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行使权力不可感情用事,要正确把握下级的心理承受能力。领导者得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在批评时不忘照顾下属的情绪,注意情绪管理的艺术,灵活而巧妙地缓和紧张气氛,使接受批评的下属既接受批评、深受触动,又放下精神包袱、轻装上阵。
有一次,******在审阅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个重要材料的时候,发现林业部门的一个重要材料的数据核对不实,他当即就打电话批评了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同志,使这位同志感到很惭愧,思想上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次公众活动中,周总理遇到了他,主动与他打了招呼,关心他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并说:“我虽然批评了你,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以后要细心一点嘛,不要把这些重要问题搞错。希望你以后再接再厉,发扬优点和长处,把工作做得更好。”这一下就缓和了气氛,解除了那个同志的心理负担。
一个领导者在工作中必然少不了批评下属,而批评势必要影响下属的工作情绪,如何把握批评的艺术,缓解下属的精神压力,调动下属的积极情绪,是领导者所必须要掌握的学问。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在《用人之道》一书中这样说:“决不可只批评不表扬,这是我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你无论批评什么表现或者批评哪个下属,也得找点值得表扬的事情留在批评前和批评后,这叫作‘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绝对的,表扬、批评的方式和尺度可以灵活掌握。总之,有批评也要有表扬,这样才能缓和气氛,保证下属的积极情绪,而且下属对领导者的批评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旱川德次,出生于日本关东。由他一手创办并领导了58年的声宝电器有限公司(原名早川金工业研究所),生产出了日本的第一部国产收音机、第一部国产黑白电视机、第一部国产彩色电视机、第一台太阳能电池、第一台高磁波烹饪电子烤箱、第一件名片型的超薄电子计算器……使该公司成为日本家电行业的“领头羊”,他本人也被尊称为日本家电的领导者。声宝公司1983年的营业额高达8000亿日元,比10年前增长了82倍。
早川德次的巨大成功,与他对下属的统御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说他和他的秘书之间发生过这样一件小事:
早川德次对他的秘书不注意标点符号很是恼火,但他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批评她,而是抓住了有利时机,首先营造表扬的气氛,先调动这位秘书的积极情绪,缓解气氛,然后再适时地指出她的缺点,效果非常理想。
有一天,早川德次对他的秘书说:“静子小姐,你写的字很漂亮,字体、行距适中,也很整齐,我感到很满意。”女秘书静子听到了早川德次的表扬后自然非常高兴,喜形于色。说道:“谢谢您的表扬,我以后一定做得更出色。”早川德次抓住时机,接着说:“但你以后对标点符号要特别注意一些,怎么样?”女秘书静子很痛快地答应了:“行,没问题。”问题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
试想,如果早川德次直接地批评秘书没有标点符号的毛病,并告诫她以后要特别注意,她可能就会为自己辩护,也可能因为不愉快而无法安心工作,以后也未必做得更好。所以,每一个领导者如果以后再碰到要批评下属的情况,不妨学学旱川德次的做法。
冤家宜解不宜结
林肯年轻的时候,总喜欢批评别人,他甚至还写信、做诗挖苦别人。当他在伊州春田镇执行律师业务时,甚至投书给报社,公开攻击他的对手。
1842年秋天,林肯取笑一位自负而好斗的,名叫詹姆斯?史尔兹的爱尔兰人。林肯在《春田时报》上刊出一封未署名的信,讥讽了詹姆斯一番,令镇上的人都捧腹大笑。而詹姆斯是个敏感而骄傲的人,他当即气得怒火中烧。
他查出写那封信的人就是林肯,于是,去找林肯决斗。林肯却不愿跟他决斗,因为他反对决斗,但是,为了脸面又不得不决斗。
