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3457500000013

第13章 最有趣的的喜庆文化(1)

1、古代婚姻中的“六礼”不是柜六件礼物

周朝的时候,婚嫁礼俗渐趋繁琐,要经过六道程序,叫做“六礼”。《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古代中国的大多数时间,不仅士大夫的婚姻通行六礼,即使普通百姓的婚姻也要按照六礼进行。六礼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

纳采,也叫议婚、提亲、说亲。一般先由男方派媒人向女家提亲,待女方答允以后,男方再使人致以采择之礼。古代纳采时的礼物通常用雁、鹅。

问名,也叫讨年生、问八字、吉。女方答应婚事后,男方则请媒人到女家问清姑娘名与生辰八字,女方具庚帖送给男方,以备合婚之用。如果合婚不吉,婚事便要停止。

纳吉,也叫小定、过定,是婚姻的初始约定。男方问名后经合婚得吉,备礼通知女方缔结姻缘的决定。古代纳吉时,男方仍须以雁为礼,女方则设筵款待,表示亲善。

纳征,又称纳币、纳成、大定、行聘、完聘等,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相当于现在的订婚。

请期,也叫送日头、送日子、乞日,是确定婚期的仪式。

亲迎,又叫迎亲,新郎去女家迎娶新娘,俗称“结婚”。这是婚姻中的大礼,最为隆重。

南宋时,朱熹将六礼合并为纳采、纳征、亲迎三礼,平民百姓多采用之。现代社会中,很多地方仍保留着传统婚礼的遗俗。睦煞燕:虐能里幺星删酗速虹…在古代,单身男女双方很少有亲近的机会,尤其是女子,更是深居闺门之中。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一般会提出看一看,这种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方家里作初次访问的活动,就称之为相亲,俗称看亲。

相亲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决定时间并通知男女双方,双方都应做好准备。男方要带一些礼物,礼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因此打动对方父母的心当然就更好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打扮得得体漂亮,以获取对方的青昧。

如果女方父母要款待男方,这说明男方已得到了女方家里的同意。若迟迟不备饭菜且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这门婚事即将告吹。女方也可能会去男方家“拜访”,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当”。若女方父母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表明这门婚事难以告咸。此时,男方当然不可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而尽,则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

2、有在黑夜里举行婚礼的吗

周朝的婚礼,是在昏黑的夜里举行。郑玄注释的《周礼》指出:“古娶妻之礼,以昏为期。”据史料《白虎通》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

《仪礼》亦云:“主人爵弁,绘裳缁衣。从者毕玄端,乘黑车。从车二乘,执烛前导。”

这段话说明:新郎穿黑色礼服黑夜里到女家迎新娘,而且,双方迎送的人,也要穿黑服,甚至连座车,都是黑色的,一切都应与昏时配衬。黑夜娶亲,因此请人拿烛走在前面照道。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在白天娶亲呢?

《酉阳杂俎》则说:“在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可见,黑夜娶亲的婚礼,在唐朝时已经改在白昼迎新妇了。

3、出嫁是喜事,为何还要哭呢

结婚本来是一件欢天喜地的事情,但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现在还盛行着哭嫁的习俗。哭嫁的习俗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般认为哭嫁源于抢婚。

抢婚也称掠夺婚,它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野蛮的强制婚姻形式。可以想象,面对突然而来的劫掠,身为弱者的女子只能以泪洗面。从此,哭便与嫁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以至封建社会掠夺婚已不再存在,妇女“明媒正嫁”了,仍然要哭。女子嫁到夫家,女子要承受另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即生离死别之情。要离开父母,离别从小青梅竹马的兄弟姊妹,眷恋难舍。对亲人别离的伤感,对前途的未,怕是心肠铁做的人也禁不住放声大哭了。

4、新房为何称为洞房呢

结婚仪式完成后,就是洞房花烛夜了。人们通常把结婚的新房称为“洞房”,这是何故呢?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挑选天下美女陪伴他。美女中,有一位出身官宦之家、长得十分俊俏又聪明勇敢的姑娘,因她排行第三,人称三姑娘。这位三姑娘,因不甘心过那被奴役蹂躏的黑暗生活,逃出宫外,直奔华山。

