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张瑞敏谈商录
3527300000009

第9章 迎接新经济(1)

定义“新经济”

关于创新--不是说他们必须6个月,而我们就能15天。

《北京青年报》:在过去,您曾把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归结为两个字--创新;这回您又把创新两个字定义为新经济的核心。请问到底什么是企业的创新?

张瑞敏:有人把企业的创新仅仅理解为技术创新,我认为是失之片面的。对国内企业来说,我认为创新中占第一位的是组织结构的创新。如果你的组织结构束缚了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人,那么其他的一切创新就都谈不上了。

《北京青年报》:您从达沃斯回来后,对海尔的组织结构又进行了调整,而据我所知这次调整离上次不过两个月。海尔为什么如此频繁地调整组织结构?

张瑞敏:实际上这几年我们已进行了30多次组织结构调整。去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也邀请了我,但我因故没去。我从会议的材料上看到,这次年会提出国际化企业应具备三个条件,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有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体系,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要适应外部市场的变化(另外两条是要有全球化的品牌和一套网上销售战略)。那天,我和一个外国人谈时--这个信息是否准确我不知道--他说,某家国外大公司有一段时间不太好,据说这个公司的总裁作出的一个决策,贯彻到最基层的时候,一共花了4年的时间。

我们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上升得这么快--1999年比1998年增长了一倍,2000年头3个月比去年同期又增长了一倍?论资金、技术和品牌,他们都比我强,但我可以很快地吃掉他们的一块份额。就是因为我跟消费者的距离比他们更近,别看是在他们国家。有一个外商,原来是给一家外国品牌做代理的,过来后我们问他为什么(过来)。他说:“我提出改一个包装,他们回答要6个月,你们说要15天。”那么是不是那家公司必须要用6个月,而我们就能15天呢?不存在。要真做的话,他们可能10天就够了,是他们的组织结构制约了他们。

《北京青年报》:看来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也不一定就死。

张瑞敏:我可能体重比你轻,但我可能因此比你更灵活。我们这次调整,就是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使内部组织的流程更加扁平化和信息化,让企业更加贴近市场。

《北京青年报》:除了组织结构的创新之外呢?

张瑞敏:其次是发展战略的创新,这一点也是最难的。英特尔前总裁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其中很大篇幅讲的都是企业发展战略问题。

《北京青年报》:下决心到美国去办厂,跟中国将要加入WTO是否有关?

张瑞敏:可以说是坚定了我们出去的决心。因为非贸易壁垒实际上比贸易壁垒还要厉害。

《北京青年报》:怎么理解?

张瑞敏:加入WTO后,关税的贸易壁垒减少了,但非关税的壁垒会加强。比如非关税的壁垒会在技术上提出很高的要求,制定很高的标准,对你形成制约。

《北京青年报》:我们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成本优势这会儿能起多大作用?

张瑞敏:有作用但不会很大。因为你在单台产品上的这点优势,可能取代不了你对那个国家的进入成本。就是说将来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不在于你的生产成本有多低--当然这也很重要,而在于你的技术含量有多高。

《北京青年报》:对于加入WTO,我曾听到一些业内人士说--中国是个家电大国,而且久经沙场,早已进入国际竞争,中国加入WTO受影响最小的,可能就是家电。您认为是这样吗?或者说您认为加入WTO对中国家电业来说,更多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张瑞敏:当然是挑战!

《北京青年报》:哎,这有点儿奇怪--好像越是走在前边的,越认为是挑战;越是落在后边的,越认为是机遇。

张瑞敏:可能大家对挑战和机遇的理解不同。我们着眼的是“入关”之后海尔的生存问题。

《北京青年报》:好像此前你们在菲律宾、马来西亚都办了工厂--

张瑞敏:但这回影响最大。因为美国这个海尔园比青岛的海尔园还要大。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海尔的影响都是深远的。驻美大使李肇星跟我说,中国企业到美国去的很少,制造业则几乎没有。

《北京青年报》:到美国去办厂的风险具体是什么呢?

张瑞敏:对海尔来讲,首先就是我们这种管理模式能不能为美国人所接受,因为中美不仅有文化上的差异,还有制度上的差异。另外就是面临的对手太强大了,像通用电气、惠而浦这些,都是世界级的。直接和它们竞争,海尔到底行不行?

《北京青年报》:请问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张瑞敏: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我认为最大的困难就是品牌问题。人家可能从爷爷那辈儿就用某个牌子了,现在为什么要用你海尔的?这种品牌的渗透力不得了!

《北京青年报》: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难题呢?

张瑞敏: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实现本土化。我认为国际化的终极是本土化--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当地融资、当地融智。

《北京青年报》:实践的情况怎么样?

