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之谜
3473500000016

第16章 陶瓷篇(4)

遂宁金鱼村出土的宋瓷中包括了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河北定窑、陕西耀州窑、四川彭州窑等几乎南宋时期国内各大名窑的产品。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一件青釉荷叶形盖罐,被称为中国瓷器三大国宝之一。青釉荷叶形盖罐高31.3厘米、宽23.8厘米、最大腹围接近1米,是南宋龙泉青瓷中最大的一件,也是宋瓷当中唯一一件荷叶形盖罐,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青釉荷叶形盖罐的罐身很圆润,釉色也纯正明亮,尤其是盖子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青釉荷叶形盖罐是南宋龙泉青瓷中最大的一件瓷器,也是宋瓷当中唯一一件荷叶形盖罐将盖沿弯曲做成了荷叶状,和罐身形成一动一静的完美结合。在盖顶还有一个小钮,放佛是要表明这片荷叶是刚刚从河中被摘下来似的。荷叶盖罐在元代流行,因此陶瓷界一度认为只能元代才有,而金鱼村荷叶盖罐的出土不但改写了我国的瓷器史,还轰动了海内外。

据史书记载,四川当时并无名窑,因此在四川当地,即使是在南宋时期,瓷器也比黄金贵。

那么,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些极其易碎的瓷器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运到这里,在还未面世就被直接掩埋在土中了?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在地下沉睡了近千年呢?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主人又是谁呢?

尽管所有的瓷器都放置得十分有序,但还是能够推测出主人是在很匆忙的情况下掩埋的。

因为若是时间充足,主人就会用砖或者石头砌一个窖穴来保存这些名贵的瓷器,而不是直接挖坑将它们掩埋。根据这一点,有学者推测这些稀世珍宝的主人可能是一位富有的瓷器商人。因为在南宋时期,四川本身并没有名窑,而当地的有钱人以及外地来的权贵商贾对精美的瓷器又有着不小的需求,因此就有商人将各地名贵的瓷器运到遂宁出售。而且从窖藏瓷器的数量和完好程度分析,这些精美的瓷器还不曾使用过,其中相同品种的器物很多,应该不会是私人的藏品玩物。在这些瓷器还未出售之前,正好赶上了战乱,商人如果随身携带这些瓷器逃离的话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因此,他只能找一个地方将它们埋藏起来,等到时局好转的时候再取出来。

但可惜的是,他很可能在逃亡的过程中不幸身亡,也没有将埋藏瓷器的事情告诉别人,于是这宋龙泉窑粉青釉鬲式炉批瓷器便在地下默默地埋藏了千年。

还有些学者认为瓷器并不是一位普通商人所有,而是宋徽宗命人所造。因为宋徽宗曾在遂宁当过遂宁郡王,在他登上皇位后十分感念遂宁观音的保佑,于是下令窑官在浙江龙泉和江西景德镇烧制了一批瓷器精品献于遂宁广德寺观音宝座前。但是后来,为了避免战乱破坏,广德寺的武宋瓷博物馆展出的遂宁窖藏的宋瓷宋徽宗赵佶画像僧便将这批国宝埋藏在了遂宁南强镇金鱼村,使得这批国宝在战火中安然无恙。但是当战火过后,却无人再想起让这批瓷器重见天日,或许当时那些埋藏瓷器的武僧也在战火中不幸身亡了。

就在人们争论瓷器主人身份的时候,另一个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窖藏里的瓷器虽然是直接挖坑掩埋的,但是埋藏方式却很奇怪。瓷器埋得似乎很有讲究,所有的器物按照不同的方式分为了四层埋藏,后来经过证明,最下面的一层是最名贵最值钱的。据此推断,当时在埋藏的时候,主人可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是瓷器本身的价值来放的,最下层放的是他最喜欢的、也是最值钱的。而在最下面一层的正中间,就是青釉荷叶形盖罐,罐子里面装了99只菊叶小碟,然后在罐的一圈排满了大一些的盘子和碗,这样的排列方式不仅安全而且节省空间。但是有一点却让人迷惑不解,荷叶盖罐里有更多空间,为什么主人只装了99只小碟,而不放入其他的器皿?有专家认为,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长久之意,所谓九九归一,也就是希望社会能够长治久安。还有的专家则认为主人正用这种方式祈祷人、瓷还能重新相聚。