决斗的那一天,他和詹姆斯在密西西比河的一个沙滩碰头,准备决斗至死为止。但是,在最后的危急关头,林肯的助手们赶来,制止了这场决斗。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恐怖的私人事件。在做人的艺术方面,他学到了无价的一课。他从此再没有写过一封侮辱他人的信件,再也不取笑任何人了。从那时候,他几乎没有为任何事批评过任何人。
罗斯福总统曾说,当他碰到了棘手的问题时,常常抬头望望挂在他白宫办公室墙上的那张林肯的巨幅画像,然后再问自己:“如果林肯在我这种情况下,他将怎么做?他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美国著名的大作家马克?吐温也常常大发脾气,写的信火气之大足以把信纸烧焦。
有一次,他又对攻击他的人大发雷霆。他决定立即给那人写封信,信上是这样写的:
“给你的东西应该是死亡埋葬许可书。你只要开口,我一定会协助你弄到这份许可书。”
还有一次,他写信给一位编辑,谈到一名校对工企图“改进我的拼字和标点”。他以命令的口气写道:“此后,这方面的情形必须遵照我的底稿去做,并且要教那个校对把他的建议留在他那已经腐朽了的脑子里面。”
写这些可以刺痛别人的信,很让马克?吐温感到痛快。这样做,他的气出了,但是这些信件并没有引起对方任何不好的反应。因为,他的太太已经悄悄地把这些信从邮箱里拿了回来,并未付邮。这些信一直还在马克?吐温的家中。
世上的某些事情,的确会让你感到极为不快,让你看到生活丑陋的一面。但只要你把这一切看得虚一些,轻一些,把世间万物看得明朗、美丽一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也许有时候,下属当着众人顶撞了你,或故意侮辱了你,你该怎么办?过激的宣泄方法只能使你得到一时的快意,但后果你又想过多少呢?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方的上级,没有必要弯下腰来,屈尊自己的大架与下属沟通感情,或根本看不起对方,认为自己是他的领导,“跟我过不去,就没你的好果子吃”。那么,你一定是个失职的领导,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领导。
因为,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所以,冤家易解不易结。做到心胸开阔如海洋,涵养深广如潭水,试着与有嫌隙恩怨的人从容地打一打交道,体谅和理解别人的难处,经常这样做,你会感到受益无穷。
放手不是放任
一些领导者因担心授权他人会危及他的职权,而事无巨细,都要自己搅起来,从而吃力不讨好,并影响工作效率。聪明的领导者,都知道如何授权他人并仍保持控制。
在领导面临的所有工作中,除掉一些不必要或无关紧要的工作,剩下来的有两种:一种是你作为领导者所必须做的,另一种是你的部下应该做的。
你下一步就是把所有你的部下能做的工作恰到好处地委派给他们。这是惟一能使你避免在细节问题上耗费精力,而又在不影响最终效果的情况下减少工作时间的办法。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的弟子不齐,奉鲁国君主之命要到直父去做地方官。但是,不齐担心鲁君听信小人谗言,从上面干预,使自己难以放开手脚工作,充分行使职权,发挥才干。于是,在临行前,主动要求鲁君派两个身边近臣随他一起去宣父上任。
到任后,子齐命令那两个近臣写报告,他自己却在旁边不时去摇动二人的胳膊肘,捣他们的乱,使得整个字体写得不工整。于是,子齐就对他们发火,二人又恼又怕,请求回去。
二人去之后,向鲁君抱怨无法为子齐做事。鲁君问为什么,二人说:“他叫我们写字,又不停地摇晃我们的胳膊。字写坏了,他却怪罪我们,大发雷霆。我们没法再干下去了,只好回来。”
鲁君听后长叹道:“这是子齐劝戒我不要扰乱他的正常工作,使他无法施展聪明才干呀。”于是,鲁君就派他最信任的人到直父对子齐传达他的旨意:
从今以后,凡是有利于直父的事,你就自决自为吧。五年以后,再向我报告要点。
子齐郑重受命,从此得以正常行使职权,发挥才干,直父得到了良好的治理。
这就是著名的“掣肘”典故。
后来,孔子听说此事,赞许道:“此鲁君之贤也。”
古今道理一样。领导者在用人时,要做到既然给了下属职务,就应该同时给予与其职务相称的权力,不能大搞“扶上马,不撤缰”,处处干预,只给职位不给权力。
在这方面做的最出色的是齐桓公的“凡事问管仲”。
有一次,晋国派使者晋见齐桓公,负责接待的官员向齐桓公请示接待的规格。
齐桓公只说了一句话:“问管仲。”
接着,又来一位官员向齐桓公请示政务,他还是那句话:“问管仲。”
在一旁侍候的人看到这种情形,笑着说:“凡事都去问管仲,照这么看来,当君主蛮轻松的吗?”
