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之谜
3473500000017

第17章 综合篇(1)

“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之谜

观点:“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但是在随后的转移途中却神秘失踪了,至今也没有人知晓它的下落。有人说化石可能已经在战火中毁坏了;有人说可能落入了日本人之手后,被藏在了日本皇宫的地下室;有人说在转移的过程中被美国调了包,现在藏于美国;也有人说可能在沉船“阿波丸”号上;还有人说可能被某个人秘密隐藏了。

北京猿人生存于第四纪初期,距今约有数十万年,又称“北京人”、“北京直立人”、“中国猿人北京种”,它是介于现代人与猿过渡的一种原始人类,与现代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它的遗址位于北京西南约50千米的房山区周口店村西部的龙骨山上。

1929年,古人类学家、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发现一颗完整的、距今50万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随后,经过多次发掘又陆续得到5个头骨,15个下颌骨,150多枚牙齿和少量的肢骨,这些人骨化石分属于几十个不同的个体,除此之外还发掘了7万多件古器。

“北京人”化石发掘出来后一直存放在北平协和医院地下冷藏库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年,日美关系日趋紧张,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地--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猿人洞而存放和保管“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北平协和医院属美国财产。为了不让北京人化石落入日本人手中,政府决定为北京人化石找一个更为安全的存放地点。当时一共提出来好几种方案,有人说将化石先暂时运送到后方重庆,等到战争结束再运回来;也有人说长途运输不安全,不如就地掩埋;还有人提出当时中国到处都有战火,不如将化石先运往美国保存,等战争结束后再运回来。出于安全和当时的环境考虑,政府最后决定将化石运往美国保存,战后再运回。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由于在合作挖掘化石时中美曾签署了一份合同,合同上规定,在周口店发掘的所有化石都是中国财产,禁止运送出境,所以当中方提出要将化石周口店遗址运往美国保存时遭到了美国公使馆的拒绝。后来经过国民政府协调,远在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同意并授权,驻北平的美国公使馆才接收了这批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并准备将其安全运往美国保存。于是,包括“北京人”的5个头盖骨在内的147块古人类化石被装入两个大木箱中,运到美国大使馆,准备随后运往美国。

1941年12月5日凌晨,一列装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美海军陆战队专列北京猿人又称“北京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

驶出北平,按计划列车先到秦皇岛后,再将化石转运到“哈利逊总统”号轮船,然后运往美国。没想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军迅速占领了美国在华的机构,美海军陆战队在秦皇岛的兵营也被日军侵占。后来日军在秦皇岛找到了运送存放“北京人”化石的箱子,不过箱子是空的,里面什么都没有。

从此之后,这批“北京人”化石就神秘地失踪了,至今没有人知道它们的下落。

有人说,在日军迅速占领秦皇岛时,还没来得及转移的化石就已经落入了日本人之手,然后被偷偷运回日本,现在和其他财宝一起被放在日本皇宫的地下室里。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日本发布的公告声称,已经将劫掠到东京的一批古人类化石,连同劫掠的发掘工具一起移交给了盟军当局以便归还中国。然而在中国政府从盟军总部接收到的日本归还物品清单中,却没有“北京人”化石的踪影。

因此,一些人怀疑在日军侵占秦皇岛时,“北京人”化石可能就已经被毁了。有人说那批化石很可能在“阿波丸”号上。据悉,美国总统尼克松当年访华时,曾将美方认为的化石下落作为绝密礼物送给了中国政府,称化石可能在日本沉船“阿波丸”号上。1945年3月28日,已被日本军队征用的“阿波丸”号,载着一批从中国撤退的日本军官和要人撤回日本,在途径中国福建省牛山岛以东海域时,被正在该海域巡航的美军潜水舰袭击后迅速沉没。美方声称当年日军劫掠了“北京人”化石后并没有将其归还中国,而是偷偷地带上了“阿波丸”号,准备带回日本,没想到船在中途会被击沉,因此那批化石很可能在“阿波丸”号沉船上。1977年,中国曾对“阿波丸”沉船进行过一次初步打捞,但由于当时潜水技术的限制,只发现了3000吨锡锭和其他一些东西,并未找到“北京人”头盖骨。

