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32

第32章 他是一个人在战斗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楚怀王二十一年(前308年)仲春二月,秦将白起率领秦国“虎狼之师”,以破竹之势攻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荆楚朝廷仓皇流亡。

郢都千里之外,“风飒飒兮木萧萧”。汨罗江畔,屈原峨冠博带,形容枯槁,被发行吟。绝望悲愤之下,他怀抱大石,自投汨罗。这纵身一跃,永远地定格为他生命最后的惊艳之举。悲情的汨罗江,终于接纳了这颗游荡无依的痛苦魂灵。

屈原是楚国同姓贵族,少年得志,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楚国内政外交上的核心人物。在屈原努力下,楚国蒸蒸日上,形成了当时“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天下大势。屈原性格耿介,加之谗佞小人不断地在怀王耳边谣诼鼓噪,“三人成虎”,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楚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汉北。此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很不景气,形势岌岌可危。屈原曾一度被召返。六年后,不听屈原劝阻的楚怀王,执意入秦,终被扣留,最后客死他乡。顷襄王即位后愈加昏聩,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屈原又一次被放逐到沅湘之间。

朝廷总是腐败的,而帝王身边也总少不了谗佞小人。情感激烈、正直袒露、自信能把楚国带上康庄大道的屈原,固守理想,秉持己见,自觉地将自己置于了他原先所属的楚国贵族集团完全对立的一面。他是一个人在战斗,一颗崇高而痛苦的魂灵,向昏庸的楚王、贪鄙的楚臣决斗。

先秦时期,士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往往周游列国,“此地不用爷,自有用爷处”,孔子、孟子莫不如此。屈原的时代,纵横之士如张仪、苏秦,朝秦暮楚,毫不足怪。王室贵族如魏公子无忌、韩公子韩非,亦曾效力于他国。“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一个人何苦一往情深地爱着并不爱他的朝廷呢?他为此迷惘,为此痛苦,为此犹豫,但最终他根本无法离开故土。无法改变楚国,不能离开伤心之地,拒绝放弃理想,不能像渔夫那样“与世推移”,那么,他别无选择,只有以身殉道了。

我们不能指责屈原好高骛远、不合时宜。对屈原而言,他上下求索,思考人生,他相信自己追求是真实的,他认定他的“美政”理想是能够实现的,他认定生命的意义远远胜过生命本身。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楚国的亭台楼榭早已成为断壁残垣,化为沧海桑田,但屈平的人格理想,如昭昭日月,千古垂照。

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人类得以摆脱苟生的伟大精神。

马克思说,当初古猿很爱劳动,所以站了起来。但直立行走还不一定是人,它们中间肯定有不满足于摘野果、喝鲜血、捉虱子、晒太阳、得过且过的家伙,不满足的家伙不断地告诉它的同类,这个世界上绝对有更美好的活法,我们得有追求,得去寻找。就这样,找着找着,它们变成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