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裸体问题
3526900000046

第46章 使者(1)

那一年,国象文物部门和社会舆论发出一片痛心疾首的惊呼和呐喊,要求制止盗墓,严惩盗墓若,挽救遭受疯狂毁灭的民族文明。国家最具权威的文物杂志上赫然登栽了董源一带发生的大规模盗墓活动的简报,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盗墓分子绾成闭伙,串通文物走私分子,诱惑落后群众,掀起一股掘墓狂潮,使当地文物经受一场大劫难……盗墓活动首先从董源等村始,继而蔓延到1。个自然村,参加人数达187人,形成14个团伙。据调查,这次大规模盗墓活动,使1。座古墓葬受破坏,其中大部分为宋墓,共挖出文物,7件,损毁222件,倒卖,件……

董公祠的倒塌即是其中最为重大的损失之一。

萤公祠虽因经费紧张,荒于修葺,但在那年经退休的总编辑大力呼吁奔走,省文物部门多次来人考察之后,已经确定为劣级重点保护文物。致使萤公祠倒塌的盗基行为,无疑是一桩重大罪拧。没有来得及巡视董潦,也就没有来得及一睹董公祠大观的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赍人极为愤怒,迅即在有关的报告上批示:对所有参与致使董公祠倒塌的盗墓罪犯,要尽快缉拿归案,严惩不贷。为首者可以处以极刑。

关于董公祠下埋有董氏先祖遗留的巨大财富的秘密,一直是萤源人秘不示人却又同时不胫而走的传说。传说董公祠所在的地面,原是一座有极品规模的基葬,苽源人可享百世的财富便随葬在里面。一开始便有一条不成文却又不可稍改的规矩,非到董源人文枯竭,山穷水尽,不得启用。董源人之所以自负和充实,不能说同这笔未知的巨大财富的支拧没有关系。后为俺人耳目,又将墓葬的地面部分铲平,建了董公祠。多年之后,董公祠下面是否有墓,竟成为一个谜。

自然有掌捤着谜底的人。

萤源历经百世,自有卷帙浩繁的各类文书。这些文书,一直就没有铤中公开存放,而是分散潜藏于董源人公推的可靠人物手中。这些人是谁,即便蓳源,也没有几个人知道。那次退休的总编辑来,想最起码地看一看董氏宗谱,多方说服,几经动员也终无所得。

却有一个不肖的子孙,从蓳源以为至为可靠,至为信任的父亲那里,窃得了那千古谜底,提洪了那墓葬准确方位和内部构造图形。

计划得极为周密。由于对那墓葬几乎了如指掌,他们决定采取突击方式掘墓,并且把参与此事的人限制在最小的范掘墓的指挥者是蓝德远,只有他能读得怆那些有关墓葬的典箝。

在抄检董德远办公室和住处的时候,发现了董德远所撰写的大量与盗墓活动有关的文字。县公安部门办案的人请程志参与工作,将这些文字材料加以整理。

―类是研究文字……春秋以来,家族共有制曰渐消亡,代之以私有继承制,宗族观念由之强化,丧葬之礼乃甚。丧礼者,以生者事死者也,犬像其生以送其死也《荀子礼论》。……

……坟墓亦有等级,其制度始于战国。坟丘的大小、陪葬的多寡与死者的地位相称,国你大,家弥厚,葬弥厚……

厚葬诱发盗墓之风……

……大量社会财富,始被贵族侵夺,继被埋入地下,民生由之艰难,社会由之停滞。由此观之,盗墓不啻是一种抗议和进步。虽然上强以威严重罪禁之,犹不可止吕氏春秋节丧。……

……《唐律》十九:诸发冢者役流I已开椬椁者,绞I发而未彻者徙三年;其冢先穿未殡而盗柩者徙一年半,盗衣服者减一等,器物砖扳者以贼资论……

……墓志源自铭旌制度3周礼》中已有记载。秦始皇刻石记功,开碑碣风气之先……墓志铭是把刊刻志石埋葬于墓圹……

……墓志凝固了历史,而盗墓则使历史复活……

……宋墓多在山顶,元无墓,明墓多在山腰,清墓多在山谷……有碑据碑,无碑则观地形,有椅形,凸形,条畦形,皆可试探之…

另一类是记叙文字。

……天气预报是晴夭,半夜我们出门时夭上竞积满了云。初冬方始,这隳变显得有些怪异。许是要下雪了。出奇的冷。幸好带了酒,又互相约束着,不便多饮,酒毕竟有限,不是用来御寒的。