也有人说“北京人”化石在被转移的过程中被美军调了包,现在秘密地裴文中,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北京人”遗址“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址最丰富的遗址,先后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其他一些部位的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十万件以上。这处遗址是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美国、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的。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藏于美国。当年“北京人”化石装箱后就运往美国大使馆,美国人深知这批化石的价值,所以就利用这个机会将真正的化石留下,然后秘密地运回了美国,最后再将一个空箱子装上了车,在日军抢占秦皇岛的时候就声称箱子被日军抢夺了。

还有人说“北京人”化石可能并没有被任何政府得到,而是落入了个人手里,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有再现过身。假如被日本、或者美国得到的话,肯定会用于研究,而一旦用于研究,就很可能有消息泄露。这么多年过去了,关于化石的消息一点都没有,说明化石可能是被私人收藏着。

从“北京人”化石被发现的那天起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北京人”化石的寻找。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没人能真正知道“北京人”化石到底身在何处,即使是小道消息也没有。这不仅让人们开始担心,“北京人”化石是否还存在于世。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醴泉县,昭陵六骏就是原置于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同时也是想要告诫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

“昭陵六骏”是一组雕刻在高2.5米、宽3米的汉白玉大理石石板上的纪念碑式的浮雕,分两组东西排列,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再现了六匹神勇骏马的体态和驰骋疆场的情景。每幅画面背后都有一段惊心动“昭陵六骏”石雕之谜观点:昭陵六骏是驰名中外的石雕珍品,是李世民为了纪念自己的战马所作,但是关于六匹骏马的名字来源与含义却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推测其名称来源于波斯语,也有人认为源自粟特文,还有人推断是梵文和突厥语。关于雕刻的范本,有人认为是阎立本所画,也有人认为不是。昭陵六骏之特勤骠魄的历史故事。石刻中的“六骏”是六匹曾经伴随唐太宗李世民驰骋疆场的骏马,它们分别是飒露紫、拳毛、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其中三匹作奔驰状,三匹为站立状。昭陵六骏姿态神情各异,不只是造型成功,雕刻技巧精绝,还寓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可惜的是,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两骏,于1914年被人盗卖到国外,现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于1918年在再次盗卖过程中被砸成几块企图装箱外运,幸而被发现制止,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

关于昭陵六骏的名称,史料中有比较具体的记载,但对其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人们却不甚了解。有人推测其名称来源于波斯语,也有人认为源自粟特文,还有人推断是突厥语或梵文等等。一些研究突厥语的学者认为六骏中至少有四骏属于突厥马系中的优良品种,而且通过语源学确定了昭陵六骏的名号也不是中原本土之名。“拳毛”来源于“权于麾”国的大良马;“什伐赤”应是突厥高级官号“设发”命名的坐骑;“白蹄乌”应是一匹冠以“少汗”荣誉性专名的坐骑。突厥语“少汗”应是汉语“白蹄”真正的原意;“特勒骠”的“特勒”是突厥常用的一个官衔;“飒露紫”的意思是“沙钵略”,含义就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青骓”来源于突厥文,是指来自西方大秦的骏马。唐太宗用突厥语或突厥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赞扬自己的骏马,更重要的是纪念和夸耀自己的丰功战绩。

时至今日,我们在昭陵看见的是经过修整和复制以后的六骏,那么它们是如何被损坏的呢?有人认为是看守昭陵陵园的人中有对太宗或高宗和武则天心怀不满者,借破坏六骏以示反意。但是毕竟此事不光彩,所以并没有在古籍文献上留下什么记载。

昭陵六骏之什伐赤昭陵六骏之拳毛还有人认为六骏是被突厥所损坏。唐朝初年,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突厥部落中的一些部落归附了唐朝。但是喜欢争战的突厥势力仍然非常强大,一些部族时有反唐之意,有的甚至直接短兵相接。但鉴于唐朝实力强大,所以就借一些蓄意的破坏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昭陵六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毁的。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昭陵六骏”石刻是依据绘画大师阎立本的手稿雕刻而成,但却没有任何资料记载“昭陵六骏”的图像为唐代着名画家阎立本所作。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唐代记述昭陵六骏的所有文献中,都没有记载六骏是谁所画的问题。在一些记载阎立本作品的着作中也没有提到阎立本曾经创作过六骏。六骏是唐太宗曾经乘骑过的六匹骏马,作为其雕刻范本的图像一定需要高超的绘画技艺,而阎立本是贞观时期最着名的画家,因此人们就认为是他所昭陵六骏之飒露紫昭陵六骏之白蹄乌画。但是也有人认为画像并不是阎立本所作,作者另有其人,但是因为没有确切的记载,所以也无法得知到底是谁。

