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38

第38章 与时俱进的叔孙通

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闲。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

秦汉两朝博士叔孙通,在后世的名声不大好,大都说他曲学阿世,丧失了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

陈涉揭竿,消息传到咸阳,秦二世召开博士会议研讨局势。不识时务者说,这是造反。此时的秦二世对关东之乱以鸵鸟心态漠然置之,听后变色。叔孙通赶紧进言说,这些人都是胡扯,当今社会,上有圣明君主,下有完备法令,人人听话,四方归附,哪还有造反的。陈胜之流就是几个小混混,不值一提,没啥好担忧的。二世大喜,对他大加赏赐,说造反者移交执法部门治罪。有人鄙视叔孙通拍马屁。叔孙博士说,你们知道啥,我差点逃不出虎口。可能对刚刚过去的坑人事件记忆犹新、心有余悸,他即刻逃离都城,回到山东老家。此时薛地已归降楚军,叔孙博士开始追随项梁,项梁兵败,追随怀王,又奉事项羽,刘邦入彭城,又追随汉王。他不断地换着主子,后世文人也因之鄙视他。

刘邦是楚人,看不惯叔孙通的那副书生的臭酸模样,叔孙博士立刻脱掉标志身份的工作服,换上楚地的短衣,刘邦于是眉开眼笑。

叔孙博士不向汉王荐举他随行的一百余弟子,却积极推荐一些强盗、壮士,手下很有怨言。叔孙博士说,汉王是提着脑袋打天下,你们能打仗吗?我先推荐那些能斩将夺旗的人,用你们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刘邦从布衣成了汉高祖,功臣集团屡次在朝堂上酩酊大醉,拔剑击柱,大呼小叫,刘邦无可奈何。叔孙通从鲁地招了一批儒者,对大臣进行礼仪培训。后来朝堂之上井然有序,鸦雀无声。高祖感慨,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啊。叔孙通与时俱进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使曾摘下儒生帽子往里撒尿的刘邦对读书人从此肃然起了敬。当然,他的那些追随的弟子也顺理成章地做了官。

秦汉易代之际,叔孙通以一介儒生,而能游刃于秦二世的残暴昏庸、项羽的喜怒无常、刘邦的粗鲁无赖之间,也因此被授予“谀儒”的荣誉称号。谀儒就是拍马屁的儒生,这委实有点冤枉了叔孙博士。

汉高祖刘邦因为喜欢戚夫人,准备废掉太子,立他和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叔孙通劝谏说:“从前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废掉了太子,改立骊姬的儿子,晋国因此内乱了几十年,被天下人耻笑。秦始皇因为没有早立长子扶苏为太子,使赵高有机可乘,假传诏命,立胡亥为帝,以致宗庙祭祀断绝,这是陛下您亲眼看到的。现在的太子仁孝,天下人都知道;吕后和陛下同甘共苦,难道就背弃不顾?陛下一定要废嫡立少的话,请您先杀了我。”高祖无奈,只得说:“别说了,我只是开玩笑而已。”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晃天下震动,怎么能拿天下开玩笑呢?”从此,高祖再没有改立太子的念头。

此时的叔孙通浩然正气,不见一点媚态,引经据典,证明刘邦废太子与情与理皆不相合。在刘邦已经作出让步后,叔孙通依然不依不饶,质问刘邦,让高祖刘邦无路可逃。这全然不见丝毫的媚骨,由此可以想见,叔孙博士以前的作为是在为儒家走入正统而“曲线救国”。

叔孙博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社会的生存法则中,首先要适应别人,要适应环境,要与时俱进,而不是相反。他还告诉我们,无论是在何人面前、在何时何地,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好东西。知识之好,不光在于你知道多少,关键在于你如何运用。如何运用知识那可是一门更加高深的学问了。

忽然发现,叔孙通姓得好,名也好。要想做爷爷(叔),就先得装孙子;既要当爷爷,也不忘装孙子;该当爷爷时当爷爷,该装孙子时装孙子,是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