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人都看得懂的财报书
3541900000002

第2章 为什么要看财报(1)

阅人看处事,评价企业看报表。要做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并不难,只要你真的把投资股票当成生意去做,就能成功地买到优质资产。

聪明的投资者

你我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假如两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意,选择会相对理性一些,会在对企业各方面进行分析估价之后,再达成一致。可在人头攒动的交易市场中,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有多少人把买股票当成了生意?又有多少人是理性的?这样大的一个集合体必然存在着“羊群效应”。

笔者身边的长辈就是这群“羊”中的一只,大家说往哪儿走,他就往哪儿走。问他为什么要买这只股票?不知道啊!问他对这家企业了解吗?不知道啊!它一年赚多少钱?不知道啊!是不是每年都在派发股利?负债情况怎么样,会不会有资不抵债的情况?不知道啊!即使负债情况没问题,有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动性?也不知道啊!再问他为什么会买?因为别人都买。

由此可见,长辈们买股票已经不是做生意了,而是完全对自己的钱不负责了。他们就像被别人牵在手里的风筝,赚了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亏了哭天抹泪、垂头丧气。这时,投资学大师格雷厄姆的忠告就显得尤为中肯。

【他说】格雷厄姆说: “把投资股票当成生意来做的人,是聪明的投资者。”

可是,现实情况是几乎每个到股票市场中来的人,都怀着迅速赚一笔就走人的想法。只是如果赚了第一笔,很多人就会想着第二笔、第三笔…直到被深度套牢。快速赚钱,是吸引各类人群到股票这个市场来的第一诱因。可是,没有哪项生意是可以让你的本金在1个月内就翻一番的,它必然遵循着循序渐进、稳定积累的过程和规律。哪怕是巴菲特的哈撒韦公司,平均每年带给投资者的收益也只有20%。

也许你会对此嗤之以鼻,认为笔者在危言耸听。诚然,把中国所有做股票的散户都召集起来,估计大多数的人都有短时间内赚20%、50%,甚至翻倍的经历。他们或许会说,股票就应该这么做,我比巴菲特强(尽管只是在心里说说)。

但市场中有哪些人是持续赚钱的呢?很多人就像做股票的散户一样,今天赚了,明天就交给市场了,甚至还要再从兜里掏出更多来。

你觉得每年收益增长20%少吗?如果你现在只有1元钱,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30年后会变成198元钱。如果你现在有1万元呢?30年后会有198万元。你会说这也不行,这也买不起一套房子啊!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我只能反问你,你现在的1元钱怎么才能在30年后变成198元?由于种种原因,国人的不安全感造成了现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完全忘了没有神话,只有平实、踏实的生意。如果你执意要找到答案,那么就请想一想,有多少人以1万元本金入市,最后只剩下了不足1000元?

把投资股票当成生意去做

如果真的把股票当成生意去做,你就会避免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企业赚钱了,就是你赚钱了,千万别管市场的报价如何。

【例说】如果有人把房子抵押给你,向你借300万,每年利息30万。你关心的是什么?是他能不能按时偿还利息,能不能到期还本。不过,有一点可能被你“无情”地忽略了,那就是:他抵押给你的房产当时值300万,而还款时可能只值240万了。更让人担心的是,240万可能还只是账面上的价值,能不能卖出去不确定,但你会在乎这个吗?

【例说】你是一个特别保守的人,从不进行任何投资,只持有现金,并且余下的钱只存到银行里。遗憾的是,尽管你并没有主动去消费,货币也会受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这时,你会每天查看通胀指数来衡量自己所持有的货币的购买力吗?

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不会。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你投资企业和大家一起合伙做生意时,却要每天关注企业股票的报价呢?这些报价不乏水分,为什么你会那么在乎?因为它会每时每刻告诉你,“嘿,哥们儿,你现在的资产又多了,或者你现在的资产又少了”。有人不停地在你耳边唠叨着,有人不停地在你眼前摇晃着,你想不关心都难。可是,股票的报价真的对你这么有用吗?

比如,你经营着一家小超市,每天都有人说:“我给你10万,把它卖给我吧”“我给你8万,把它卖给我吧”“我给你15万,把它卖给我吧”……这些报价会让你怦然心动吗?恐怕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超市是否赚钱、到底价值几何只有你自己最清楚。那些每天给你报价的人看到的不过是皮毛。是继续经营好,还是把它转让好,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决定。哪怕有人说,按照现在的行情,你这家店最多只值1万元。听惯了高报价的你,此刻会有什么反应呢?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难过呢?要是我的话,我就很高兴,肯定会问他:“你有这样的店吗?我给你两万,你把它卖给我吧!”

反过来看企业也是一样。企业赚不赚钱,不能盲目地追求市场报价的高低,而要看财务报表。报表显示经营没问题,还在持续赢利,那些毫无根据的胡乱报价就会黯然失色。企业到底值多少钱,看的是从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内在价值,而不是看充满了泡沫的外在形象。

也许会有人对你的做法非常不屑,甚至出言不逊,讽刺你错过了最佳投资时机。但是事情的真相又是怎么样的呢?虚浮的报价真的比实在的内在价值更可靠吗?恐怕即便是崇尚报价为王的人也不敢妄下断言。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去算算账,看看企业到底值多少钱,而总是在乎别人给它的报价呢?

关于价值回归:它总会回来的

马克思认为,价格是围绕着价值不断的波动的,就像展示的一样。

尽管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早已为你我所熟悉,但只有真正将投资股票当成生意去做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得更加深刻。比如,出于投资的目的,你在某年购买了某家企业的股票,可是在持有的过程却遭遇了一种怪现象:虽然财务报表历年来都很好看,企业确实也保持着一定速度的增长,但是股价却一直不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了找到准确的原因,你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还是不得其解,百爪挠心。

价格肯定会回归价值,差的只是时间问题。也许是三年五年,也许是十年八年,价格早晚有一天是会和价值“会师”的。遗憾的是,你等不了那么久。现在的你就急需资金,而去股市投资一把。先解了燃眉之急再说。很多人都会这样选择。一旦选择这种做法,事情也就重新回到了第一个问题:你到底有没有把股票投资当成生意去做?

急功近利,建议你远离它。它不会带来惊喜,只能给你更多的愁苦悲哀。与其将希望寄托在随时可能出现意外状况的投机上,不如正视自己手中的投资情况,想办法从中获益。

通常情况下,保持持续增长并且有盈余的企业基本上都会有派发股利的政策。比如,山西汾酒1994年上市,1995年便开始派发红利。假设山西汾酒刚刚上市的时候,你就买进了100股,开盘价为7.21元/股,成本共用去了721元。除了1999年到2001年以外,山西汾酒从1995年到2012年一直都在派发股利,其具体派发股利数据如表1.1所示。

山西汾酒派发股利数据。

年份\项目山西汾酒派发股利。

2013年10派8。

2012年10送10派5。

2011年10派5。

2010年10派5。

2009年10派4。

2008年10派1.6。

2007年10派4.5。

2006年10派2。

2005年10派1.5。

2004年10派0.7。

2003年10派0.24。

2002年10派0.6。

2001年不分配不转增。

2000年不分配不转增。

1999年不分配不转增。

1998年10派1。

1997年10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