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人都看得懂的财报书
3541900000007

第7章 利润表的核心就是解决花了多少钱、赚了多少钱的问题(1)

【章名页所用内容】

利润表也叫损益表,“损”和“益”都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一卦。损就是丧失的,益就是所得的。利润表说的就是企业花了多少钱,又赚了多少钱。

净利润:最终赚了多少钱

看一个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到底赚了多少钱,第一眼一定要落在净利润上,因为净利润是扣除了所有的成本和费用后最后剩下的钱,属于纯利。不论这一年中,你花费了多少成本,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将付出的扣除之后,最后的收获的一定是反映在净利润上。通常情况下,净利润越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就越高。另外,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单一的某一年度的当期净利润数据并不能反映出企业的赢利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家企业一年获利100亿元,那么它的利润是高还是低呢?单从数值上来看,100亿元确实很高。但如果你发现,这家企业去年的净利润是130亿元,前年的净利润是160亿元,大前年是190亿元,结果又如何呢?相反地,如果某一家企业当期净利润只有1亿元,去年是8000万,前年是6000万,大前年是4000万。那么这家企业的赢利能力是高还是低呢?

很显然,第一家企业虽然净利润数额惊人,但赢利能力却在下降,而第二家企业虽说净利润远远赶不上第一家,但赢利能力却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去看某一时期的数据,应当找出历史数据来加以比较,并且历史数据越多越好。历史数据越多,反映出的情况就越接近企业的发展趋势。下面就让我们先找出几家公司来比较一下(如表3.1所示)。

从上表不难看出,白云机场、武钢股份和ST长油的净利润表呈现了三种不同并且非常典型的净利润发展趋势。

首先来看白云机场。白云机场的净利润其实没有武钢股份多(2012年除外),但它呈现了一种稳步上升的势态,和白云机场合伙做生意会很放心。而武钢股份呢,虽然净利润数额都很大,但它太不稳定了。一年多,一年少,并且在这十几年中,像坐过山车一样,是很刺激,但刺激过后什么也没剩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现在的净利润与2000年相差无几。和武钢股份合伙做生意,你会担心下一下季报或年报是好是坏,心里常常打鼓。

再看ST长油,给它冠以ST是实至名归的,它的净利润下跌,就像断崖一样。就像某个人,今天查出心脏病,明天查出糖尿病,后天又查出高血压。他说,来吧,咱们一起去爬山、去游泳,你敢去吗?

【我说】净利润反映的就是企业能否获利的问题,不单单要获利,还要稳定,还要持续。哪怕它是长期持平的净利润,也比上蹿下跳的净利润看着让人放心。所以,我们第一眼一定要落在企业的净利润上,并且还要着落在长期的净利润曲线上。稳定持续是所有有关利润的关键词。

营业外收入:不要过度依赖意外惊喜

看完了净利润,我们就可以筛选出一批净利润稳定且持续上升的企业了。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总收入中包含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两部分。就好像你经营着一家超市,超市内货物周转中所赚的价格差就是主营业务收入,客人遗留下来的空矿泉水瓶,你把它收集起来,卖给收废品的人,这笔收入就是营业外收入。

我们在分析了企业的净利润后,一定要把营业外收入中产生的营业外利润剔除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营业外收入是偶发事件。它不经常发生,并不能代表企业的赢利能力。如果客人并没有遗留下空瓶子,就不会有这些收入。可能留,可能不留。可能有收入,可能没有收入。就是不确定的,偶发的。一个人不能总靠着运气过日子,企业也不能指着营业外收入来生存。

表3.2是白云机场的总收入与营业外收入的数据。通过解读表3.2,我们便可以明白营业外收入并不能成为衡量企业盈利与否的标准。

通过营业外收入的变化,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营业外收入是偶发性的,时多时少,所以才会生成这样起伏不定的曲线。虽然营业外收入在最近的六年中,有向上增加的趋势,但它的占比是非常小的,最少的一年占总收入的0.03%,最多的一年占0.95%。最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对主营收入带来多大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从这一点可以得出结论,白云机场的收入,超过90%都是从主营业务收入得来的,并且营业收入还是持续稳定增长的。不必担心总收入中的水分过大。

【我说】有些企业到了清算破产的最后时刻了,主营业务收入基本为零,维持日常工作只有一些零散的营业外收入。这就像一个病人病入膏肓了,你看他病情如何。气色不错,好像快好了,其实刚打了杜冷丁。这就像你看一个企业,只看总收入,而没有看到总收入中,绝大部分是营业外收入,只是企业打了镇静剂,若不仔细加以分辨,就会被繁荣的表象蒙骗了。

