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41

第41章 忠厚长者直不疑

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文帝称举,稍迁至太中大夫。朝廷见,人或毁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独无奈其善盗嫂何也!”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

--《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

秦汉时期皇宫的门卫就是郎官,把门护驾,多由年轻人担当,是基层的公务员,意欲提升,要先从郎官做起。汉文帝时期有一位叫直不疑的郎官,是河南南阳人。在郎官任上,他做过两件事,很有影响,司马迁就把他写进了《史记》中,与万奋、卫绾、张叔等人合传。

第一件事是直不疑买金偿亡。话说直不疑住的是三人间的集体宿舍,有一次,其中一位请假回家探亲,走的时候误把同住的另一位郎官的金(黄铜,可以用来铸钱)拿走了。后来丢金的郎官发现自己的贵重金属不见了,就怀疑直不疑。直不疑认为既然怀疑我,那我就承认这档子事是我干的,干脆买了金偿还他。那位探亲的室友归队后,归还了误拿的金,这令妄加猜疑者羞愧难当,从内心深处觉得直不疑确实是个忠厚的人。于是到处宣扬此事,直不疑获得了“长者”的荣誉称号。在这件事情中,同事误解直不疑不是没有道理,而直不疑的作为常人则是意想不到,也很难做到的。

直不疑的这件事情很有影响,因为到东汉时期,还是在这片区域,也发生了类似的一件事情。据《后汉书》的记载,还是南阳这个地方,有个叫卓茂的小官员,一次出行,有人看到他的车马,说是自己遗失的马。卓茂就问:“你丢马多久了?”那人说:“一月有余。”卓茂养这马好几年了,知道这人认错了,但也没有辩解,还是默默解下马牵给对方,独自拉车回去,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请到丞相府还给我。”过了一段时间,丢马者找到了他丢失的马,于是赶紧到丞相府还马,叩头谢罪。卓茂在当时也被誉为长者。在类似的事情面前,有过错的人尚且极力脱卸责任,何况清白之人?可直不疑和卓茂却厚道到亲自背黑锅,可见他们心胸的宽广,其性不好争如此。

第二件事是有人诋毁不疑盗嫂。盗嫂就是说与嫂嫂关系暧昧,有私情。汉初功臣陈平就领受过这种阴毒的损招。其实,两人得此“恶名”不是没有原因,陈平是“美丈夫”,直不疑“状貌甚美”,都是帅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陈平对此进行了辩解澄清。直不疑则仅说了四个字:“我乃无兄。”既无兄长,何来嫂嫂,既无嫂嫂,盗嫂又岂能发生?陈平、直不疑的“盗嫂门”事件都丰富了中国语林,产生了两个成语:盗嫂受金、无兄盗嫂。可见诋毁造谣的传统真是由来已久。见人家英俊,便悬想此人作风一定不佳;看人家富有,便推测此人不是贪污就盗窃。听虚责响,视空索影,谣言就是这样“炼成”的。

司马迁说直不疑“学老子言”,喜欢黄老之道。《老子》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语言是有局限的,言语与事实之间总是有距离的。有些事情,仅凭摇唇鼓舌是苍白无力的。直不疑的忠厚之处,在于不用矫饰的言辞来辩解,而相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道理,让事实说话;反之,越是花言巧语的人,则往往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徒。孔子云“巧言令色,鲜矣仁”,圣人的话是不错的。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今天,我们在遭人误解、被人诽谤以致“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不妨干脆学学直不疑的态度与做法。有时候,越描越黑,不妨宽容一点,大度一些,退让一步,忍耐一分,事实往往会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