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圜,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上下①。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②,无所稽留,故日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日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⑧。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黄帝日:“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④,圜道也。
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八虚甚久则身毙。故唯而听,唯止;听而视,听止。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
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⑤,以出号令。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谶于民心⑥,遂于四方,还周复归,至于主所,圜道也。
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无所壅者,主道通也。故令者人主之所以为命也,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
人之有形体四枝⑦,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号令不感,则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若无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汤、武皆然。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上下不相隐。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犹若立官必使之以方。今世之人主⑧,皆欲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远,而所知者之近也。
今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⑨。宫徵商羽角,各处其处,音皆调均⑩,不可以相违,此所以无不受也。贤主之立官,有似于此。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
<注释>
①上下:1日时指长幼、尊卑,此处指君臣。
②杂:通“匝”,循环一周。《淮南子·诠言训》:“以数杂之寿,忧天下之乱。
③躔、二十八宿、轸:躔(chan),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初躔。”二十八宿,分布于黄道、赤道附近一周天的二十八颗星官,包括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鸟七宿。轸,南方朱鸟七宿之尾。
④刑蹇(jian):停止不动。
⑤正:通“政”。《荀子·儒效》:“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
⑥宣、究、谶(jian):宣,普遍。《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究,穷尽,终极。谶,和洽。
⑦枝:通“肢”,肢体。
⑧世:父子相继。《周礼·秋官·大行人》:“世相朝也。”
⑨审:详尽细密,明确。
⑩均:调节乐器的用具。
<译文>
天道为圆,地道为方,圣人效法它们,用来建立君臣关系。为什么说天道是圆的呢?精气上上下下,一周又一周循环,从不停留,所以说,天道是圆的。为什么说地道是方的呢?世间各种生物不同种类不同形状,各有职责和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所以说,地道是方的。君主治国用圆道,大臣处事用方道,方道和圆道不互相混淆,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太阳运转一周,是圆道。月亮绕过二十八颗星宿,从角星到轸星,轸星和角星相接,是圆道。日月循环运行,四季更替,天地一上一下相互契合,是圆道。万物内生生机就会萌芽,萌芽就会生苗,生苗就会生长,生长就会长大,长大就会成熟,成热就会衰败,衰败就会死亡,死亡就会灰飞烟灭归于无形,这也是圆道。云气滚滚向西行,冬夏不停;泉水缓缓向东流,日夜不停。上游水流不竭,下游永远注不满,小水积成大流,水流重又蒸发为汽,是圆道。黄帝说:“天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如果固定在一个地方,天就没在自己该在的地方,就失职了。”这就是说:“天不能停止不动”,是圆道。
人有九窍,如果有一窍阻塞了,其余八窍就会生病,八窍生病时间长了就会死亡。所以,如果又要答应又要听,就不答应;又要听又要看,就不听。这是说不要阻塞一窍。万物的本质是运动,一旦停止运动就会衰败,是圆道。
作为万物本质的道,地位至尊,没有人知道它的本来面目,没人知道它的缘由,没人知道它的开始,没人知道它的结局。万物却以它为本。圣贤君主从中取法,来提高自己的德性,制定自己的政策,拟定自己的号令。号令从君主的口中说出,众官员分职领令去实行:日夜不停,彻底领会,传达得妇孺皆知,与民心和洽,遍及四方之地,然后逐级反馈,最后到达君王,是圆道。
号令传达能循环往复,那么,不可能的也会变可能,不好的也会变好,可能与不可能,好与坏之间不会有什么阻塞。没有阻塞,君主之道就会通行无阻。所以,号令是君主视为生命的东西,是判定君主贤明不贤明,国家安稳与否的依据。
人有身体四肢,大脑能使唤它们,因为它们有感觉就会反馈给大脑,形成知觉;如果只能感觉而不能形成知觉,身体四脚就不会听使唤。大臣也一样,对号令不能领会,就不能正确施行;有号令却不能正确使用,还不如没有!作为君主,不只使用自己的旧臣,舜、禹、商汤、周武都是这样。
古代帝王设立官职,必定使他们职责清楚。职责明晰,名分就定了,名分定了就能君臣坦诚相待,没私心杂念。尧、舜是贤明的君主,都立贤明的人为继承人,不肯立自己的子孙;犹如设官职使其职责明晰一样。现在的君主,都想皇位子孙相传,不落入他人之手,把皇位传给子孙。设立官职不能使其职责分明,是因为私心扰乱了它。为什么呢?他们贪求的目标太远大,眼先却短浅如鼠。
五音调和,是由于它们的职责明确。宫、徵、商、羽、角,各自在各自的位置,音调都合于均,没有相互混淆,这就是五音调和的原因。贤明的君主设立官职,与此相似。百官各守其职责,处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报效君主,君主自然安宁。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国家没有不受益的;用来防祸患,祸患没有可乘之机。
<故事>
齐桓公重用管仲成霸业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齐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长齐襄公,他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驰向通往莒国的大道,奋力追赶上了公子小白,趁其不备,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从车上栽了下来。管仲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后,把事情对公子纠讲了。他们以为政敌己除,于是便不紧不慢地向齐国进发。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便幸运地躲过了劫难。
