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39

第39章 三朝恩泽冯唐老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着,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

在古代的文章中,冯唐作为有才却失意的代表经常被提及。比如,西晋的左思感叹:“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发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宋代的苏轼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殷殷期盼。冯唐,成了有才无人赏、金子被掩埋的普遍借喻与无奈的表白。

冯唐进入《史记》人物谱,可能比较偶然。司马迁在《冯唐传》最后说他与冯唐的儿子冯遂关系很好,可能从他那里知道了一些冯唐的事情,所以为这个小人物与另一个仕途也不是很得意的张释之作了合传。

冯唐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父亲移居到代郡,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在当时以孝行着称,被举荐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是殿廷侍从的意思,郎署长是郎的属官,也称散郎,没固定名额,是做官的初级阶梯,应该是国家公务员系统中的最低系列。一次汉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看到已经五十多岁还做郎官的冯唐颇感诧异,就问:“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是哪里的?”冯唐一一据实回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有人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跟我说起他在巨鹿城下作战的情形。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你这么说有根据吗?”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后,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就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还会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冯唐如此应对,汉文帝大怒,起驾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让我下不来台?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哪懂得什么忌讳。”

汉文帝于是询问冯唐,刚才你为什么那样讲呢?冯唐回答,现在的魏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匈奴入侵,魏尚率军出击,杀敌甚多。可是,就因为魏尚上报杀敌数量时错报多杀敌几人,陛下就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所以说,陛下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还好汉文帝虽要面子,却没有死要面子,听了冯唐的劝谏很高兴,当天就让他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魏尚官复云中守。冯唐被任命为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由这一件小事可见冯唐的耿直为人,众人面前实话实说,私下里仍是不卑不亢。

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又被免职。汉武帝即位后,征求贤良之士,众人举荐冯唐,可见冯唐的确是很有才的。然而,冯唐年已90多岁高龄,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冯唐,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才华横溢,世人皆知。但就因自己的耿直,也就是直来直去,脑子不会拐弯,不会迎合别人,不知避讳,也可以说是个死脑筋。所以,终其一生,总不能畅快淋漓一尽其才、建功立业,令人感慨。

其实,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就不能选择既利人又利己的那一种呢?当然,不能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在坚持某种底线、根本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学会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