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42

第42章 性格与命运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史记》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

韩安国,字长孺。梁孝王时为中大夫。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窦太后非常溺爱他,常给他加官进爵,出入排场和景帝一样。景帝当然很生气,梁孝王的后果很严重。在此危急之时,韩安国以动人的言辞打消了景帝的怨气,景帝和梁孝王的关系也得以缓解。

后来韩安国犯法抵罪坐牢时,蒙县的一个狱吏田甲时常侮辱他。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粗鲁地说:“你复燃,我就一泡尿浇灭它。”过一段时间,安国被任命为梁内史。田甲一听吓坏了,逃之夭夭。韩安国就放出话来:“如果你田甲不回到职位上来,我就灭你的宗族。”田甲只好负荆请罪。安国笑着说:“现在死灰复燃了,你可以撒尿了吧!”然而最终还是善待了田甲。

韩安国的优点正在于此,仁厚持重,并不睚眦必报。这一点和韩信有一比,而与李广绝不相类。

韩信少时,在淮阴街头上游荡,受过几个年轻人的欺负,曾受胯下之辱。后来衣锦还乡,并未忘却当年那个逼他钻裤裆的人,把他找来,但韩信没要他的脑袋,却任他为中尉,且对诸将说:“此人是个壮士。”李广则不同,他与匈奴战败,被贬为庶人闲居之时,有天晚上出城喝酒回来晚了,霸陵尉不肯放行。李广的随从说:你知道他是谁?他是以前的李将军!霸陵尉说:现在的将军都不行,况且还是以前的!后来当李广被起用为右北平太守,向皇帝点名要了这个霸陵尉,一到军队,就把他给“咔嚓”了。从根本上讲,霸陵尉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尽管话语有点过分。李广此点,确实与韩安国、韩信难以相比。

然而,韩安国的悲剧亦来自此种性格,因此一生为相不成,为将无功。

丞相田蚡娶小老婆,满朝权贵都去庆贺,窦婴与灌夫等都鄙视田蚡的为人,但无奈也得去敷衍一下。酒席之间,田蚡故意怠慢灌夫,灌夫气愤,使气骂座。田蚡立即拘捕灌夫及他全家,准备抄斩,窦婴求汉武帝过问此事并力保灌夫。窦婴和田蚡在汉武帝面前争执,以致彼此揭发对方谋反。汉武帝无奈,征求群臣意见,御史大夫韩安国采取了和稀泥的办法,说:“魏其侯说,灌夫平时有功无过,酒后失言,不应当陷于重罪,这话是对的。丞相说,灌夫胡作非为,危及国家,这话也不错。究竟怎么处理,这只能由英明的圣上您来裁决了。”事后,田蚡抱怨韩安国:“你应当和我一起对付那个老秃翁(指没有官职),为什么要首鼠两端呢?”成语“首鼠两端”就是从这里来的。

韩安国带兵打仗,也以防守为主。凡事持重,则不能当机立断;宅心仁厚,却操杀人之职,这决定了他打不了胜仗。果然,驻守渔阳时,卫青大破匈奴,韩安国捡了一些亡兵邀功,继而放松警惕。又上书说匈奴已经远遁,此时正值耕作之时,请求暂且撤回屯驻的军队。一月后,匈奴大举进犯,韩安国的军营之中只有七百余人,出与交战,不胜,只好退回军营壁守。这次,匈奴掳掠人畜不计其数。汉武帝大怒,派遣使者前往问责,并迁他到右北平。韩安国见汉武帝疏远他,且又兵败,内疚抑郁,心中恍惚,闷闷不乐。不数月,吐血而亡。

不同性格的人,适合做不同的事。韩安国沉稳有余,锐气不足,能做文官,偏为武将,丧师败北,抑郁而逝。然哉!然哉!可是,再想一想,韩安国的上层领导英明的陛下,是否做到了人尽其才、知人善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