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凭实力说话
3457700000025

第25章 改掉坏毛病(1)

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心理与行为上的种种弊端,继而纠正和改变这些毛病,提高自身素质,让自已在社会上能够有立足之地。毛病不仅被人讨厌,也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性格左右人生,也决定命运。有好性格,才有好人生。只有不断改变自己,才是真正的进步。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自然的、物质的、社会的等外在环境因素均能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主要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处于信息时代。

人们每天要接受大量信息,整天在忙碌着,大脑处于紧张状态。

2、人际交往频繁,关系繁杂。

由于要应付更多的交际和人事关系,使人精神压力增大。

3、由于企业经营体制变化。

工作紧张将造成精神负担,导致心态不平衡。

4、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意识激增。

人们在工作中经常感受竞争的激烈,使工作压力在不断上升。

5、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

随着年龄增大,必然会因劳动能力下降而要求别人帮助。而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6、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

人的脑细胞从40岁以后开始减少,到65岁后减少特别明显,使脑功能出现变化,出现思维能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变差,情绪变化快,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7、家庭、社会关系突变。

由于家庭、社会关系突变等因素必然影响心理健康。

8、个人感情生活突遭变故。

如失恋、丧偶、失去子女、父母离世等,都会使人的精神受到明显的刺激,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从上述因素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外在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七情”即喜、怒、哀、忧、惊、恐、悲。这些由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和冲击后表现出的心理活动特征’对人体的生理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喜时,呼吸、脉搏、血压、新陈代谢等都比较正常、协调、平稳;忧、哀、悲时,伤脾胃,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人体生化调节功能失常;怒、惊、恐时,伤肝、伤心、伤肾,血糖、尿糖升高、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这些充分证明了社会因素与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心理疾病的常见症状

在现代生活中,大多数人有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种:

1、妄想。

妄想症包括疑病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病人对周围事物疑心重重,或者夸大自己的能力、地位和财产"尽管这种想法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但是病人却坚信不疑。无论旁人怎样解释,甚至把无可辩驳的事实摆在他面前,也丝毫不能动摇或纠正他的错误信念和想法。

2、忧郁。

这是指病人情绪低沉,精神颓丧,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这样的病人常有自责的想法,对生活悲观绝望,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3、痴呆。

这是慢性脑损伤的症状。病人的智力、记忆力明显减退,丧失正常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计算能力等。

4、错觉。

这是一种把客观存在的事物,感知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错觉一旦产生,病人自己不能察觉和纠正,就会严重影响病人的行为。

5、兴奋。

这是指病人情绪激动,烦躁不安,说话时喋喋不休。有时会异常冲动,出现伤人毁物等破坏性行为。

6、僵木。

病人几乎静止不动,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整天僵坐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对外界剌激反应迟钝或毫无反应。即使有人在他耳边敲镇打鼓也无动于衷,就像“木头人”一样。

7、幻觉。

这是一种虚幻的感知和体验,是由心理作用产生的一种无中生有的虚假、空幻的知觉。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等。病人可能完全受幻觉所吸引,受幻觉所支配,出现种种反常的行为。

心病需要“心药”医

心理治疗是指以一定理论(如心理学、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理论)体系为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治疗,减轻乃至消除心理障碍和疾病带来的痛苦。简言之,心理治疗就是通过对心理结构的调整来医治人们的心病。

心理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对心理疾病的解释和指导。即心理学的向病人说明所患疾病的因由、性质、演变规律、处理方案,从而减轻病人紧张、焦急情绪。

心理治疗本身含有教育的意义。某些心理性疾病是由于患者的无知、偏见和错误而引起的。对此应及时帮助、教育,使病人提高认识,建立良好习惯,集中精力投人到学习、工作等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对于受到委屈、内心苦闷者,应以同情、谅解的态度倾听他们诉说心理上的压抑、怨气以及内心的隐情,并恰当适时地给予劝慰、疏导和积极评价。有时鼓励他们把满腹压抑之情全部倾诉出来,病情就会大有好转。譬如痛哭一场,也是有利于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防御方式。

学会自我宽容很重要

自我宽容就是对现实生活中自我形象的真诚接受4自我宽容有以下几部分:

1、不自寻烦恼。

有些烦恼是自寻的结果。所以,在生活中不要为一些小事而大动肝火。凡事都有两面,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因祸得福、乐极生悲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因此,对一些生活琐事不要过分认真。有时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生闷气,家里人却莫明其妙,不知气因何而起。

