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被封杀的卧底事件
3530700000007

第7章 清太宗导演民族英雄的悲剧人生——后金版“蒋干盗书”

皇太极的一个粗制滥造的、从历史中简单盗版的“反间计”,却令大明皇帝残杀忠良、自毁长城,这不得不让人扼腕而叹明朝皇帝的昏庸,也不得不佩服皇太极的间谍工作之严密。

时间:1630年

地点:中国

人物:袁崇焕

关键词:借刀杀人

明朝末年,关外的后金政权和大明王朝之间冲突不断,在这一系列的冲突中,后金大量利用间谍,袁崇焕一案便是这一系列间谍事件中的经典。

忠肝义胆何处是

明朝末年,明朝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被清兵俘虏,当时后金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和巴克什、达海对他们严加看守。他们夜里回营,坐在两个太监卧室的隔壁,秘密谈话。他们在谈话中明示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城下之盟,很快可以成功。太监杨春、王成德假装卧睡,却将这些密谋一字不漏地听入耳中。他们在震惊之余,也深深为大明的江山社稷担忧。“幸运”的是,他们很快就觅得了一个逃跑的机会,并“顺利”脱身了。于是他们十万火急地跑到北京,把听到的密谋内容告诉了当时的明朝皇帝崇祯。

于是,“蒋干盗书”在明末又一次上演。1630年(崇祯三年),中国历史上又一幕冤案惨剧发生了,崇祯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于崇祯三年八月对袁崇焕施磔刑(分裂肢体),弃尸于市。这还不算,崇祯皇帝竟然允许京城百姓论价购买,吃掉这位“公敌”。于是,不明真相的愚民们,在押送袁崇焕处死的途中,竟然在凌迟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开始吃人了,“咬穿肚腹,直达内脏”(《明史·袁崇焕传》)。民众们就这样吃掉了这个曾为了保卫他们而令满清铁骑心惊肉跳的民族英雄。

大明王朝:谍影重重

袁崇焕惨死的消息很快传到皇太极耳中,他在衷心感谢崇祯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所施反间计的成功而沾沾自喜。

其实,在明朝和后金的对抗中,后金利用间谍对明朝进行打击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后金的间谍培养从努尔哈赤就已经开始,努尔哈赤不打无准备之仗,除失策于宁远之外,在他4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没有败仗的记录。他出神入化的谋略与他所建立的庞大间谍网络有直接关系,由于其拥有发达的谍报网络,明朝政府的一切都尽收后金眼底。整个战争处在敌明我暗的态势之下。后金时代,努尔哈赤“奸谍满辽阳”,令时人侧目。“奴酋最狡,善用奸细”;“其用计最诡,用财最广;“奴最工间谍,所在内应”。

清太祖努尔哈赤

有了既快又准的情报,努尔哈赤就能够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对策。正如王在晋所言:“奴酋举动必先布机关,潜图协应。虚实之情,头头熟;缓急之势,着着不差。”

在著名的萨尔浒大决战中,后金经过潜入辽阳明军总指挥部的谍工活动,使明王朝“师期先泄”,后金“得预为备”,短短的四天时间,明王朝就损失了4.5万余人的有生力量。

努尔哈赤定都辽阳以后,谍工活动更为广泛,北京、南京、山西、陕西、登州、天津、苏州、杭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后金间谍在频繁活动。相关关隘、要塞的地图、资料被后金不断获知,更为重要的是,后金的谍工,除了让他们以战术为目的完成眼前的任务外,努尔哈赤还注意从战略的目标出发使用他们,以实现更长远、更大的利益。他们长期集散于明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或谋求武职,掌握兵权,或者对明朝高级官员曲意靠近、重金拉拢,以期播入谗言,发挥分化瓦解其统治堡垒的作用,而袁崇焕一案就是后金对间谍成功运用的典范。

万事俱备,只欠一“刀”

崇祯三年十月,皇太祖率精骑十万,避开袁崇焕把守的锦远防线,突然绕道袭击察哈尔,攻占遵化。袁崇焕急忙调遣军队,赶在后金之前到达通州。后金军改道西犯京师,想给骄傲自大的明政府带来最大的震撼。袁崇焕这时已擢升为辽东军区总司令(辽东督师),他得到消息,立刻统率五千骑兵向北京驰援,日夜不停地奔驰400公里,到达北京时,人与马都已疲惫不堪,但仍在广渠门(北京城门之一)外抗击后金大军。

皇太极对这个屡次阻挠后金军事行动的袁崇焕恨入骨髓,一个小说中虚构的反间谍故事,移上了真实的政治舞台。皇太极运用“周瑜计赚蒋干”的方法,实施了他的阴谋。这个阴谋中扮演蒋干角色的是两个被俘虏的明王朝宦官,对于如此低级的反间计,应该说瞎子都看得出其中的问题,但崇祯却深信不疑。皇太极也算准了崇祯一定会中招,因为,在袁崇焕蒙冤的过程中,先期的间谍工作已经让后金心中有底。后金情报机关头子范文程了解北京的形势,也深知崇祯的个性以及他与袁崇焕之间的矛盾。

崇祯皇帝虽然不得已而用袁崇焕,但在用他之初便对他一直存有疑心。明史载:“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袁崇焕说了句不该说的大话,五年平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崇祯信以为真了,于是,一句错话就此埋下了祸根。而后袁崇焕经人提醒,意识到话中有误,再作弥补,声称五年之举,要多方配合才行,崇祯表面应承,但是心中不信,于是两人开始离心离德。

袁崇焕一生精明,在被委以重任时,他便对崇祯说:“我制辽没问题,但怕身后有谗言,此次出关,万一背后有暗箭谗言伤人,足以坏事。”崇祯表示这个问题不会发生,并给了袁崇焕上方宝剑。但袁崇焕未免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他与皇上彼此之间的信任岂能用一把上方宝剑来保证?更何况,他第一次使用这把剑便出现了纰漏。“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明史·袁崇焕传》)这是直接导致崇祯对袁崇焕产生最大信任危机的导火索,因为毛文龙也不是等闲之人,他功劳极大,名声亦佳,现在袁崇焕杀他,没经过皇帝,而且还是在杀他之后一个月才报告的,当时朝中对此颇有非议。

貌似简单的反间计得以成功正因为此。或许,后金已经算准了崇祯正想找个借口清算袁崇焕,后金给了崇祯一个机会,崇祯不问事实真伪,他甚至懒得再查,何况袁崇焕有与敌和议的事实,有书信,有证据,有舆论支持,有民意呼应,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就这样发生了。就在袁崇焕还在京城外面为大明江山拼死抵抗时,一直好谋无断的崇祯便迅速下定决心,立刻将袁崇焕召回,未等袁崇焕明白出了何事,便将其缉拿入狱。

痛恨,还是感谢

令袁崇焕最痛苦的不是死,而是成为大明王朝最卑劣、最下流的公敌,是名誉的彻底损坏。不知该痛恨还是感谢,袁崇焕一直被自己人作为奸臣和公敌,最后却由其敌人来为其平反昭雪。1772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翻案。《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袁崇焕冤死,却还要由其死对头来翻案,这让人们看到了大明皇帝的昏庸,也体现了皇太极用间手段的高超。

谍海掠影

我国古代研究“用间”理论的典籍十分丰富。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相传为姜子牙所著的《六韬》一书,专门论述了侦察、间谍人员的任务。几乎所有的名将都重视间谍的作用,名将吴起,把“用间”列入率军作战取胜的四大关键问题之一。他说用兵要把握好四个关键问题:一是要掌握士兵,二是要利用地形,三是要使用间谍,四是要提高军事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