齐桓公说:“像你这样的小人物懂什么呢?当君主的辛辛苦苦网罗人才,就是为了运用人才。如果忘了这一点,凡事都由君主一个人亲自去做,一则不可能做得了,再则就糟蹋了苦心找来的人才了。”
“我花那么多的心血寻找人才,”齐桓公接着说,“才让管仲当我的臣下。既然交付给他处理,齐国就安泰,我就不应该随便插手。”
网罗人才是一件很辛苦又费力的事,得到真正的人才不易。一旦得到贤良而忠心的人才辅佐,国家就会兴旺安泰。要放手让人才去发挥自己的才干,身为领导者,就不要随便插手干预。正是因为齐桓公的贤明,再加上管仲的大力辅佐,不久之后,齐国就跃居春秋五霸之首。
无论是鲁君,还是齐桓公,他们的话都很值得细细品味,领导用人只给职不给权,事无巨细都由自己定调、拍板,实际上是对下属的不尊重、不信任。这样,不仅使下属失去独立负责的责任心,还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难以使其尽职尽力,到头来工作搞不好的责任还得由领导来承担。
身为领导者,能否成功地授权给下属,与你本人的思想方法、工作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授权部下的同时,领导者还需要建立一种适当控制手段,即发生什么差错时能立刻采取补救措施。首先确信部下是训练有素的,称职的,能于你安排给他的工作。但不是一下子,而是一步步逐渐地给他授权。弄清转让权限的本质。对领导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牢牢掌握权限转让的本质含义;权限转让决不是责任的转让;当你将权限转让出去之后,必须仍然保留作为下属的好主管和合作者的身份。使下属清楚目标和目的。你的责任不仅仅是对下属说要他做些什么,还要使其清楚为什么这么做、什么时候做、和谁一道做、怎么做。否则,尽管你将一部分权限交给他,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你的每一个下属的工作能力及思想方法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应该充分了解他们的专长及做哪些工作最合适,然后将最符合其特点的那部分权限委托给他们。事先确定工作完成标准。与部下共同磋商,制订工作标准。同时还应商量成绩评估方法,以获得一致性的意见。为了更好地转让权限,应对下属进行训练和指导。为使下属毫无顾忌地行使转让而来的权限,应随时任其畅所欲言,并给予大力协助和必要的指示。将权限转让出去之后,如果太过于撒手不管就容易使下属的干劲松懈,这也是失策的原因之一。应该经常就转让出去的权限、工作成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估。当他进行新的工作时,纠正他的错误,表扬他的成就。在关键的时候,你能马上插手,制止任何可能出现的严重错误。
放手让你的下属去施展才华吧,只有当他确实违背了工作的主旨之时,你再出手干预,将他引上正轨。只有将下属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你的事业才能迅速地获得成功。
把握进退的支点
有时候,作为领导照样会犯点错误,这时应该怎么办?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些都关系到你的领导形象、你今后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此时你已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切不要因为害怕在众人面前没了面子而尽力掩饰自己的失误,应及时承认自己的错误,争取获得大家的原谅,这样才是明智之举。
廉颇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他是赵国一位骁勇的大将,攻城拔寨无坚不摧,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当时的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位大臣手下的食客,但是自从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仕途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尤其是公元前279年渑池之会,蔺相如英勇顽强地与秦王斗争,终于使赵王免于受辱。回国后,赵王认识到了蔺相如的英勇机智、过人胆识,就把他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按理说,以蔺相如的才干,胜任上卿这一职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廉颇心里却极不舒服,心想:我廉颇为赵国出生入死,出了多少汗,流了多少血,才有今天的地位,而你却凭着区区三寸不烂之舌,居然可以爬到我的头上,我怎能咽下这口气!廉颇扬言,他要寻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一次,蔺相如的马车和廉颇的马车在街上不期而遇。由于街道狭窄,只能通行一辆马车,蔺相如二话不说,驾车绕道而去。此后,只要看见廉颇便绕道而行。一连几次,蔺相如的门客们都看不过去,纷纷问他缘由。蔺相如耐心地对大家说: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一个厉害?”
“当然是秦王。”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那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而秦国之所以怕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如果我们俩争了起来,会有什么后果呢?”
众人一听都哑口无言,都为蔺相如的大仁大义所感动。当这话传到廉颇耳中时,廉颇顿时后悔不已。他心想:是呀,自己身为国家重臣,竟然为了一点私人小利而置国家于不顾,太不应该了,多亏蔺相如不和自己一般见识。他明白自己错了,而且犯了一个令人不可饶恕的错误。
但廉颇不愧为人中豪杰。他****上身,绑上荆条,亲自去蔺府登门谢罪,乞求得到蔺相如的宽恕。廉颇的“负荆请罪”不仅感动了蔺相如,也感动了所有的人。 彭德怀曾被******亲切誉为“彭大将军”,他指挥作战,灵活机动,勇猛无敌,打过无数的胜仗。但是在一次战斗中彭大将军却和刘伯承将军发生了争执。
当时,部队正在猛攻一座山头,由于地势险要,敌人又负隅顽抗,所以部队伤亡惨重。刘伯承看到攻击受挫,部队损失惨重,建议先撤出阵地,再考虑其他的办法,但此时的彭德怀却命令部队:只许进,不许退,坚决拿下阵地!
刘伯承便焦急地劝告彭德怀,说不能再打了,再这样打下去我们的部队损失太严重了。即使是我们最终夺取了敌人的阵地,自己也肯定元气大伤,这样做意义不大。
但彭德怀此时已铁了心,一定要拿下敌人的阵地,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还对刘伯承发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