张瑞敏:我们做得最好的是在美国。在我们美国纽约的销售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包括雇员,都是美国人。原来我们派了一个财务总监还有两个业务员过去,今年财务总监也要当地化。

我想,到什么时候,美国人在超市里看到海尔的产品,不再认为是中国的海尔、青岛的海尔,而是美国的海尔、世界的海尔,那我们就成功了。

关于现金流--资不抵债不一定破产,要是现金流断了准得完蛋。

《北京青年报》:我知道海尔有三个经营原则--一是顾客至上的原则,二是现金流的原则,三是创新的原则。请您解释一下第二个原则。

张瑞敏:好多企业,发展得很好、很快,有一天却突然死亡了。到底什么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现金流出了问题。一边儿呢,负债非常大;一边儿呢,钱却进不来。钱为什么进不来?原因在于应收账款!本来,市场经济下,钱应该是最能流动的一个东西,却变成了最不能流动的东西。原来在我们国家,上市公司只要两张报表--一张是资产负债表,看你的资产负债率是多少;第二张是损益表,看你企业的利润是多少。现在意识到应收账款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现在上市公司必须交第三张表--现金流量表。因此我认为,现金流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甚至比利润还重要。

《北京青年报》:这么重要的东西,我们以前怎么就没引起重视呢?

张瑞敏:现金流过去不被重视,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上来。计划经济的概念是,只要你把货币变成实物,比如我给你投资100万,你能盖出厂房,生产出产品来,就是好样的。而市场经济就不同了,你必须有能力再把实物变回到货币。

《北京青年报》:听您这么一说,我脑子里想起了好几个企业。好像现在在我们国家,资不抵债不一定马上就破产,但如果现金流断了,准得完蛋。

张瑞敏:是这样。

《北京青年报》:海尔的资产负债率是多少?

张瑞敏:去年是55%。

《北京青年报》:状态良好。

《北京青年报》:有一个词儿大伙儿老说,说法也不一样,就是“核心竞争力”。您说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张瑞敏:依照我的理解,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出来,就是非常有效,而对手又无法复制和模仿的东西。

《北京青年报》:这么说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许是不相同的?

张瑞敏:对的。比如微软的操作系统,英特尔的芯片技术,戴尔的直接销售等。

《北京青年报》:那么具体到海尔,据说每年有几十万人来参观,不少人各种制度抱回去一大摞,但回去后都觉得学不了。其中最没法学的,就是海尔的企业文化。海尔这没法儿学的企业文化,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张瑞敏:可以说是吧。

《北京青年报》:问您一个愣点儿的问题--同国内几个大的家电企业相比,您认为海尔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张瑞敏:目前来看,恐怕就是这么多年来我们所营造的这种企业文化。这些年来,海尔的每一次调整,每一次创新,都能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比较好的参与,这是我们能够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有些企业,从报纸上看到他们的一些理念也非常好,但关键是能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并把它们贯彻下去。管理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借力。如果全体员工愿意把自己的力量借给你,一起完成一个目标,你这个企业就一定能成功。

《北京青年报》:同国外同行相比呢?

张瑞敏:说到家的话,也没有什么别的优势。资金、技术、品牌,各方面都没法儿比,只有靠这个(企业文化)。

《北京青年报》:就是说比人?

张瑞敏:可以这么说。我们认为,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该组织内的人,其他的竞争力都是人的竞争力的外化。

关于张瑞敏--我之所以还没倒,是因为我总在创业没有守业。

《北京青年报》:说到人,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两个企业的竞争,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两个企业一把手的竞争。一些企业学不了海尔,也做不过海尔,可能首先是因为这些企业的一把手学不了张瑞敏,达不到张瑞敏的境界。

张瑞敏:这可能有点像中国那句老话--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就是知道一件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件事做好。其实我们的一些做法,说起来也没什么难的,比如“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但要全体员工认同并做到它,这是最难的。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竞争力,就是并非像你所说的体现在一把手身上,而是体现在最终端的那个员工身上。就像两支军队,一边拿出一个小兵来比一比,就知道哪边军队的司令高。

《北京青年报》:海尔给我的感觉好像跟自己过不去似的,总不满足,不断挑战自我。请问:第一,您个人是怎么保持这种状态的?第二,您又是怎么把这种状态延伸到海尔的两万名员工的?

张瑞敏:我说中国有句老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我之所以没倒,是因为我不是在守业,而总是在创业,总是保持创业初期的那种精神状态。

《北京青年报》:怎么保持?

张瑞敏:就是设计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每一次成功都只是向这个目标迈近了一步。现在,在离世界500强还很远的时候,我们又提出要争创世界500强。老有人有问我:“海尔离500强还有多远,哪一年能达到?”实际上,我是用这个目标来激励全体员工,首先是激励我自己。

《北京青年报》:您又怎么使自己提出的目标得到下边的认同?

张瑞敏:把压力和动力结合起来,给每个人创造一个体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让他得到一种尊重,比如用他的名字命名他发明的革新工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员工觉得他干了没白干。

《北京青年报》:您这么玩儿命干的动力是什么呢?据我所知,海尔员工包括你本人的收入都不是很高。如果是在民营企业什么的,您得到的肯定要比现在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