营业成本:收入多不一定利润就多

在总收入中剔除了营业外收入,剩下的就是主营业务收入了。在会计中有一个恒等式,利润=收入-费用,这里面包含了三个变量,其中收入与费用的变化决定了利润的变化。

不过,在进行具体分析时,我们不能只单纯看某一项。只看总收入,就忽略了营业外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只看营业收入,就忽略了费用和成本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份额。

在利润表的第一项中,有两个内容,分别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营业收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将你的产品卖出,收回来多少钱;第二,当公司主营业务是提供服务时,提供这些服务所收回的钱,也是营业收入。而生产某产品,或提供某些服务的直接成本,为营业成本。

举个例子,生产一把斧头,金属和木头就是主营业务成本。那给总经理发的工资算不算主营业务成本呢?不算,因为总经理的工作并没有直接参与了生产斧头,所以跟主营业务不沾边,也就谈不上主营业务成本,他的工资应当计入管理费用当中。那给生产这柄斧头的人开工资呢?这个就是主营业务成本,因为该工人直接参与了生产。

为更好地说明收入、成本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看这样几个例子,如表3.3所示。

从表3.3中,我们不能看出,A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保持着每年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如果只看到主营业务收入, A公司确实不错。但如果我们看到了它的主营业务成本,就知道不论怎么加大投入,A公司的收入与成本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这种情况说明,A公司不论如何加大投资以期产生规模效益,还是主营业务收入不断创出新高,它的利润都是8000。如果你是股东,还不如直接投入最少的2000就可以了。不必再加大投资了,即使加大了,利润也不会变。成本不断提高,利润不变,资产回报率就会越来越低。投2000也是赚8000,投12000也是赚8000,何苦再多投资那10000呢?

再来看B公司的例子,如表3.4。

从表3.4中,我们不难看出,B公司随着营业成本的不断投入,营业收入却不断下降,在中间交叉的位置,陷入净亏损中。这种情况通常是管理层的决策出现了问题,战略方向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所致。只可惜投入过多,没有办法回头。只想着通过规模优势能在市场中产生竞争力,但却越来越糟,越陷越深。船小怕风浪,船大难调头。放弃的话,前期投入的资本都化为乌有。只能硬撑着越投越多,越多越亏损。

接着来看C公司的例子,如表3.5所示。

C公司常见于一些出于初始阶段的服务类公司,比如保险公司。刚刚开始时,公司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发客户,当优质的服务吸引了这些客户,就不用再花费精力与时间去开发,只需做好续单工作就可以了。这样,营业成本就会逐渐递减,但收入却不会下降,或许还会有提升。

类似的还有路桥公司。除了初期的建桥修路的投入外,大路的两端安插一个小亭子放一两个人,就可以营业了,投入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主营收入却是持续不变或是随着不断发展壮大而升高。乍一看,它的营业收入常年不变,你可能会觉得,不是成长型,获利慢。殊不知,它却内藏玄机,主营成本一直下降,利润却在不断增长。

最后再来看一下D公司,如表3.6所示。

D公司的状态是我们大家都想要的。随着成本的增高,收入也在逐渐增高,可是它并不像A公司一样。D公司成本虽然增加,但收入增加的比成本增加的更多。成长型公司多有这类的收入与成本曲线,但要注意的是,要时刻关注它的经营情况,很多公司倒在了盲目扩张的血泊中。

关于成本增加,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不能只看增长的绝对值,而是要看比率,比率可以说明一切。

我们还是需要举实例来说明。表3.7为白云机场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对比表。

白云机场类似于A公司,虽然不断投入营业成本,但主营业务收入的并没有形成更大的增长,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间的张口基本保持未变。如果按增长率来计算,主营业务成本每年增加率为19%,而主营业务收入每年增长率为15%。可以说,它每投入19元的成本,只增加15元钱收入。

【概念说】营业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投入的成本,剩余的成本主要是销售材料、提供劳务等而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及附加等。

如果白云机场能够降低这些其他义务上的支出,投入的这些营业费用也会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使净利润增长。表3.8为山西汾酒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数据。

表3.8基本就是我们想看到的比较理想的状态了。随着主营业务成本的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速度大于主营业务成本的速度,产生了非常理想的规模效益。它的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增速为1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6%。每多增加12元的投入,就多回报16元的利润。这正是我们期望的成长型企业。

