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专家的分析,将大多数职员的共同需求总结出来,管理者对此要诸熟于心。
大多数雇员都希望他们工作能得到公平的报偿,即:同样的工作得同样的报酬。雇员不满的是别人干同类或同样的工作,却拿更多的钱。他们希望自己的收入符合正常的水平。偏离准则是令人恼火的,很可能引起雇员的不满。
雇员希望自己在伙伴的眼里显得很重要。他们希望自己的出色工作能得到承认。鼓励几句、拍拍肩膀或增加工资都能有助于满足这种需要。
多数雇员都希望在工作中有晋升的机会。向前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前途的工作会使雇员产生不满,最终可能导致辞职。
除了有提升机会外,雇员还希望工作有保障,对于身为一家之主并要抚养几口人的雇员来说,情况更是这样。
许多雇员把这一点排在许多要素的前列。雇员大都希望有一个安全、清洁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但是,如果雇员们对工作不感兴趣,那么舒适的工作场所也无济于事。
当然,不同的工作对各个不同的雇员有不同的吸引力。一样东西对这个人说来是馅饼,对另一个人可能是毒药。因此,你应该认真负责地为你的雇员选择和安排工作。
雇员谋求社会的承认和同事的认可。如果得不到这些,他们的士气就可能低落而缺乏效率,使工作效率受到损害。雇员们不仅需要感到自己归属于雇员群体,而巳还需要感到自己归属于公司这个整体,是公司整体的一部分。
所有的被管理者都希望公司赏识他们,甚至需要他们一起来讨论工作,讨论可能出现的变动或某种新的工作方法,不是通过小道消息而是直接从管理者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将有助于使雇员感到他们是公司整体的一部分。
所有的雇员都需要信赖他们的管理者,他们愿意为那些了解他们的职责、能作出正确决策和行为公正无私的人工作,而不希望碰上一个“窝囊废”来当他的管理者。
不同的被管理者对这些需要和愿望的侧重有所不同。作为管理者,你应该认识到这类个人需要,认识到雇员对这类需要有不同的侧重。对这位雇员来说,晋升的机会或许最为重要,而对另一位来说,工作保障可能是第一重要。
鉴别个人的需要对你来说并非易事,所以要警觉到这一点。雇员嘴上说想要什么,与他们实际上想要什么可能是两回事。例如,他们可能声称对工资不满意,但他们真正的需要却是要得到其他雇员的承认。为了搞好人际关系,你应该了解这些需要,并尽可能去创造能满足被管理者的大部分需要的条件。为此而努力的管理者会与他的雇员相处得很好,使得上下一心,有效地、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
遇物则诲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公元 599年。他 18岁随父反隋带兵征战,27岁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做了皇帝。在位23年,合潮流,顺民心,求稳定,赢得了贞观年间的一派繁荣昌盛,被中国各族人民誉为“天可汗”。他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为确保大唐江山永固,不但要有坚能的臣子,更要有荚明的国君。为此,他十分注重对太了李治的教育,简直做到了“遇物则诲”。
在处理政务时,李世民抓紧了对李治的培养。在多种场合接见群臣时,都经常让李治陪同,以便他进一步熟悉君臣礼仪和办案能力,多方面了解国家大事和众臣情况。每上朝议事,又都让李治一旁观摩,有时还询问他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如意见正确,就予以勉励;若意见不对,就耐心开导。李世民还亲自为李治写了《帝范》十二篇,作为他将来即位的行为准则。并推心置腹地告诉他:我即位以来,做了不少错事。面前不绝锦绣珠宝,却屡次兴造宫室台榭,寻求犬马鹰隼,不论远近,到处巡游,人民供应烦劳。你要知道,取法于上,只能达到中等,取法中等,就难免得其下。你要向古代的哲三看齐。我并不是你效法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李世民也随时对他进行多方教诲。