回望董源,万籁俱寂,沉沉夜暗中,竟似一大墓群。‘同伴中有人催促。转身扑入森森大山,去寻山间的墓碑,去扰动墓碑后面的世界去以那个已经死去的世界来唤醒这个活着的世界。

今夜一无所获。几人无聊,各取尸骨互相投击取乐。某白天已出工一次,亦无所得。返回时路过其外祖坟茔。某称其外祖死于抗战忉年,为当地富户。随行人中有不信之者,众便帘掇打赌。某竟欣然答应。遂将其外祖坟茔掘开。尸骨已腐,双目若井,深不可测,冷然注视外孙某婶笑作揖,似同外袓擞娇戏闹。随之就呷了酒,忍受奇类,俯向外祖,通身搜隶。终于窖形于色,对众围观者傲然环视,又将口中鼓漪的酒奋然喷出,说:刚才打了赌的,算不算数:众人便一起应道,算数广某随之将手从其外祖腰下庄重抽出,又缓缓张开手举。竟是一块普通卵石。众哄笑不已。某将卵石往其外祖身上愤然掷去,顿足骂道,老穷鬼,竞比我还穷。

所有这些文字,极为清晰地勾勒出一个飘忽不定的幽灵的形象。这幽灵被幽闭在死一般沉寂的深山里,却又永不安宁于这幽闭。他有一张苍白、赢弱、瘦削、阴忧的脸,同时有一副恶魔般恶毒、冷漠的心肠。这恶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犯罪,并且对此有坚定的哲学的信念以及近似学者的渊博和精确。这就比那些无知的罪犯要可怕得多。

但他却是很不幸运的。在所有那些文字里,看不到一篇成功的记录。而这次对传说中的董公祠下墓葬的发掘,也许是一次最大的失败。事先怀了极大希望的这座墓葬,兆实竟是一个子虚乌有。羞公祠既已倒塌,那千年的悬案也就获得一个揭秘的机会。来了许多专家,携了许多仪器设备,继续盗墓者们没有完成的工程,作了最大深度的探测开掘,终于扫兴得很,白丢了多的资金和精力在那些漠然向天的坑里。

董源人大为震惊,不知道祖宗何以要编造一个谎言来哄骗和引诱后人。尽管马上就有德高望重的人作了新的解释,说是那笔财富仍是在的,只不在现在认定的这个地方,传下那张图来,正是为了迷惑董德远这类不肖后人;又说是墓葬和财富仍在原处,只因为有人侵害,便自行迁徙而去,云云,则更玄得很了。按照这两种说法,那祖上遗产纵使比天还大,于蓳源后人也是没有意义的。谎言既已戳穿,再勉为其难地编出关于谎言的谎言,用心是很良苦的了,却不免滑稽。因而说的人尽量说得神乎其神,听的人却没有几个肯信。董源大多数人的感觉似乎是被人当众掴了嘴,剥光了衣服,揭了丑一样。董源人的日子并不如意,仅有的那么一点寄托也被剥夺,那么一点信念也被动摇,那他们活得还有什么气力呢,他们本来就活得够懒的了。

他们因此恨毒了萤德远,视萤德远作十恶不赦的败家孳子。

一方面是对祖宗的极端保守,一方面是对祖宗的肆意出卖,然而在依赖祖宗这一点上,他们同董德远那伙盗墓贼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萤德远他们要的是实在的祖宗,他们则只要有一个能安慰他们的祖宗就可以了。

在整理那些文宇之后,程志唯一感到有些模糊的,是董德远犯罪的直接动因。他为什么要冒那么大的风险,不惜同法徉,也同萤源人的伦理对立?仅仅是为了他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的某种观念,或者像其他疯狂无知的盗墓者一样仅仅是为了钱财?他似乎不至于那么迁阔,也不至于这样卑下,但他那样执着而坚定,一定有一个极明确的目的。

这目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