由此,我们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自我宽容。

2、不嫌弃自己。

不会嫌弃自己的人,对别人的褒贬好恶也就比较淡然。而自我厌恶心理特别重的人,对他人也就必憎无疑了。在人际关系中,如果大家都自我厌恶,关系一定搞不好。如果对自己的性格急躁,却能够自我宽容,那么对同样性格急躁的朋友也能够宽容。

3、能够宽厚待人。

宽厚是指大事严、小事宽的一个处事原则。与人相处,不能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应用温和的态度与他们讨论,求同存异,不发脾气。

4、心底无私天地宽。

如果遭到别人诽镑,受了委屈,胸襟也要宽阔。或者为了完成一件事,生怕人家说闲话,说你是想出风头,也不要退缩不前。只要心底无私,干起事来便可无畏。不患得患失,始终保持乐观舒畅,精神上便可得到自慰。

消除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会引发人类多种疾病,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幸福、欢乐与痛苦、悲伤是相互交织和并存的,同时也会遇到各种矛盾,遭受多种心理剌激。如工作上得不到重用,事业上遭到猜忌排挤,人际关系不和,家遭意外,亲人丧生,婚姻失败等。心理紧张多数可以通过体内的调节控制系统加以调整平息,但因心理刺激强度过大,或因持续时间较长,而又未能及时调控,就会发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开端,也是导致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要想及时地消除心理障碍,就要在外界的剌激对心理尚未造成影响之时,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它。下面介绍一些消除心理障碍的保健方法。

1、学会理智调控。

理智调控就是用理性和道德修养来调节情绪,使激烈的情绪逐渐缓和。

2、会控制情绪,遇事不怒。

随着年龄增大,情绪不易得到控制。当愤怒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明显增强,肾上腺分泌突然增加,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易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

我们要学会遇事不怒,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对往事不要耿耿于怀,不要背任何包袱。

3、学会听从劝告。

当我们产生不良的情绪时,应及时找亲人、朋友倾吐胸中郁积与愤懑,听其相劝,达到情绪的缓解。正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向朋友说出真情后,一定会得到朋友的相劝,避免不良情绪得以转移。

4、学会驾驭情绪。

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是最明智的选择。人们的情绪与其他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由大脑直接调控的。聪明的人是情绪的主人。

5、学会自我暗示。

在生活中,往往会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当遇到挫折或失败的事情时,要冷静、沉着;在喜事面前,要谦虚谨慎;这种自我暗示是使自己变消极为积极的重要手段,也是使人应付各种环境,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6、塑造健全人格,增强适应能力。

人只要有健全的人格,就会有战胜逆境的韧性。只要有健全人格的人,无论在多困苦的情况下,都能看到光明和希望。

塑造健全的人格,保持健康的心理,还需要长期锻炼和培养,甚至要经历相当艰苦的磨练。

7、学会转移注意力。

在愤怒时,如果能及时有效地调节,心理上就能保持平衡的心态。而转移注意力,则对消除愤怒产生积极作用。如唱歌、看电影、散步、打球等,可将注意力转移。心平气和地去解决矛盾,往往可以得到满意效果。

8、学会宽宏大度。

缺乏度量的人,便会处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每个人都要提高修养,克己让人。宽宏大度可以让人乐观地面对生活。

9、加强个人修养。

如果自我修养水平较高,就能将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

压抑情绪害处大

情绪上的压力会使身体处于不正常状态,长期、高度的紧张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如果精神受剌激持续时间较长,以致造成过度兴奋或抑制,就可能引起人体阴阳失调,五脏六腑功能紊乱。

当人激动时,肾上腺向血管释放出紧急的额外激素,促使呼吸加快,心搏加快,血管扩张,脸色变白,出汗、口干,甚至全身颤抖。所以这些压抑情绪的不良后果应该让我们警醒,及时将压抑的情绪排泄出去。

必须重视个人心理卫生

心理保健的前提是心理卫生。心理活动是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而心理卫生是专门研究促进心理健康的科学,就是要求人们用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发展中的社会环境、

心理不健康是指人们对某些事物不能正确地认识,遇到自己意愿不能实现时,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为苦闷、忧伤、怨恨,或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等不良反应。长此下去,会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导致心身疾病。因此,对不健康心理要尽早转化,使心理达到健康的标准。不良的心理致使大脑皮层的功能失常,并向大脑皮层所控制的各系统、各器官发出病理信号,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使各器官功能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