当时,秦始皇下令焚烧诸子百家的书籍,残害读书人。有一位叫沈博的读书人也逃命来到了华山。

三姑娘、沈博生活在深山老林中,受尽苦难。一天,他俩在密林深处相遇,各自倾吐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产生了爱情,结为患难夫妻。在一块大青石底下,他们发现了一个仅能容纳两个人的小洞,就把这个洞作为他们结婚的住房了。他们生活在这个洞房里,虽然生活十分困苦,但感到非常甜蜜。不久,三姑娘生了个儿子,取名叫沈香。这位不畏强暴争取自由的三姑娘,就是神话中的三圣母。

后来,人们出于对他们的崇敬和怀念,便把结婚新房称作洞房。

6、交杯酒的习俗始于何时

交杯酒的习俗开始于周代。《札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瓜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吃“交杯酒”。

6、上头是指给头发染色吗

上头本来是我国女子的成年礼。据记记载,女子15岁要行笄礼,即改变幼年的发式,把头发绾成一个髻,用黑布包住,然后再用笄插定发髻,表示女子已是成年人,可以许嫁。

上头本来是女子成年礼,后来渐渐成为婚礼仪式中的一个环节。在江苏高邮一带,新娘在出嫁前夕上头。届时,新娘要沐浴更衣,点上花烛,面对梳妆台,先喝两口“闭口茶”,寓意从此姑娘要成为人妻,应该遵守妇道,不能多嘴多舌。然后,请两位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福命妇女为她上头:先将发辫解开,连同额前的刘海一起梳向脑后盘成发髻,再用两盘叠成双层的红纱带从前额箍到脑后,要紧紧箍上12圈,俗谓“十二月太平”。根据风俗,即使头被勒疼也不能叫喊,寓意新娘要学会忍耐。在天津,上头在迎亲花轿到来之后举行。其发式是将一绺头发横盘在头上,用红绒绳系好,称为“抓髻”,取“结发夫妻”之意。盘头上戴簪子一支,冠子一个。

上头时,新娘要口含一块糖,脚踩两条“喜船”(两个船模),糖寓意今后的日子甜甜美美。喜船一名“麒麟送子”,一名“葫芦万代”,与头上的冠子合意为“官代流传”。上头时,随迎亲花轿来的称作“公鸡凉席”的两个童子要站在新娘的屋外窗下,抱公鸡的男童要打公鸡使其呜叫,叫“打鸡上头”,抱凉席的男童则在其左右来回走动。

7、什么是开脸,开险是种化装术吗

开脸又叫“开面”、“绞面”、“绞脸”、“择脸”等,是对新婚女子面部进行的一种仪式性修饰。开脸的具体做法各地大同小异:由开脸人先在新娘脸上均匀地扑上香粉,然后用合好的彩色丝线撵花,两手拉着线的两端,用牙齿再咬起线的中间,三处协调加力,一起一落,一松一紧,利用线的绞缠把新娘面部主要是额前和鬓角的汗毛揪掉,并把眉毛修齐。这一“开”,除掉了脸上的一层茸毛,绞去了鬓角的乱发,眉亦变得弯曲细长,新娘整个的面容就显得云开雾散,阳光灿烂。

在江苏高邮,开脸是在新婚后的第二天早上进行。届时,婆家专门请一位“换新妈”为新娘子开脸。换新妈要先用两只煮熟的染红的鸡蛋在新娘的脸上滚几下,再用红纱将其前额的头发往后抹,在脸上涂一层厚厚的香粉后,就用双股棉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去,并修整眉毛。

8、新郎最初就是对新婚男士的称呼吗

新郎新娘现在被我们用来称呼新婚夫妇,但“新郎”一词最早并非此意,而是指新科进士。

“郎”这个词在古代的用法很多,既指年轻的男子,也是对男子的尊称。古乐府耘子夜歌梓云:“天下夺人愿,故使侬见郎。”表明“郎”又是古代一种官员的称呼。

“郎”在唐代是官阶的一个泛称,六晶以下被称为“某某郎”;而由于进士中试的人就具备了做官资格,按官阶来说,都属于“郎”的范围,所以人们把新科进士称作“新郎官”。

而婚嫁在古代也是人生大事,男子娶妻非常荣耀可比中进士,还有美称“小登科”,因此对新婚男子也就袭用了“新郎官”的称呼,简称为“新郎”并沿用至今。

9、父母之命,媒妁之吉是咋回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在一夫一妻制之下,结婚是为了成家,娶妻涉及家庭的统一和巩固,涉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所以做父母的在孩子的婚姻大事上把握大局,起决定作用,不会让孩子凭感情决定婚姻大事。这就是“父母之命”。

