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33

第33章 李斯的哲学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於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於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於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轻时曾经在郡里做个小吏。

有一次,李斯上厕所,看见厕所里的老鼠吃得很差,而且一看见人和狗就吓得狼狈逃窜。后来,李斯到官府的粮仓里去,看见仓里的老鼠,住大房子,没有惊扰,吃得好,随便吃。于是,李斯大生感慨:一个人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像老鼠一样,关键看他在什么平台上。

这就是李斯非常有名的“老鼠哲学”。仓中鼠的理想,显露了李斯不甘贫贱,一心向上爬的愿望。不少学者指出:李斯的“老鼠哲学”是自私哲学,确实非常正确。但是,李斯的“老鼠哲学”并非全无道理。平台对于实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确实非常重要。这是李斯对人生的有效领悟。

“仓中鼠”的理想使李斯不再甘当一个小吏,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因此,他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着名的儒学大师,宣讲孔子的学说,但是,他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改造。荀子的思想中有比较接近法家的主张,主要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习的就是这些东西。

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令人讥笑。这是李斯对人生意义及荣辱问题的总的看法,是他日后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他积极进取、乘时建功的动力,也是他日后陷入罪恶渊薮的基因。不爱名利,无所作为,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去了。

平心而论,李斯的哲学有其粗俗的一面,亦有其积极的一面。一个人生活在世,必须树立自己的目标,寻找合适的发展平台,并且要抓住机会,把这种目标转换成为实际的行动,从而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树立正确的目标是人生追求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但同时要善于满足,对欲望的无止境的追求往往适得其反。李斯死前对他儿子说:“我多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从上蔡东门出发,去野外追赶兔子,但这是不可能的了。”

西晋时期的陆机,临终之时也发出了类似的感叹。

陆机本是东吴人,吴国被灭之后,与弟弟陆云前往洛阳发展,一时声名鹊起。成都王司马颖爱才,重用陆机。讨伐长沙王司马义时,用陆机为主帅,陆机虽为将帅之后,但行军打仗,没有经验,请辞,成都王不允。陆机书生气十足,部下不服指挥,陆机又缺乏作战经验,结果自然可知,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有人乘机诬陷陆机与长沙王有勾结,成都王于是派人抓捕陆机,处以死刑。临刑之前,陆机叹道:“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区,二陆入洛之前,经常流连于此。想再听听华亭野鹤的叫声,恐怕是不可能了。

唐朝的宰相相房玄龄编纂《晋书》时,把这句后悔的话同李斯的那句临终感叹相提并论,“上蔡之犬,不诫于前,华亭之鹤,方悔于后。卒令覆宗绝祀,良可悲夫”!

世上没有后悔药。李斯的临终之言、陆机的临刑之叹,对当下社会的任何人都会有所启发。

知遇感恩“被谋反”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中国人主张知恩图报,经久不衰的圣人之言、历时弥新的故事演绎等为感恩营造出了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按照这样的模式推导,似乎感恩的人也应该会为大家所认可,也应该会有好的结局。但是,历史是残酷的,历史也是复杂的,在这一舞台上,有一位恪守此道的人却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此人就是大汉帝国开国功臣之一的韩信。

韩信年轻尚为平民百姓之时,家道贫穷,因为没有特别好的品行,不能被推选去做官,而且又不会经商之道,为此,经常寄居在别人家蹭饭度日,由此招致了好多人的厌恶,不再怎么接济他。韩信当时没有别的营生之道,只好跑到与自己还有点交情的南昌亭亭长家里继续蹭饭吃。如此过了数月,亭长的妻子也开始嫌恶他了,为将韩信赶走费劲脑筋,最后将饭点提前,地点转移,在床上就把早饭解决掉了。韩信按照以往的饭点再去蹭饭时,已经没有了他的份。韩信不傻,自然明白其中的用意。一怒之下,愤然离去。

世上还是有好心人,韩信为填饱肚子就经常到城下钓鱼,当时在河边的还有几位漂洗的老大妈,其中有一位大妈看见韩信实在饿得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菜给韩信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很感激,很欣慰,便对那位大妈说:“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的。”大妈非常严肃地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却不能养活自己,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或许老大妈施恩不求报的表现影响了韩信,或许是老大妈恨铁不成钢的话语刺激了韩信,落魄不堪的韩信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旅途。

韩信最初投靠的是项梁,项梁死后就追随项羽。虽然韩信也曾多次进言献策,但都没有得到项羽的采纳,郁闷至极的韩信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抽身离去,投靠了汉王刘邦。

初到汉王军营,韩信一无名小卒也未能得到刘邦的重用,但是,在慧眼识人的夏侯婴、萧何的提携下,在与刘邦一番颇中肯綮的谈话之后,韩信率兵东出陈仓,收复三秦,打下了漂亮的第一仗。随后,韩信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在垓下之战中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神话。

但是屡建奇功的韩信却犯了历史好多功臣良将都犯的错误,犯了大忌。所谓功高震主,刘邦虽然依靠韩信一步步地积聚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占据了重要地区,但是同时也开始对韩信起了防范之心,动了杀念,深夜夺取韩信兵符就是一证。

如此一来,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就起了微妙的变化,只不过其中的当事人之人韩信却没有这么敏锐的嗅觉。韩信之所以不敏锐,不是因为韩信没有政治素养,而是韩信太天真,太坚守“知恩图报”的信条了,而也正是这一信条让韩信在险恶的环境中走向了绝路。

韩信的知恩图报在他衣锦还乡之时已经有所体现,他对当初接济他的老大妈、亭长都给予了不同的赏赐,甚至还给了当初让自己饱尝胯下之辱的人一个官做,这种表现在“以德报德”基础上又提升了一个层次,都能“以德报怨”了。所以,在他人向他进言说刘邦有加害他的意思时,韩信本能地做出了排斥态度:子虚乌有。

当时给韩信提醒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项羽手下的说客武涉,一个是齐国人蒯通。无论是武涉还是蒯通,他们的言说都是言辞中肯、切中要害,而且蒯通还是两次劝说,虽说韩信也有过动摇,但是到最后长期的道德导向还是占了上风,固执地认为刘邦不会加害于他。在韩信的反驳之词中,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被韩信反复念叨,那就是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对其优待有加:“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但是,武涉与蒯通的预言最终还是应验了。卸磨杀驴的刘邦在项羽自刎乌江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直至韩信兵营,收取兵权。后又改封韩信为楚王,污蔑韩信谋反,待罪京师,最终被吕后逮了个机会、找了个理由给杀掉了。

韩信死掉了,刘邦心安了。不知一心要除之而后快的刘邦听到蒯通痛骂韩信愚忠时作何感想,不知高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刘邦有没有再想起曾经为他出生入死的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