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48

第48章 郭解的江湖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

司马迁身遭李陵之祸,亲友莫救,卒披宫刑,故深感游侠之义,在《史记》中为游侠立传,赞颂游侠言必信、行必果、不爱其躯、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操行。

郭解身材短小,精明强悍,不善喝酒。年轻时内心阴狠,稍有不快,动辄杀人。铸钱盗坟、抢杀掳掠的事情干过不少。但是,年长之后,一改恶行,行为检点,以德报怨,施恩于人未尝求报,救人之命从不炫耀。

《史记》记载了郭解的几件侠义之事。第一件,他的外甥依仗郭解之势强迫他人喝酒被杀,凶手恐逃不脱,负荆请罪。了解始末的郭解并未怪罪于他。第二件,郭解名声很大,人皆让行,但有人对郭解却十分不恭,他却嘱咐县吏免了那人的差役,以德报怨,那人就服了他。第三件,郭解到洛阳调停一对仇家,却让他们等着洛阳本地人士来调停时,再正式言和,照顾了当地“贤大夫”的面子。

郭解是相貌平平的一介布衣,然救危扶困,少年皆慕其风。汉武帝时,压制地方豪强,让家财三百万以上者悉迁茂陵,郭解家财不足此数,但他的名声大,县掾杨季主之子担心郭解在他的地盘上不好管理,提名让他迁徙。大将卫青替郭解辩护,汉武帝却说:“一个普通老百姓,能让将军这样身份的人替他说情,你说他穷吗?”最终让他搬迁,前来送行者为郭解出资一千多万。因为是县掾杨氏之子的提议才让郭解迁徙,于是,郭解之侄把杨氏之子杀了。杨家告状,郭解的人又把告状的也宰了。郭解不得不亡命天涯,最终被缉拿归案,但朝廷找不出郭解杀人的直接证据。曾经有个儒生听到他人称赞郭解,他反驳说郭解“以奸犯公法”,不值得的称道。郭解的门客杀了他,然后跑路。郭解不知道是谁干的,干这活的人早跑得无踪无影。御史大夫说:“郭解区区百姓,却收养门客、玩弄权势,瞪瞪眼睛这样的小事就去杀人,虽然本人不知情,但却比本人杀人还严重,应该判大逆无道罪。”郭解于是被族诛。

汉高祖刘邦是依靠着侠客与谋臣登上皇帝宝座的,汉初又施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策略,因此侠风甚炽。但是,随着国家的安定统一,庙堂已经不需要江湖,不但不需要,而且江湖的侠客势力成了朝廷的潜在威胁。汉武帝杀郭解,是早晚的事情。郭解年轻时动辄杀人,却总遇大赦;年长后折节检点,却身遭族诛。这就是时代的差异。

韩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汉武帝“罢黜百家”,却“独尊儒术”,因为儒家与时俱进,经过改造,进入了国家的意识形态主流。郭解长大后也折节改造,却身遭族诛。其后,游侠成为“非主流”,转向于江湖中独立求生存了。

汉文帝时,郭解之父就曾因任侠被诛,这是时代转变的一个信号。不过,郭解并没有认清时局,虽然他一生不至恶贯满盈,大部分事件都是他的粉丝所为。然而,他有点做作的侠义行为,终致树大招风。

一个人,名声太大,有时反而会失去生活的空间,甚至是生存空间。不过,司马迁引用当时的谚语说: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杀,容貌可以消失,但他的名声会有穷尽吗?是啊,侠客可以杀死,游侠可以消灭,但游侠精神会消失吗?

其实,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侠客。所以,自始至今,侠客都没有消亡,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