销售费用:不得不花的费用

还是回到利润表上来。我们从净利润开始,分析到总收入中剔除掉营业外收入,接着看到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两者相减就能得到毛利润,用毛利润除以主营业务收入就能得到毛利率。

毛利润减掉各种费用,便是主营业务利润,这是彰显公司赢利能力的核心。而各项费用中就包含了营业税费、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税费在各企业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重要的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

关于销售费用,前文我们已经进行了简单介绍,这里再次强调不是销售费用越多,代表着企业聘用的销售人员就越多,在广告上花费的就越多,卖出的产品也一定越多。销售的费用多,并不代表用户体验好。只有优质的产品加上适当的销售,当然还有更多的环节,才能又快又多地卖出产品。销售人员很多,广告也做得铺天盖地,但产品体验却一塌糊涂,钱花得再多,也无济于事。

【正说】如果销售费用逐年递增,主营业务收入却一直上不去,那就要反思一下了:是产品的问题,还是营销制度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暂时性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扩充销售团队,增加销售费用,如果能大幅提高毛利润,就是正向的发展。多投入1元钱的销售费用,就得获得10元钱的毛利润,是大家最为期待的。但如果投入1元钱的销售费用,只增加了8毛钱的毛利润,那就还不如不增加。而下面关于酒类企业的销售费用和销售费用率的相关图表就是对上述观点最好的说明,如表3.9所示。

先看山西汾酒。它的销售费用一直保持在20%~30%,5年间基本没有变化,也就是说,这是它的正常销售花费。而老白干酒最初的销售费用极低,只有6%左右,但却逐年上升。

为什么老白干酒业要不断地增加销售费用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在销售方面遇到了困难。2011年,它的销售费用率竟然达到了破天荒的40.39%。也就是说,每获得100元的毛利润,就要付出40元的销售费用。这样的代价太高了。而山西汾酒每赚100元毛利润,只需要花27元。这样,在销售费用的成本中,山西汾酒就比老白干酒要少13元。正是这13元造成了两家酒类企业在盈利能力上的差距。

相对于酒类企业的高销售费用,机场企业的销售费用就低得多了。因为一个城市也就一两个机场,机场就在这儿,你要想从某城市乘坐飞机出行,那用不着宣传,直接奔那儿去了。所以,基本上也用不到什么销售费用。

其实,无论是销售费用高的企业,还是销售费用低的企业,都不能越过一条底线。那就是企业自身的销售费用不能超过本年度的毛利润。反之,即使创造的毛利润是其他企业的10倍、100倍,企业也很难盈利。成本在可承受范围之外,做企业还不如不做。

管理费用:最好控制在10%以内

管家不知起源于什么时代,但从古至今,他似乎都在一些家庭或企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过,企业中的“管家”被称为职业经理人。请个人来管家,是要发工资的,而且在其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东西也都得由老板来报销。像发个文件,开个会,坐个车,都会产生费用,都需要花钱。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花的是谁的钱?这个答案很简单,当然是老板的钱。第二,谁是老板?当然是广大投资者,也就是股东。

解决了“谁是老板”“谁投资”的问题之后,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由于管家和老板的角色并不完全重合,所以二者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一致。

管家的想法是:我把老板们的企业经营好,那就要多发我工资,越多越好,并且我也拿的心安理得,因为这一切都是我的功劳。老板们的想法是:你必须得把企业经营好,因为这是你的职责,你的义务。但工资嘛,你干得好,当然可以多给你发点工资,可也要有个限度。

不过,即便是一切按部就班,老板们也必须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只是管家一个人。对于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而言,只雇用一位职业经理人是非常不现实的。为了尽快处理繁杂的事务,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职业经理人也需要组织起专门的团队来帮助自己。这样,老板就不仅要负担职业经理人的工资、日常工作的办公费用,还必须负担他组织的团队的工资和费用。

那么,这些钱从哪里出呢?很简单,从收入里出。我们知道收入不是净利润,收入要先减掉经营成本,得出毛利润。毛利润要扣除销售费用,当然还要扣除职业经理人和他团队的工资和费用。这些工资和费用,就是管理费用。管理费用越高,侵吞掉的毛利润就越多。老板们当然不希望侵吞掉太多的毛利润。

【他说】巴菲特讨厌管理费用增长:“在有些公司,管理费用占营业利润10%,甚至更多。这相当于对公司业务抽了十分之一的税,不但损害公司盈利,而且毁损企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