我,怎么会穷死呢?”于是赏赐蜀郡的严道铜山给邓通,使他享有铸造钱币之权,邓通因此富可敌国。

邓通在他的岗位上倒是做得尽职尽责,有人说他建立了佞幸这个行业的“行业标准”。他小心谨慎,天天陪伴文帝,不事外出,甚至放假时都留在文帝身边。文帝曾病痈,就是皮肤化脓溃烂,他经常为文帝吸吮患处。有一次,太子入问病,文帝也要他吸吮,太子面有难色。后来听说邓通一直这样做,十分惭愧,因此心恨邓通。太子刘启嗣位为景帝后不久,有人告发邓通,景帝就借机将他全部家产收归国有。邓通,分无皆无,果然饿死。“不名一钱”这个成语就是从他这里出来的。

司马迁引用当时俗语说:“努力种田,不如遇到丰年。好好为官,不如碰到赏识自己的君王(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不但是女子用美色谄媚取宠,就是士人和宦者也有这种情况。司马迁这么说,不是没有根据的空话,邓通的发迹就是一个例子。

看来,功名富贵是要看机遇的,没有文帝那个梦,邓通恐怕也就做一辈子的船夫了。然而,邓通以佞幸得宠,富可敌国,最终却不名一钱,穷死了。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信哉斯言!

邓通最终穷死,应验了相士的那句话,追溯起因,源于他的“吮痈”。汉语中有个成语“吮痈舐痔”,用来讽刺卑下地侍奉他人的行为。邓通亲自实践了这个词语,其实这个成语起源于庄子。

《庄子·列御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到秦国后,巧言令色,说得秦王高兴,送了他一百辆车子。回国后,曹商跑到庄子那里去炫耀,讽刺庄子说:“深处穷巷之中,靠编织草鞋为生,生活困顿,面黄肌瘦,这是我曹商的弱项;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君王,得车百辆,这才是我的长项。”庄子对答:“我听说秦王有病召医,吮吸脓疮者送车一辆,****痔疮者得车五辆,越恶心的地方,得车就越多。难道你也是****痔疮来,怎么送你那么多车子呢!给我赶紧滚犊子。”

吮痈舔痔,低三下四,曲意奉迎,这种下作的行为,自然为人不齿,遭人鄙视。不过,历史上竟也有“嗜痂”上瘾的人。

据《宋书》记载,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刘邕就有食用疮痂的嗜好,说味道与鲍鱼差不多。一天,刘邕拜望正患疮疾的朋友孟灵休,见孟的床上有许多落痂,顺手捡起来就吃。孟灵休感到心惊,便将其身上未剥落的疮痂皮,尽数剥下给刘邕吃,因为剥取疮痂以致使疮口流血了。刘邕所管辖南康郡有二百多名官吏,不论有无过失,每人须轮番挨鞭子抽,抽伤了再长成痂,剥掉痂皮供他食用。

如果单纯喜欢吃疮痂,那只能算是一种怪癖,但如果因为“货源”问题而毫无理由地鞭打他人,令人发指,就很可恶了。这还不如邓通,不如曹商,他们的行为虽然也教人恶心,但总算是医治别人,对别人没造成多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