景德镇青白瓷梅瓶为宋瓷博物馆中的宋瓷精品之一现在,在当年发现瓷器的地方已经建立了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和专家考察。青釉荷叶盖罐价值多少,专家至今都不敢枉然估价,因为参考全世界拍卖记录,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为参照物。或许不久的将来,关于荷叶盖罐的谜团就会一一解开。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之谜

观点:“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被尊称为“中国青花瓷王”、“中国青花第一瓷”,那么它又是如何出现在黔宁王沐英的墓中呢?有人认为是朱元璋命人制作出来赐给沐英的,有人认为是朱元璋赐给沐英的战利品,也有人认为是沐英的部下为了巴结他而送的。

1959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明代黔宁王沐英墓出土了一件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瓷瓶,因为瓶口小到只能插入梅枝而得名梅瓶。

梅瓶通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瓶口部短小,肩腹部浑圆,下腹部瘦长,平底。梅瓶的通体都绘有青花纹饰;在肩部绘有杂宝及缠枝牡丹花纹;腹部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故事及梅花、松树、竹子、芭蕉、山石等花纹;下部还绘有宝莲纹。瓶中一面所绘的韩信头束发髻、身着长袍、手持马缰徘徊在河岸边,他正在犹豫自己是留下还是要离开,身后的马低着头,无精打采地溜达着。再看河中,“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是全球仅有的八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瓷之一,被陶瓷界尊称为“中国青花瓷王”、“中国青花第一瓷”有小舟缓缓向岸边靠拢,船头伫立着一位艄公,他手持木桨,在月光下打量着岸上的渡客。画面的另一边,萧何头戴的冠冕因急行而略显歪斜,因策马疾驰,他连长长的胡须都飘了起来。整幅画面将韩信壮志未酬、犹豫不决;艄公疑惑不解又满怀期望;萧何求贤若渴、心急如焚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是全球仅有的八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瓷之一,也是国家一级文物,被陶瓷界尊称为“中国青花瓷王”、“中国青花第一瓷”。

那么,“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是谁制作的?最初的主人是谁?又是怎样到了西平侯沐英之手,并成为他的陪葬品的呢?有的学者认为是朱元璋赐给沐英的。沐英是朱元璋和夫人收养的义子,18岁就被授为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25岁被授为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

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梅瓶上绘的头束发髻、身着长袍、手持马缰徘徊在河岸边的韩信下兵马。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沐英由此被封为西平侯。在朱元璋还自称为吴王的时候,他就为了日后的登基,命人在景德镇预先制作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朱元璋烧制这个梅瓶的意思是想显示自己广纳贤良,并且要告诉天下人:凡是可以为大明江山出力的人,他都会重用。因此登基后,朱元璋就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青花梅瓶赏赐给了自己的爱将沐英,同时他也想借此暗示沐英,他是萧何,而沐英是韩信。

有的学者认为梅瓶并不是由朱元璋命人制作的,而是作为战利品到了朱元璋手里。这个梅瓶或许在元代只是一个装饰品,本身并没有含义,但是朱元璋得到后,觉得应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把它赏赐给了沐英。

也有学者认为梅瓶并不是朱元璋赐给沐英的,而是下属或者官员为了巴结他而送的。因为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明清时候皇帝赏赐的瓷瓶有它固定的规格样式,叫赏瓶。即使这个梅瓶很漂亮,皇帝也不太会将一个梅瓶赐给手下。当年沐英镇守云南,战功显赫,地方官以及京城的官员都想巴结他,纷纷将一些珍贵物品送给沐英。“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可能就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韩信是某一个深知沐英喜好的部下送上的。沐英觉得“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典故,就是对自己遇见明主、得以施展才华的写照,因此对这尊梅瓶非常喜欢,而且要求在他死后一定要将梅瓶随葬。沐英去世之后,被追封为黔宁王,葬在今天南京江宁将军山上,这件梅瓶就是他墓中最珍贵的一件随葬品。

古代的手工业制品是不允许工匠留名的,即使手艺再精湛,也不能越轨。因此,我们无从考证这件梅瓶是出自何人之手。画有人物纹的元代青花非常罕见,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也只有十来件。

2005年,“鬼谷下山”青花罐在拍卖中创下了两亿多元的天价,震惊世界。

而很多专家认为,“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的品相与艺术价值都要比“鬼谷下山”罐高许多。

元代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描绘的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普通人很难有机会看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因为只有在重大的展出活动中,它才会短暂亮相,而且为了防伪,从来只以“萧何”这一面示人,最多也只能看见侧面的艄公,但韩信却始终看不到。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现在沐英的墓中,今天很难说清楚了,或许只有在将来的考古发现中寻找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