作为驰名中外的石雕珍品,昭陵六骏还有多少谜团是我们不知道的?这些谜团什么时候才能解开?或许这些又将给国内外学术界留下更多的谜团。

敦煌藏经洞之谜

观点:敦煌藏经洞因为藏有大量稀世珍宝而震惊世界,但是在千年之前却被秘密地封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是为了躲避战乱,有人认为是为了封存废旧经卷,还有人认为是为了改造书库。

1900年,一名叫做王圆的道士来到敦煌的莫高窟,他本打算打通几个洞窟建立一座道观,然而就在他清除第16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了一个隐藏的秘密暗室,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敦煌藏经洞。

藏经洞中大约有五万件的文献,几乎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除了佛经还有道经、摩尼教、祆教的教义,甚至连早期的基督教文化都有;同时又涉及经济、科技、军事、医药、语言文学和传统典集等种种领域。

可惜由于当时没有得到任何重视,这批珍宝被一批批到中国寻宝的外国人以很小的代价换取,流散到了世界各地,而中国现在仅存两万件。这些珍贵的文献现在主要分藏于中、英、法、俄、日、美、丹、韩等八个国家,其中包括了很多具有极高科研价值的孤本。

据推测,藏经洞建于唐代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窟高3米,平面近于方形,窟顶为覆斗形。在洞内的北面墙壁上有贴壁修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着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建的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供奉着泥塑的洪辩像。墙壁上画着两棵枝叶相接的菩提树,在菩提树的左侧画有一个比丘尼,也就是俗称的尼姑,她双手捧持着对风团扇;在菩提树的右侧画着一个近事女,即在家奉佛的受五戒的女子,她一手持杖。在西面的墙壁上壁嵌着大中五年洪辩告身牌一通。既然是洪辩的影堂,又怎么会变成了藏经洞?又为什么被封了起来?这些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

可是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藏经洞也就成了莫高窟最大的谜,几十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藏经洞内的藏品乃是莫高窟经过多年的收集和长期积累的经库之物,当年为了避难才匆匆将洞口封了起来。藏经洞中出土的卷本上所题的年号中最晚为宋初咸平五年,而且全洞的卷本中无一作西夏字者,所以有人推测藏经洞应该是在西夏占领敦煌及整个河西之前被封闭的。宋初,西夏人攻打了敦煌,寺院为了躲避西夏人的进攻,避免经卷被毁,所以在临走前就将大批的经卷和文物封藏于洞中,并在洞壁外进行了伪装,藏经洞发现的《引路菩萨图》打算等战乱过后再回来启用。可是在战火不断的年代,这些僧人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平安返回,于是这个藏经洞就成为了无人知晓的秘密。

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当时敦煌的统治者与新疆和田的国王结成了亲家,而更西边一个信奉******教的黑韩王国消灭了和田,所以敦煌的统治者陷入了恐慌,他们唯恐敦煌也像和田一样被灭,导致佛教文化被毁,所以为了以防万一,便将有关佛教着作以及一些珍贵的史料整理出来,专门开辟了一个藏经洞。但有学者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因为藏经洞中的文献不单单是有关佛教领域的,还有各种民族,各种宗教的文化,更有大量反映世俗生活的史料。这样看起来,统治者不仅仅是担心佛教文化被毁。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藏经洞的出现是为了避道教之难。敦煌石窟在元朝以前为大佛寺,经过数年的收集积累,宝藏非常丰富。成吉思汗西征时,曾奉道士丘处机为军师,而且对他十分信任,但是丘处机又与佛教对立,因此军队所到之处佛物尽毁。所以敦煌僧人在蒙古军队到来前就将所有的资料放到石室里封存起来,以免它们遭浩劫。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此洞是被废弃的。根据记载,敦煌寺庙经常会清点寺内的佛典及各类藏书,以便及时更新,清点后便将破残无用的经卷、文书与废纸以藏经洞发现的绢画《力士》及旧画佛像等统一处理。因为这些典籍是圣物,而佛教本身是不会毁坏破旧典籍的,因此那些被清理出来的废旧文献资料就被统一封存起来了。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藏经洞被封是为了改造书库。公元1000年左右,折页式的经卷已从中原传到了敦煌,因阅读、携带方便,受到僧侣们的青睐。因此,僧人们就将使用不方便的卷轴式佛经以及许多杂物一起放在一件石室里封存了起来,这就是后来的藏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