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讲讲这些段子也不能埋没德谟克利特的伟大,他的原子论哲学真的很超前。
原子和虚空说
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变无。
德谟克利特天才地猜想到,世界皆由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德氏称其为“原子”。原子坚实饱满,是为“存在”;与其并存的也有“非存在”,徳氏管它叫——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在虚空中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灭亡。
这就是超级伟大的原子论,比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1803年提出的原子论早两千多年。
在德氏原子论的视野中,原子和虚空的世界是怎样波澜壮阔的景象呢?
他认为,有许多的世界存在,有些世界在生长,有些则在衰亡;有些可能没有日和月,有些可能有着几个日和月。每个世界都有开始和终了。一个世界可以由于与另一个更大的世界相冲撞而毁灭。
一切世界都是原子组成的。
德谟克里特的概念中,如果什么东西还能被切开,比如苹果能被切开,那这东西里头必定是有虚空存在,刃具刚好能够插入这个虚空;原子里面再无虚空,因而不可分割(这原子肯定比金刚石还要坚硬),不可穿透,因而,每个原子内部是不变的。
在无限的虚空里既没有上也没有下,原子在虚空中彼此碰撞,原子由于冲撞就形成了漩涡,许多原子结合在一起,产生火、水、气、土,进而形成全世界。
原子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火是由小球状的原子构成的,灵魂也是如此,只不过人类灵魂是由光滑、精细的原子组成的。生命就从原始的泥土里发展出来。一个生命体全身处处都有一些火,但是在脑子里或者在胸中火最多。灵魂原子和肉体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人的生命,当灵魂和肉体分离,人就死翘翘了。肉体会死,灵魂也会死。
影像说
在德谟克里特眼中,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灵魂中的运动就像是没有风的时候尘埃在太阳光线之下的运动。思想也是灵魂中原子的物理运动,从而思想也可以造成别的运动。
从物体表面不断分离一些极微小的原子,由于这样一种流出,物体和眼睛之间的空气压紧,就在眼睛上留下了物体影像,传达到脑就形成物体的视觉影像,这就是传说中的“影像说”。
德谟克里特认为有些性质如温暖、美味与颜色实际上并不是在客体之内而只是由于我们感觉器官在起作用,所以,“颜色是约定俗成的,甜是约定俗成的,苦是约定俗成的,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
但是有些性质如重量、密度与硬度则实际上是在客体之内的。
人的感觉在微小的领域不能再看到,不能再嗅到,不能再摸到,人并不能感知虚空和原子一类的东西,所以,感性认识是暗昧的认识,有赖于我们的感官,很容易欺骗我们。理性的认识只依赖于被知觉的事物,可以引导我们获取真理的认识。
他的“影像论”也仅是一种猜想,却给后世想了解“世界真实图景”的哲学家们留下无穷烦恼。他说:“我们不能肯定地知道任何东西,而只知道由紧密接触它的那些力量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那些变化。”言下之意,我们没法儿知道我们的感觉是否正确地代表了外在的事物,也不知道别人的感觉是否和我的感觉一致。
快乐与幸福
感官的快乐是粗糙的原子猛烈运动引起的,持久的幸福是精致的原子在心灵上引起的柔和运动。关于幸福,德氏说:“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幸福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你若追求粗鄙的口腹快乐,那些是粗糙原子的运动,必不是恒久的幸福;心灵的宁静与愉快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伦理学方面,他认为快乐就是生活的目的,并且认为节制与修养就是获得快乐最好的手段。
他不喜欢任何带来激情的事物。他不赞同谈恋爱,因为恋爱带来的欢乐可能把意识弄颠倒;他重视友谊,却认为女人很坏,也不愿意有小孩子。
没有偶然,只有因果
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宇宙中并没有什么神的目的,只有遵从机械的法则的原子运动。一切皆在因果之中,他对因果关系推崇备至,他有句名言:“宁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
关于因果关系,他举例说,天上飞过一只鹰,抓起一只小乌龟,飞到空中扔下来,砸在秃子头顶上。此一事件看似纯属偶然,其实,这只老鹰是为打破乌龟当菜吃,只是错把秃头当石头;此乃因果,并非偶然。
自然是人类的老师
德谟克利特已有了自己的社会理论。
人们最初过的是简陋的生活,没有吃、没有穿,没有房、没有工具,常常饥寒交迫。好在,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人从禽兽那里学到了本领,人从模仿中取得了收获:“从蜘蛛那儿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儿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夜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人类由此进步了。
他深深赞许民主制度,“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受贫穷,也比在****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奴役好一样”,认为“中等财富比巨大的财富更可靠”,中等财富才使人在民主社会中更有保障。
德谟克利特非常长寿,90岁才故去。据说,他晚年时,觉着自己虽然能看到很多美女,却因为自己太过年老无法爱她们,索性就用强光刺瞎了自己的眼睛。
这个笑哈哈的哲学家,这是在开什么玩笑?!
智者派
在公元前5世纪,探讨本原问题好一段时间了,哲人们可能觉着这问题也差不多弄不明白了,而且大家都厌烦了,想一想既然没人感兴趣了,干脆算了,别侃这个了。那侃点什么呢?哲学家很自然将目光移到人类自身上来,开始琢磨人,侃关于人的事。于是,希腊的城邦变得跟我们现时代差不多了,到处都是讲师在讲公开课,他们招呼一大帮弟子,著书立说,讲课授业。这些讲师们被尊奉为“智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忽悠弟子,传播“智慧”,赚取金钱。
一句话概括,播下的是智慧,收获的是现金。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哥拉(公元前481年—前411年)是一著名智者,那时的尊称是“智慧的老师”。
这哥们说了句流传千古的话:“人是万物的尺度。”非常豪迈,非常给力。
彪悍的句子也需要注解,这句话确实需要好好解释一下。
这句话说全了,应该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啥意思哩?
在这哥们儿的哲学里,世界万物变动不居,没啥东西是不变的,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你的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没有啥绝对的真理,你认为它是啥样的,它就是啥样的。所以呢,人就成为尺度和裁判,说它是啥样,它就是啥样,不是也是。
如果每个人都是尺度,以自己的立场来衡量是非曲直,那情形显而易见,肯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岂不是要乱套了?即便是普罗泰哥拉老师也不带这样玩的啊,所以,很快就有人跳出来提反对意见。
有人嘲笑说,普罗泰哥拉你承认“人是万物的尺度”,那是不是也应该承认猪和狒狒也是万物的尺度?
还有人说,按照你普罗泰哥拉的话推论,就没有一个人比别人知道得更多。不仅仅普罗泰哥拉是像众神一样地有智慧,而且更严重的是他不会比一个傻子更有智慧。如果每一个人的判断都像别人的判断一样正确,那么有人判断说你错了,同时,有人判断说你对了,这两个判断就都合理了。太荒谬了!到底还有没有是非曲直啊?!
面对如此多的质疑,普罗泰哥拉恐怕也很难过,唉!人们误解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