有一次,李世民带他坐船游玩,问他:“你知道坐船的道理吗?”李治表示不知道。李世民就给他耐心讲解,并告诉他:船就像皇帝,水好比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将来做了皇帝,要关心百姓疾苦,取得百姓支持,千万不要逼迫他们。否则,他们就会起来造反,祖上江山就要丧你之手!李世民在让李治陪餐时,又对他说:你应该知道种庄稼的艰辛吧!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才能保证你碗中有丰盛的饭菜。你一定要勤俭节约,要重视发展生产。有一日,李世民见李治在一棵大柳树下乘凉,就走过去问他:你知道如何利用这棵树吗?李治摇了摇头。李世民就指着这棵树说:你莫看它长得弯弯曲曲,样子难看,但经木工用墨线一划,即能将它加工成直的。作为皇帝,即使本身不太聪明,但只要听从贤臣规劝,也能成为圣明的君主。后来,李世民偕李治郊外骑马,又相机说道:你应当明白,马也必须有劳有逸。只有不过度使它疲劳,它才能长期供你乘坐。你做皇帝后,条必珍惜民力,不要无休止地征发摇役,而应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否则,你的统治就不会长久。
鉴于李治懦弱的性格,李世民还从人事安排上对他关心和教导,妥善安置了其他皇子,忍痛令武则天为尼,消除了可能对李治地位造成的威胁。临终前还特意将功勋卓著的元老重臣李世勋贬到外地为官,且深沉地嘱咐李治:李世勋才智有余,恐怕你不能制服他,我现在把他贬降远方。他如果听命,我死后就任他作执政大臣,如果徘徊迟疑,就杀掉他!后来,李世勋毫未迟疑就离京赴任,李治在他行至中途召回、重用了他。他果然感激李治,并表示忠志耿耿地辅佐他。
由于李世民苦心抚育,李治多方面均有较快的长进。所以,他即位后继承了其父的治国路线,并在执政初期几年中被世人称为“贞观遗风”。即使武则天参政后,他体弱多病又贪于声色,但对政事的处理仍遵循其父皇李世民的遗训。
遗教百世
伊尹,名挚,是我国商代名相。他原是奴隶,后来商汤发现他才干超群,就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让他做了右相。在他竭力辅佐下,商汤炎夏,建立了商朝。商汤死后,传位于外丙,不久外丙又传位于仲壬,仲壬死后又传位于太甲。其间,伊尹一直是首辅大臣。太甲是商汤的孙子,辅佐他的首要人物,仍然是伊尹。
伊尹为了让太甲像其祖父那样成为一代明主,就废寝忘食地一口气写了三篇文章请大甲阅读。其中,一篇名叫《肆命》,是专讲如何分清是非和应持如何态度;另一篇叫作《租后》,综合介绍商汤时的法律情况。太甲开始断位时很尊重伊尹,但二年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自以为是一国之主,理当随心所欲,而不该受任何形式的约束。所以,对大臣乃至伊尹的意见,几乎是视而不见、倾耳不闻,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管国家兴衰、百姓死活。稍不如意,小则大发雷霆,大则行使他那生杀大权。直闹得怨声鼎沸、民生涂炭。大臣们一个个束手无策,都把惟一的希望寄托在伊尹身上。
伊尹对太甲的现状既痛心,又担忧。他无数次地规劝,却毫无效应。他反来复去地左思右想,最后下定决心,把太甲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希望他能面对祖先之墓,静心思过,痛改前非。在此期间,伊尹代管国家政务,不立新君,以待太甲脱胎换骨后再来执政。 太甲自幼就晓得其祖的盖世奇功,也一直对其祖敬佩得五体投地,并为有如此贤明的先人感到无限荣幸。他想象中的祖坟,一定酷似金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但他到了桐宫后,才惊奇地发现坟墓竟如此简陋,墓旁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宣,供祭祀使用。看墓人听说太甲是由于不遵祖训而被右相放逐到此,就耐心地给他讲商汤创业打天下的故事,讲商汤依靠右相守业定典章的经过,以及为了百姓而身体力行的情景。太甲开始感到很有趣,渐渐也就从中受到了教益。