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为了能让管仲回国,齐桓公派人对鲁国国君说,杀掉公子纠,缚送管仲回国,以报一箭之仇。若不应允,即兴兵伐鲁。鲁国弱小.只得照办,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捆绑起来,装入囚车,送回齐国。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他早己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泰然处之。哪知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管仲又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四,诬徒
<原文>
达师之教也①,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于学,则君不能令于臣,父不能令于子,师不能令于徒。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
子华子日:“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嗜其脯则几矣!”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②。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⑧。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④,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⑤,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⑥。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
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
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⑦,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⑧,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
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于师愠,怀于俗,羁神于世,矜势好尤,故湛于巧智,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注释>
①达:通达事理。
②暴慢:残暴傲慢。
③晏:晴朗。《汉书·扬雄传上》:“于是天清日晏。”
④伦:类,同类。《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
⑤悬:遥远,远隔。此指疏远。
⑥怨尤:怨恨责怪。语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
⑦苦:粗劣。
⑧谯诟:粗暴、过分的意思。
<译文>
通达事理的老师施行教育,使他们安心、快乐、安闲、从容、庄重、严肃。这六个方面贯穿在学习中,通往邪恶的路就会被堵死,真理正义就会大行其道。如果不能贯穿在学习中,那么君主不能命令臣下,父亲不能命令儿子,老师不能命令学生。
实际上,人不能从不安心的事中得到快乐,不能从不快乐的事中得到满足。一做就能得到快乐,何必非要贤明的人呢,即使愚笨之人同样会努力去做。一做就觉得痛苦,不只是不肖之人,就是贤明的人也不会坚持多久。从人情类推,就知道该怎样劝人向学了。
子华子说:“统一天下的喜欢干让他称王的事,亡国之君也喜欢做令他亡国的事。所以,烹煮野兽,并不是哪一块肉都煮,煮自己喜欢吃的部分就够了!然而,统一天下的人喜欢真理和正义,亡国之君却更喜欢残暴傲慢。他们嗜好不同,带来的祸福也不相同。
不能教育他人的老师,心态不平和,取舍不断变化,没有恒心,好比天气阴晴不定一样喜怒无常。一天一个说法,只为替自己的放荡行径找借口;自己有过失,却不肯承认;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谏。看到有权有势和富有的人家,不管他本质如何,不考察他的品行如何,赶紧跑过去教他,巴结奉承他,唯恐自己赶不上。自己的学生平时洁身自好,品貌出众,见闻学识通达,学习东西迅速,在要毕业之前,却去厄制他,为难他,使之疏远,心生忌妒,讨厌他。使得学生想离开又希望能毕业,留下来又不能安心,回家去又愧对父母兄弟,出外又难见乡邻知己,这是令学生伤心的事,这也是师生不能同心同德的原因。实际上,人讨厌和自己不相同的,这是师生之间相互怨恨的原因。实际上,人不能亲近他怨恨的,不能赞誉他厌恶的,学业的滑坡,治道方术的废弛,从此就开始了。
善于教育学生的人就不一样,看待学生和自己一样,教育时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深得教育之道。他要求学生的,自己首先能做到,如此,师生之间就能同心同德。实际上,人喜欢和自己相同的,赞誉和自己相同的,帮助和自己相同的,学业发扬光大,治道方法广泛使用,从此开始了。
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诚,跟随老师学得粗劣却想知识精善,学得浅显却想学识精深。草木鸡狗牛马,都不可不真心对待,如果不真心对待,它们也会不真心待人,又何况是通达事理的老师和治道方法的言论呢?
所以不会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诚,用心不专,喜好却不深入,进境缓慢,辩论时分不清是非,教育他人就不准确。怨恨老师,流于俗务,整天为世俗小事费神,夸耀权势,好归咎他人,所以喜欢玩小聪明,为小利所迷,为自己的嗜好和欲望所惑乱,处理事情就前后抵触,写文章就观点不统一,编撰书稿就任意篡改,合拢就分不开,分开就合不拢,再用心也不能有收获,这是不善于学习的危害啊!
<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站在一边的弟子公西华被弄糊涂了,先生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可他自己怎么说话前后不一致了呢?
他不由得问孔子:“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可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学生所遵循的准则,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教育方式才使他的弟子也闻名天下。
五,大乐
<原文>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①,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②,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⑧;浑浑沌沌④,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
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⑤,凝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⑥。先王定乐,和适由此而生。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⑦,乐乃可务。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
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⑧。乱世之乐有似于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兴焉,不可变,不可易。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