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人都看得懂的财报书
3541900000030

第30章 利润与资产,都以现金作为终点(3)

其实,现金满足投资比率看的就是企业对于资金的自给率有多高。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你大学毕业之后,能不能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如果不能自给自足的话,还需要向父母借多少。如果常年都无法自给自足,那你的生存能力就可能有问题了。企业也是一样。如果自己赚的钱都不够自己发展用的,还需要不停地向银行借钱,向股东募集资金,这样的企业存在下去就是不断地消耗资源,清算的价值远远大于继续经营下去的价值。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还是看一下具体数据。表10.11为ST长油的现金满足投资比率数据。

托尔斯泰在他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就指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企业这里,亏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赢利的企业各有各的方法。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归根到底就是现金的问题。ST长油的自由现金流从2003年开始10年以来一直是负值,几乎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运营状况一直不佳。可能有的股东并不想将赚到的钱投入到扩大生产规模当中去,而只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分多少钱。

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因为自由现金流不可能全部给股东发放出去。持有这部分想法的股东的初衷只是想了解一下企业到底有多大的能力来支付股利。如果自由现金流很少,基本上没能力发放股利,可以放弃这家企业,转而投资其他的企业。所以,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还可以用一个更简单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就是现金股利保障倍数。

【公式说】

现金股利保障倍数=自由现金流/现金股利

遗憾的是,这个比率发挥作用的时候并不多,因为是否发放股利还会受到一定的人为因素影响。不过,如果要算的话,最好还是用3年或是5年一结算,因为如果某一年没有发放股利,计算出的结果就没有了连续性。

为山西汾酒的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数据。

看似山西汾酒的现金股利保障倍数越来越低,但是它的自由现金流这11年间上涨了近16倍,发放股利却上涨了71倍。派发的股利越来越多,所以计算出来的结果,也就是现金股利保障倍数就越来越低。

现金运营指数:赚的是现金还是白条

经营的终点就是现金。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了一年说赚了10吨苹果,或者只是增加了应收账款,那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我们对于现金最后的考量就是到底我们赚了什么,是现金还是白条。

关于这一点,情况有些复杂。不过,我们有一个很好用的标准,叫作“现金运营指数”。

【公式说】

现金运营指数=(经营所得现金-经营性资产净增加)/经营所得现金

什么是经营性资产净增加?简单地说,就是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今年赚取了100元,我们把10元投入设备中,那么现在的经营性资产就比去年增加了10元。多出来的这10元是哪儿来的?就是从今年的利润上得来的。如果设备没有增加,而是有10元钱没有收回来,变成了应收票据或应收账款,那么钱就有了一定的风险性。如果这10元钱投入到了存货当中,由于存货能不能卖得出去也有一定的风险,更存在存货跌价的风险。

所以,我们赚钱的钱,无论以什么形式增加,都不如以现金的形式增加来的更安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计算一下,到底赚的是现金,是实物,还是债权,赚的钱是否安全。

如果明确了是现金,那么这个比率如果越高,说明赚的钱更多的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的;如果这个比率越低,说明企业赚的钱,更多的是以实物或者是债权的方式存在的。这就涉及收益质量的问题了。光就质量而言,质量最高的是现金,其次是债权,再次是实物。

由于此项指标涉及了三个报表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进行说明,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例子。已知一家企业一年的净利润是1000,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为400,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为300,处置资产收益是20,利息支出是15,投资收益是24,存货增加是30,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为38,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为52,所得税为33%,请计算一下该企业的现金运营指数。

由于上面已经提及了现金运营指数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就按照公式来计算。公式主要涉及三个变量:经营所得现金、经营性资产净增加和现金运营指数。先来看经营所得现金。它其实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自由现金流。

如何来计算它呢?首先,本期净利润当然是本期经营所得现金的一部分了,它既包括狭义的经营活动所赚的钱,又包括投资活动所赚的钱。

再说固定资产折旧。假设我们买了100万元的资产,使用期限为10年,每年折旧10万元。由于使用固定资产也是一种权责发生制,所以我们从收入中把这一年的折旧拿了出来,收入就少了10万,但是现金却多了10万。就像有一个存钱的盒子,每年拿10万,连拿10年,设备用坏了,10年以后我们再用这100万去买一部新的设备。虽然利润少了10万元,但是现金却多出10万,并且也是当期经营期内发生的事。无论我们用不用这台设备干活,这10万元的折旧是必须要拿的。只要拿出钱来了,现金就多了。

再讲得明白一些。我们在营业成本那里记录了成本10万元,但是又提了准备金10万元。在利润表中,收入已经减掉了10万元的折旧成本;而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所得的现金也增加了10万元。我们再用公式来解释一下,如下:

净利润=收入-费用

净利润=收入-不含折旧费用的其他费用-折旧费用

净利润=(现金收入-现金支出)-折旧费用(移项)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净利润+折旧费用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净利润+折旧费用

通过这组公式的转换,也能证明经营所得现金包括计提的折旧费用。同样,例子中的第2项为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根据公式同样也可以证明,如下:

净利润=收入-费用-处理资产损失

净利润=(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处理资产损失(移项)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净利润+处理资产损失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净利润+处理资产损失

经过这样的证明,我们就可以计算得出现金运营指数中的经营所得现金包括:净利润+处理资产损失+折旧费用,我们记为①,但要注意这不是经营所得现金的全部。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经营过程中,还有处置资产收益、投资收益和利息支出,这些如何处理?处置资产收益和投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经营行为,小超市卖点空矿泉水瓶子赚了10元钱,这不属于超市的经营行为,用超市赚来的钱买股票赚了钱,也属于副业,所以需要把这两种收益减掉。

还有一项就是利息支出。利息支出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借款所发生的费用,这钱借来干什么了?当然是经营所用。既然是经营时期用的钱,我们就得把这钱加回来。

不过,无论是处置资产收益、投资收益,还是加回来的利息支出,这些都是企业赚的钱,赚的钱就要征所得税,所以我们用(利息支出-处置资产收益+投资收益)×33%,把它记为②,这些钱要和①相加,才是全部的经营所得现金的全部,即经营所得现金=净利润+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利息支出-处置资产收益+投资收益)×33%。

说完了经营所得现金,再来看经营性资产净增加。由于应收的就是别人欠我们的,应付的就是我们欠别人的,所以存货增加和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属于是资产增加,而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属于资产减少。也就是说,经营性资产净增加=存货增加+经营性就收项目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记为③。这样总结了现金运营指数公式中的各项,可以把公式简化成(①+②-③)/(①+②)。我们把网上给的例子按照我们总结出来的公式给计算出来。

①=净利润1000+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400+计提固定资产折旧300=1700

②=(利息支出15-处置资产收益20-投资收益24)×33%=-9.57

③=存货增加30+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38-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52=16

①+②-③=1700-9.57-16=1674.43

①+②=1690.43

(①+②-③)/(①+②)=1674.43/1690.43=0.99。

各项数据都可以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查到。该指标非常繁复,但是它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现金运营指数看的就是收益质量,如果只有收益而收益质量不高,只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