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
3548600000027

第27章 慧心者多结巴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着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着书也。”秦因急攻韩。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相如口吃而善着书。……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

司马迁描写人物有合传,即将几个命运遭际相似,或者身份相同,或者性格接近的人放在同一个传记中来写,以此使主题更加集中。太史公的每一个合传都有其既定原因,我们不妨也学习一下此种写法,来个古学今用:将韩非与司马相如放在一起,名字就叫《韩非司马相如列传》。那么,此番合写的依据何在呢?皆因此两人文章美妙绝伦,世人推崇,却有着口吃的生理缺陷。

韩非,战国时代韩国的王室公子,以法家刑名之术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韩国的落后局面,但“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终未能被采纳,故愤而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共计十余万言,洋洋洒洒,酣畅流利。秦王嬴政看了之后不禁感叹:若能与此人见面,死而无憾!从韩非同门李斯处得知是韩非所作后,嬴政不惜以攻打韩国为代价来得到韩非其人。攻打一国,只为一人,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韩非文章的感染力。太史公在《史记》中全文照录《说难》一文,《索隐》言“其书词甚高,故特载之”,从此也可看出太史公对韩非文章的青睐之情。

司马相如,汉代最着名的辞赋大家,他的辞赋铺采摛文,典正文雅,成为时人及后学的写作范式。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在梁孝王处所作《子虚赋》之后,非常喜爱,叹息不能与此人同时而居,后经相如同乡杨得意奏明而召见相如,相如另作《上林赋》以言天子之事,汉武帝又是极为喜爱。太史公在其传记中,收录其辞赋共计有《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八篇,大部分篇幅被相如的文章占用,太史公的描述则如同沧海一粟。无论情节叙述还是篇幅处理,与对韩非的记载都是惊人的相似。

与对韩非的记载不同的是,司马相如还多了一番人间奇遇,情场美谈,以一曲《凤求凰》引得美人归。司马相如在梁孝王死后,至临邛探望自己的朋友--临邛县令王吉,相如到临邛后,雍容闲雅,风采斐然,为临邛首富卓王孙女卓文君所喜爱,后至卓府赴宴,喜好音乐,相如于席间弹奏一曲,挑动了刚刚寡居在家、于门后偷偷窥探的文君的芳心,后文君夜奔相如,成就一场佳缘良姻。

历史不能假设,假设之后很有可能会是另外一番场景。但是,也正是这种场景方可看出历史的戏剧性。时光倒流至西汉武帝之时:

司马相如至卓府赴宴,与他人觥筹寒暄之际,期期艾艾不能成章,卓文君躲在门后,观此场景,不由感叹:“世人皆道此人好,我笑世人太盲从。”之前风度翩翩、文采卓绝的假想夫君至此绝对被pass掉了,带出门丢人啊!

无论是韩非的文章,还是司马相如的姻缘,无论是时主青睐,还是美人倾慕,皆因此二人在关键时刻回避了自己的生理缺陷,将自己最光彩亮丽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如果让司马相如的琴挑与言挑PK的话,言挑毋庸置疑是手下败将,而且琴挑似乎可以不战而胜。

为什么韩非、司马相如虽口吃却能写出或峭拔挺峻,或铺张扬厉的文章,其原因从《史记》中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似乎可以从其他人的经历中探寻一二。

《汉书·扬雄传上》言:“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

《晋书·左思传》言:“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小学钟、胡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扬雄、左思也是口吃,但是他们或是默默思索高深道理,或是勤学不怠,方成就了一代盛名。

慧心者多口吃,历史中记载不少。近代以来,国学大师王国维、南社创始人柳亚子、哲学家冯友兰皆口吃。冯友兰任教清华时,始听课者四五百人,几周后仅余四五人,以其口才不堪卒听也。其上课念顾颉刚名,必“咕唧咕唧”许久才出“刚”字,念墨索里尼,亦必“摸索摸索摸索”许久。然而,这不妨碍其伟大。

现实中的人没有十全十美,所以不必为某种缺陷而妄自菲薄,口吃总比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好多了。我们可能会庆幸没有口吃这一类的生理缺陷,但是只要是人,总会有薄弱之处,需要做的便是扬长避短,届时也会“霞光万丈平地起”,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补偿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