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40

第40章 谦恭驶得万年船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

左思《咏史》其二有言“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说的是汉宣帝时候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家族,他们家族凭借祖先的功绩,七代在汉代为高官。七代皆为高官是极为兴盛的事情,在汉代,还有一个家族,虽然没有如此的显赫,但也不同凡响,父子五人都当上了两千石以上的大官,这个家族就是石奋家族。金张家族靠的是祖先的功绩,那么开创兴盛局面的石奋及其儿子靠的是什么呢?

石奋在楚汉战争中,仅仅是一员小吏,年仅十五岁,侍奉高祖,因其态度恭敬,甚得高祖喜爱。在一次交谈中,高祖态度关切地询问石奋的家庭情况,石奋告知高祖家里仅有失明的老母与会弹琴的姐姐,可能是爱屋及乌,高祖就想让石奋的姐姐跟从于他,后来将石奋全家迁到长安城中。到汉文帝时,石奋被任命为大中大夫,后为太子太傅。汉景帝即位后,位列九卿,后徙为诸侯相。

石奋靠着谦恭谨慎的态度,受到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厚爱,他一生也在恪守践行着这一处世立身的原则。即使是归老于家的退休岁月,每逢岁时都要入朝臣拜天子,经过宫门之时,必定会下车快走,见到御车,不管皇帝在不在里面,都要伏轼致敬。

石奋自己生性谦恭,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言传身教,子孙如果犯错,石奋会把自己关闭起来,不吃不喝,直到孩子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他一家以孝谨闻名于郡国,即使是特别注重礼节的齐鲁的儒生都自叹不如。可举两例为证:

长子石建是最为谨慎的。石建为郎中令时,有次上书奏事,奏章批复下来,石建读了批复之后,惶恐万分,说:“我写错字了!”原来,石建上书时写了一个“马”字,古体马字最后是一勾加四点,应该是五笔,而石建写了四笔,少写了一笔。石建认为这种失误是不该有的,“皇帝会责怪我,我真是该死啊!”窥一斑而见全貌,石建在其他方面也是像这样非常谨慎。

小儿子石庆在诸子中最为疏略平易。石庆为太仆时,为天子驾车外出,天子问驾车的有几匹马,石庆用马鞭将驾车的马数完之后,才举起手向天子报告说:“六匹马。”古代天子出行,车马仪仗都有相应规定,应是六匹马为驾,石庆作为负责天子车马仪仗的人,应该了解这点,而且当时是他在驾车,几匹马应该了然于胸。但在天子询问之后,石庆这个石家最干脆的人还是数了一下再做回答。最疏略的人做事尚且如此,其他人自然也不用说了。

在石奋的影响与教育之下,石奋的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以至于连汉景帝也说:“石奋及其四子皆官至二千石,人臣的尊宠全都集结在这一家门了。”二千石的俸禄,其级别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一家出五个省长,确实是一大景观。

飞黄腾达是人生乐事,但是飞黄腾达却容易让人骄纵自满,石奋一家却是地位越高,态度越谦恭,从不和人当面争执,不仅天子、太后信任,大臣也不与为敌,因此他们似乎成了当时没有敌人的人。石奋一家以实际的兴盛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法则:谦恭驶得万年船。

谦恭不是卑下,而是一种智慧。

汉初的张良以谦恭得到了黄石老人赠予的《太公兵法》,在以后的人生中则以谦恭得以保全生命。刘邦建基后大封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但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有很大的功劳也。”于是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但张良却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您采用我的计谋,幸亏能有时生效,我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所谓“功高震主”,张良作为刘邦的智囊,在关键时刻总能指引刘邦正确的方向,为刘邦大汉王朝的建立留下了赫赫功绩,但是,登基为王的刘邦和战乱中的刘邦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张良亲眼目睹了功臣被灭的事情,所以他辞封,所以他辞仕。

谦恭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宽容。

清朝康熙年间的进士张英,一天收到一封家书,说因为三尺屋场地基与邻居争执,闹得几乎动干戈,要他帮助解决。张家世居桐城,与一吴姓人家毗邻,后吴氏修葺房子想越界侵占张家老屋的地基,张家人是坚决不同意,以为这是在欺负他们,于是双方发生了争吵。告到县衙,县官又因为两家都是显贵之家,左右为难,迟迟不肯判决。张家人气愤之下便寄书京城。张英看后一笑,提笔回信一封,并附诗一首:“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到回信之后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状,深受教育,也效仿张家让出三尺,于是在两家之间形成了一道六尺的通道,这就是着名的“六尺巷”的故事。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的善好比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和万物相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在老子看来,谦恭不争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会发现谦恭的声音似乎有些微弱了,争名夺利,纷纷扰扰:骨肉亲情为争夺财产对簿公堂;为获“先进”,为得“肥缺”尔虞我诈,不择手段……但是,一时不代表一世,谦恭对决争夺、傲慢的结果必定还是我们预料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