当心理出现不良反应时,应该及时清理内心不健康的因素,使得人们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

讲求心理卫生的注意事项

我国的传统教育自古以来都倡导培养“体魄健全”的人,一个人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同样也是重要的。总之,一个人要达到“健康”的要求,必须讲求心理卫生。

1、自知、自爱。

自知即是进行正确地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既在社会生活中爱惜自己,重视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信誉和形象。自爱包括自尊、自信、自制。

2、积极劳动。

要想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充分得到发展,必须通过劳动实践。只有劳动才能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并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劳动不但可以加强个人与现实的联系,而且也能摆脱过分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消除不必要的忧虑。

3、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心理健康的个人能够现实、积极的处理情况问题,缓冲矛盾,取得转机。

4、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乐于助人,也能接受别人的帮助。并待人持善意、热情、诚恳、宽容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与他人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

性格缺陷的类型

由于性格缺陷是心理缺陷的主要部分,纠正性格缺陷也是纠正心理缺陷的主要任务。性格缺陷有好多种类型。

1、偏执性格。

敏感多疑,易嫉妒,常责备他人。

2、分裂性格。

性格内向,不合群,怕羞。回避与他人交往接触,情感淡漠。

3、不适应性格。

情绪不稳定,判断力差。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不适应。精神压力抵抗力差。

4、癔症性格。

性格不成熟,热情有余,稳定不足,情感带戏剧性色彩,暗示性强。

5、无力性格。

精力体力不足,对客观事物缺乏热情,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6、强迫性格。

追求自我安慰,易拘泥于小事。遇事犹豫不决,要求十全十美。

7、爆发性格。

易怒、易激动,细小的剌激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上述7种类型,基本上概括了各种性格缺陷的现象。掌握了这些类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识别有无心理缺陷,和采取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纠正性格缺陷的理论依据

为了坚定纠正心理缺陷的信心,有必要了解性格的特点。

1、性格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他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性格绝对相同,即使是双胞胎也各自有性格的独特性的。

2、性格的可塑性。

遗传因素是性格形成前提,但性格的发展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点是纠正性格缺陷的理论依据。

3、个性的倾向性。

在客观环境中,对事物持一定的态度,有一定的看法,并表现出某种行为。

4、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只有在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中,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

预防和纠正性格缺陷的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以下预防和纠正性格缺陷的方法:

1、加强心理防护功能,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善于交往的性格。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塑造健全性格的基础。

3、正确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这是培养性格的重要条件。

4、适当的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积极地娱乐性的休息。

5、增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常言说:“心底无私一身轻。”如果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就会增强安全感。

6、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

这些方法最好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只要大家都来关心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心理缺陷,就可以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

这样就可以保持完整的健康心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维护身心的协调稳定。

驱散抑郁情绪

抑郁情绪是一种自我封闭、内心苦闷的非常心态。几乎人人都会出现抑郁的情绪。但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有抑郁情绪的人并不都是抑郁症。它可以是偶然的或短期的。而少数人由于长期处于抑郁而不加遏制,最终发展成为抑郁症。所以一定要积极采取措施,及时驱散心中的抑郁情绪。

1、及时治疗。

首先要搞清楚是哪一种类型的抑郁,然后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同时辅以药物治疗,这样效果会更好,但须在医生确诊后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丰富生活,转移注意。

要把生活安排得充实而丰富,特别是在工作或学习之余,要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野外活动,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也可以多逛逛公园或动物园,在欣赏园庭美景、自然风光或动物的风趣之中,增加自身的生活乐趣,使精神有所寄托;还可以多看马戏、喜剧等,借助演员的幽默风趣表演,在愉快的笑声中引发自身的愉悦情怀。

3、注意培养豁达的性格。

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的人不易患抑郁症,而性格内向且心胸狭隘、孤僻多疑,对处在事物不感兴趣的人,易患抑郁症。要注意培养自己处世不忧、不计小节的开朗性格,努力摆脱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的思想和市侩习气。

4、倾诉宣泄。

心情苦闷时,可以找亲朋好友谈谈心,把自己心头的积郁全部倾诉出来,使不良的情绪得以宣泄。这样,精神上就会变得轻松愉快。

5、以喜胜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