中国古代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说是“父母之命”,主要是父亲之命。订婚一般由父亲做主,婚约一般由父亲签订,婚仪一般由父亲主持。当然母亲也定的发言权。

媒,就是谋合;妁,就是斟酌。媒妁,即斟酌情况,谋合两姓,使其相成。媒人主要是起到中介作用,所以现代仍有“媒介”、“媒介语”等词。因为古人生活圈子很小,很少往来,彼此情况不熟悉,需要媒人加以介绍、说合、联系,所以有谚语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媒妁之言虽不可少,但媒人的地位在古代并不高,究其原因,大概是媒人为撮合两姓,往往两头说谎,口无真言吧。

10、为何“过礼”之后才能结婚

在民间,男女双方在相亲之后就可履行一定的结婚程序,这个过程称为“过礼”。大致相当于传统婚姻“六礼”古俗中的问名、纳征二礼,而省去了此二礼中间所谓的小定即纳吉之礼。

过礼之际,媒人要将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这时,迷信的父母大多会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八字合与不合。合,则婚事继续,不合就此打住,婚事免谈。在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会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在婚礼中是一件大事,婚事的主动者,应向对方送一笔厚礼。

各地风俗不同,所送之礼也有差异。有的地方要求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两瓶,鸡鸭各一只,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么订婚之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给多少算多少。在经过“过礼”订婚后,男女双方就可议定结婚的日子了。

12、何谓迎娶中的送好

订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宴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儿选定迎娶的日子,一般要事先请人定一个好日子。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选日子”,又称“看日子”、“送好”、“送娶牌”等,即古代的“请期”。“请期”原本只是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请女方同意。有些地区的“期”,分为“要好”、“看好”和“送好”三个步骤。“要好”就是在结婚前选一个吉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双月双日,媒人到女家去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女家则用一红纸条写上“坤命x相x月x日x时生人”,交与媒人带回男家。男家根据女方的生辰八字,请人择定结婚的吉月利日,谓之“看好”。“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一般选两个吉日良辰,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由女家选择后再确定,目的是为了避开女方的月经期。择定吉日后,便写成婚书送往女家,这就是“送好”。婚书的内容和格式如下:

谨遵坤命,选择嫁娶期:

行嫁利月兹择于x年x月x日,全吉。

娶送男女客人,忌x相,大吉。

上下车轿,面向x方迎“喜神”,大吉。

安庐坐帐,宜用x屋x间。

冠戴面向x方迎“贵神”,大吉。坐帐面向x方迎“福神”

路逢井、石、庙宇,用花红遮之,大吉。

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X早X月X日。

“送好”不仅可确定嫁娶的好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红衫、蓝袄高、戒指、坠予、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

13、拜堂的过程有哪些

一般来说,将新娘迎进门后,就要“拜堂”了,又称‘‘’拜天地”,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

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位。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行夫妻对拜礼。一般是主持婚礼的男宾唱:“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即父母),夫妻对拜。”行夫妻对拜礼后,唱“送入洞房”。很多地方在仪式结束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一秤杆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或者等新娘进了洞房坐在床上后,新郎才用秤杆挑下“蒙头红”。也有很多地方是新郎用红绸牵着新娘进入洞房后,两人并肩坐在床沿上,由“全福人”(指上有父母健在,有丈夫,下是儿女双全的妇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13、迎亲纳礼俗主要有哪些

在古代,当新人‘陕要结婚时,男女双方要杀猪宰羊,准备请厨师、伴娘、轿夫等其他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聘请的人家,做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口搬是女家早晨准备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赘则反之。一切准备就绪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女家在花轿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化好妆,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当花轿到达女方家时,就鸣炮奏乐来相迎。迎亲队伍进人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帖。接着是女家开筵。吃完早饭后新郎新娘将会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先神位和长辈行礼后,伴娘就可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前新娘一般要哭嫁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起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俗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啦!”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们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14、新婚护身辟邪的器物有哪些

世人在婚礼进行中,为新娘驱邪压胜,以求确保安全的法术层出不穷,在这些法术中使用的驱邪镇祟的器物很多,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