再加上他在桐宫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平民,亲眼看到老百姓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场面,也由好奇、同情逐渐发展到怜悯和热爱。他开始也干点体力劳动方面的事,渐渐又从中悟出民间的辛苦和欢乐。随着心理上、感情上的潜移默化,他开始了自省,并且一步步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和缺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太甲在桐宫三年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伊尹虽居高堂,但一直密切关注着太甲的情况。他得知太甲已重新做人,由衷地感到高兴。于是,他亲自率领满朝文武来到桐宫,迎接大甲返回了京都毫城。又特地举行了极其隆重的仪式,把管理国家的大权重新交还太甲。太甲也深为老臣的义诲所感动,更加敬服伊尹,并仍请他做为首辅大臣。从此,太甲以祖父商汤为榜样,严以律已,多方纳谏,勤政爱民,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育高于教
1895年,意大利的叫马可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收发装置,他本想立即发表自己的成果,但又感到这个装置还不够完善。当他了解到,英国的一名电气科学家普鲁斯,也正在从事无线电通讯的研究时,便决心把自己的成果先向他通报。普鲁斯当时任英国交通部的交通总监,他仔细阅读了来自意大利青年的来信后,欣喜若狂地叫道:“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呀!”他立即写信给马可尼,邀请他来英国,表示尽全力帮助他搞好发明。1896年7月,马可尼带上装有无线电收发报机的铁箱,乘船前往英国。船到伦敦港口时,海关检查员指着马可尼携带的铁箱,厉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马可尼说:“这是我发明的无线电收发机,有了它,没有电线也可以通讯联络了。”可是,检查员根本不相信世界上会有无线电联络的事,他怀疑这个意大利年轻人是地下恐怖组织成员,那铁箱子里可能是炸弹。马可尼还要争辩,检查员喊来几个汉子,不由分说,抬起铁箱,就扔进了海湾里。马可尼无可奈何,只好空手上岸,找到了普鲁斯。普鲁斯一听立即赶到港口,派人设法捞起铁箱,还让检查员向马可尼赔礼道歉。然后,便同马可尼攀谈起来。普鲁斯说:“你的发明无疑是伟大的成绩,我也为此作了一番努力,但成绩远不如你。我愿把我所发明的一切都让给你,让我掌握的东西去丰富、完善你的设备。”于是,普鲁斯把自己的成果一一介绍给马可尼,供他改进设备时参考。他还腾出了一间房子,让马可尼作研究室。普鲁斯的举动受到人们的猜疑和嘲讽,更有一些愚昧无知的人对他进行离奇的攻击。普鲁斯则全然不顾。他召集了一个有电学家参加的集会,向科学界公开马可尼的发明,并当场进行了无线电通话表演。一下子轰动了英国,传到了全世界。这一年,马可尼在英国获得了无线电收发设备的专利权,年仅22岁。今天,人们赞扬马可尼的发明,更钦佩科学家普鲁斯热情扶植青年科学尖子马可尼的崇高美德。
贾岛(797-843),字浪仙,范阳(今北京)人,是中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自幼好学,酷爱文章诗赋,初应科举,连年败北,囊中羞涩,失意之极,遂出家为僧,号无本,居洛阳寺院。但当地官府不许僧人午后外出,贾岛身无自由,十分苦恼,写诗道:“不如牛与羊,犹得日幕归。”贾岛以苦吟著称,其诗作字斟句酌,颇有新意,但很长时间不被人了解与欣赏。他伤心至极,慨叹说:“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卧归故山秋。”
后来,贾岛辗转至长安,寄居青龙寺。“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但仍无人赏识,处境困窘。某日他埋头吟诵,不经意之中,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仪仗,遭至讯问侮辱,身心备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