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31

第31章 超越时代的悲哀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在遭罹了秦始皇焚书之后的汉初,洛阳才子贾谊十八岁就以博通诗书、写一手好文章而声名远播。河南郡守吴公听说他才能优异,爱其才,将其招至门下。贾谊辅佐吴公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号为天下第一。吴公因此升职,到中央做了廷尉。

由于廷尉的引荐,贾谊也到京城做了博士。每每诸位老臣议商国事、苦于应对之时,贾谊当仁不让,应答如流。不到一年,从薪水六百石的博士,升迁到二千石的太中大夫。这时的贾谊意气风发,深谋远略,抛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更历法,变服饰,定制度,等等。贾谊这些颇有远见的主张,是在为汉代的长治久安进行规划。然而,他的思想超越了他的时代,这也注定了他的主张在当时必定搁浅,他的一生注定是痛苦的。

汉文帝此时刚即位不久,对贾谊的一揽子计划并没有施行,但当时很多法令的修改与审定,都是由贾谊率先提出来的,汉文帝因此想提拔他到公卿的位置。朝中一些掌握实权的人物如周勃、灌婴等人对这个年轻人到京城没几天就要和他们平起平坐甚为嫉恨,一起向文帝讲贾谊的坏话,“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想独揽大权,把诸事弄得一塌糊涂”。汉文帝能坐上皇帝的宝座也依靠了这些老臣的支持,因此必须得有人牺牲,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湘水之滨,屈子行吟的楚音还萦绕在耳边;贾生的到来,续写了同一种哀怨。屈原自沉汨罗百有余年之后,从京都来的这个抑郁的青年,在湘水泽畔,用诗赋来祭奠屈子的亡灵,一篇《吊屈原赋》,哀婉凄恻,意恨缠绵。这岂止是吊唁屈子,分明是贾生自己祭奠自己。

长沙的湘绣,绣出了贾生的锦绣文章,却绣不出贾生的锦绣前程。呜咽的湘水,四年之后终于带来了长安的消息。贾谊被召回京,拜为梁怀王太傅。然而,这一次,孝文帝关注的却是鬼神的知识,贾生为自己的壮志未酬而无可奈何。

数年后,梁怀王骑马坠亡。贾谊作为太傅,认为自己没尽到责任,深为自责,痛哭流涕。一年之后,他哭死了,时年三十三岁。

司马迁对贾谊的识见深怀敬重,在《秦始皇本纪》末大量引用贾谊的《过秦论》来总结秦亡之因;又把贾谊与屈原合传,悲其志,哀其才。其实,这里面也有司马迁的自悲、自哀、自叹。司马迁有篇赋作叫《悲士不遇赋》,赋中悲叹士人生不逢时,虽有形体而不能彰显名声,徒然有才而无处施展。贾谊在吊屈原,也在自悼;司马迁叹贾谊,也在自悲。

贾谊的遭际在后世引起了共鸣。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首写贾谊的诗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清代袁枚有绝句云:“尽把封章奏玉阶,一时绛灌自难开。经生汉代知多少,屈指谁为王佐才?”一代领袖******有首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这些诗都是在为堪为帝王之师的贾谊怀才难施而深鸣不平。

初唐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明主。”是啊,历史上的汉文帝算得上一位明主。然而,怀才就像怀孕,肚子大了,“才”是显出来了,但别人也许会使之流产!更何况,贾谊的思想与策略,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

贾谊的悲哀,是超越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