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29

第29章 形貌本无事 世人自扰之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

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与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人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形貌,而且这个它会如影随形,伴随一生,当然毫不怜惜忍受刀割线缝的整容者除外,但就是这一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它,虽然只是一种区分的标志,但却让多少人几家欢乐几家愁!

自然的形貌也就打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细数历史上的形貌与情绪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貌丑而愁型:建安时代的王粲,因文采过人而被称为“七子之冠冕”,是曹操文人集团的翘楚级人物,一曲《登楼赋》奏出不得志之士的忧思之情,一首《七哀诗》画出乱世末代的颓败之景。有着过目不忘之功的王粲,多次为曹氏集团策立制度,勾画蓝图,最终封侯。但是,被曹操相中的王粲最初却因为形貌丑陋而不被刘表看重,没有受到重用。

貌美而喜型:美女对自己形貌的回头率特别关注,似乎这就代表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帅哥也不例外。西汉哀帝时有一个叫董贤的人,形貌柔媚,甚于六宫粉黛,得到了哀帝的宠爱,有次董贤枕着哀帝的衣袖而眠,哀帝要起床但怕惊醒董贤,就让人将自己的衣袖割断,这就是“断袖之癖”的来历。哀帝与他同辇而坐,同车而乘,同榻而眠,甚至还想同穴而死,堪称国家最高级别待遇。

貌美而愁型:北朝兰陵王高长恭骁勇善战,是位常胜将军,但他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与他的容貌有一定的关联,他不是靠帅来上位,而是把帅隐藏起来,“哥要的不是帅气,而是胜利”。兰陵王柔媚如女子,每次打仗的时候都要将自己姣好的面容隐藏在狰狞恐怖的面具之下。也为难了这位将军,每次战前准备估计和现在的女子化妆一样成为必选课。因为貌美造成的这种困扰,虽然麻烦,但是还可以忍受,毕竟也不是每天都打仗嘛。但是,如果因为貌美而死,这就有点让人害怕了。西晋有个“璧人”帅哥卫玠,皮肤如璧玉一般晶莹剔透,肤色白皙,美名远扬,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出了名的卫玠有一次出游,闻讯而来的人将他团团围住,那场面就像现在的招聘会现场一样热闹、拥挤,不曾想,身体孱弱的卫玠让围观、为了躲避围观身体疲劳不堪,最后竟然命归黄泉了,汉语里也由此多了一个成语“看杀卫玠”。如果上天再给卫玠一次机会,那么他一定会对世人说:“都是形貌惹的祸。”

貌丑而喜型:爱美之心,乃为人之常情。但是长相丑陋还感觉高兴,这就有点不同寻常了。充满想象的《庄子》中就有几个这样的奇人。有个叫支离疏的,他的脸弯到肚脐以下,肩高过头,发髻朝天,五脏在上,两个大腿骨在相当于正常人肋骨的位置。这样一位严重的残疾人,却生活得很舒适,可以免除兵役和劳役,还能得到国家的救济。这是因形貌丑陋而获福。还有一位更加神奇,身体严重扭曲变形,但是男子都愿意和他交往,女孩子不愿意做正常人的妻子,而是纷纷向父母宣告:要嫁就嫁哀骀它,不做正妻做小二也行,再不行做小三也中。即使是做小三,大家还要排队呢,那已经排了十几个人了。这是情感世界的欢喜。

不以形貌喜,不以形貌悲型:刘向《列女传》记载了齐宣王丑妻钟离春的故事,言钟离春长相极丑,头型长得有点像舂米的臼子,双眼深陷,个子很高,身体强壮,骨节粗大,鼻孔朝天,脖子上有喉结,脖子很短,头发很少,皮肤黑得像漆。在《列女传》中刘向通过近似夸张的漫画笔法为一个不像女人的女人画了一幅人物素描,秀气、美貌、风韵、柔媚等与女子有关的特性在她身上找不到一点影子。虽然貌丑,虽然出门的时候经常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但是活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下的钟离春却极为自信,她饱读诗书、武艺高强、腹藏谋略、志向远大,终于她做了一件令众人跌破眼镜的事情,从而也让她在历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影子。钟离春只身从容不迫地来到王宫大门,要求守卫向齐宣王通报,她钟离春这个年近四十岁还没有嫁出去的女人要嫁给齐宣王。守卫虽然对这件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颇感好笑,但是看着钟离春严肃的表情,还是去向齐宣王作了报告,报告一打上去,围绕在齐宣王旁边的人笑得七仰八叉,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齐宣王虽也感觉好笑,但还是给了钟离春一个机会,结果钟离春进宫之后一段慷慨陈词就把齐宣王给镇住了,这个女人太强了,她怎么能如此了解我的问题所在呢,有了她做我的贤内助我还怕什么呢?于是,齐宣王选了一个良辰吉日将钟离春接进宫,做了王后。在外人看来,钟离春的形貌是她一生中的一个障碍,但对于钟离春来说,形貌只是形貌,无从选择的东西不应该影响自己的情绪,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东西才是她要追求、努力的。

中国人特别强调表里如一,也一直作为一项美德被摆放到案头供大家欣赏,但是,表里如一很难做到,表里如一的教育也产生了一个丑陋的衍生物:以貌取人。

澹台灭明是孔子的弟子,长相非常丑陋,想跟随孔子学习,孔子却认为他材质低劣。在跟随孔子学习之后,自己回到家中,修养德行,做事必依据正道而行,处事正直,不懂得阿谀逢迎,不是公事他不会主动去拜见公卿大夫。这样的人格魅力在他到长江流域游历时得到了展现,投到门下跟随他学习的人达到三百人之多,引起了轰动效应,在诸侯王那里也声名远扬。澹台灭明以实际表现给予孔老夫子重重一击,不禁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慨。

好在孔老夫子还懂得知错就改,承认自己的失误。以貌取人却以一种甚为顽强的生命力彰显着它的作用,传说中的钟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丑陋,在同乡的资助下进京赶考,因为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得到了主考官的赏识,但是在殿试时却因为长相问题没有高中,倍感失落的钟馗一怒之下撞御阶而死。

形貌本属天生,但以貌取人的巨大效应却让好多人在它的面前被击得形成内伤,拼着命地找自尊。女学生为找到更好的工作,纷纷整容,已经不是新闻了,但是,成都某超女过分追求美貌而整容,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条消息还是给予了那些片面追寻外貌的人提了一个醒。

2010年的网络红人有个叫什么姐的,将自己的近乎有点丑的容貌作为自己雷人言论的依托,博取了极大的关注率(即使这种关注嘲讽的成分更多一点),也使得2010年的年底总结中有了这样的一句话:有一种美叫“某姐”。庄子的以丑为美仅仅是局限在想象世界,而且丑之所以为美,乃在于丑人有内在的道德感召力,而非仅仅是以外貌的丑陋为美,此丑非彼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