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3457500000011

第11章 最有趣的服饰文化(3)

当时妇女修眉,除剃掉原来的淡眉外,还要刮净额毛,用“黛”画出各种眉毛式样。唐玄宗曾命令画工设计数十种眉,以示提倡。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yub,通岳)眉、三峰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最常见的是蝴蝶眉。张籍《倡女词》中记“轻鬓丛梳阔扫眉”,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描述“青黛点眉眉细长”以及“莫画长眉画短眉”等都是记载了画眉的长、短、宽、窄和浓淡。李商隐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说明唐女画眉已及未成年的女孩,可见流行之盛。在唐时画眉,各个时期都有变化。唐代画眉初尚宽与浓,至开元、天宝年间,则尚细淡的画法,又尚细八字式低颦,后又流行过蝴蝶眉、八字眉等,到晚唐时化妆趋于怪诞,一时有以悲以怪为美,以病态为美,八字眉、画黑唇、臃肿发式的悲啼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子。总之唐韧、唐中期的发式与化妆普遍趋于多样、自然、健康、活泼,而晚期则有变态、压抑、愁闷、病态的倾向。

24、圆领袍杉是什么形制

裹幞头、穿圆领袍衫、脚登乌皮靴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并以幞头、圆领袍衫、乌皮靴为尚。

圆领袍衫又被称为团领袍衫,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服装形式,受胡相连届。其不同之处在于:深衣为交领、大袖,领、袖、襟均有缘饰;圆领袍衫则是圆领、窄袖,领、袖、襟均没有缘饰,为士人之上服,亦为官员一般之常服。

此时的圆领袍衫亦称澜袍、斓衫,其最大特点是在传统袍衫的下摆施加一横桶,故而得名。南北朝时,北周武帝曾下令在袍衫下加一横桶,以象征古代上衣下裳之旧制。唐中书令马周曾上议在袍衫下加斓。这些都是为仿古制。由此可以看出,在讲究礼法、规矩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的服饰有着极强的传承性。

25、幞头是唐代才有的吗

幞头是唐代男子首服的一大特点,又称“折上巾”,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时期,男子便流行用巾帛包头。魏晋以后,巾帛更加普及,几乎成了男子的主要首服。到北周时,将这种巾帛做了修改加工,裁出四带,即四角,始名“幞头”,亦称“袱头”、“服头”,是以三尺皂绢裹发,四带中的二带系脑后垂之,另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

隋初的幞头,基本上是因袭北周之制,只是以全幅黑色罗帕向后幞发,比较简单,形象上也比较矮子。从隋末开始,在幞头之下加了一个“巾子”扣在发髻上,裹在幞头之内,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假发髻,以便能使幞头裹出一个固定的形状。

幞头的两脚,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形制。初期略似两条带子,从脑后自然下垂,或至颈,或至肩。以后两脚渐渐缩短,有的还将两脚反曲朝上,插脑后结内,这种式样多见于中唐。由于这些幞头的双脚都用轻薄柔软的质料制成,故被统称为“软脚幞头”。

五代时的帝王多用两脚上翘的“朝天幞头”。此时各地官吏又创造了许多种新格式,有的两脚上翘后又折下来,有的呈蕉叶形式,有的像团扇,有的用漆纱,有的将幞头的脚左右展宽一尺多,取名“龙角”,有的左右长一尺,形成平直一横线,不再上翘等。至此,幞头的大体形式基本确定下来。

26、云肩是服饰的一种吗

云肩是古代重要服饰。敦煌唐代壁画中已见贵族妇女使用云肩,隋代观音乡已有披云肩者。至元代,云肩则更为普及,贵族男女通行“四合如意”式大云肩,并定为官富式样,明清两代仅限于妇女使用。

云肩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肩部装饰而突出头面,实际的功用极小。清以后,云肩已从日常服饰中消失,但在婚宴、殡宴等隆重场合仍有妇女使用云肩,成为传统礼服的象征。民国时,唯农村新娘的婚装中保留云肩。今天,只有戏剧中还能看到云肩。

27、八宝纹是指什么

我国古代的织染和服饰,一般都讲究图案的吉祥。明清时,曾流行“八宝纹”、“八吉祥”等服饰纹样,以象征吉祥如意。“八宝纹”是在珊瑚枝、金银锭、万卷书、犀牛角、双胜、古钱,宝珠、如意头、秋叶、法螺等占祥宝物中选取八种组成吉祥图案,带有祈福求祥的寓意。“八吉祥”服饰图案主要由宝伞、天盖、莲花、双鱼、盘长、法轮、海螺等八种吉祥纹排列成图案,象征吉祥如意。

古代人之所以常用“八”物配图,是因为古代人多以“八”字象征上、下、左、右、东、西、南、北整个时空,人们用“八宝纹”、“八吉祥”图案象征纳“八方之吉”、占“八面之宝”。

28、团花有何寓意

唐、宋、明,清各代都非常盛行团花,即衣料上各种团形图案。宋朝诗人陆游在《斋中杂题》诗中说:“闲将西锦团窠锦,自背南唐落墨花。”看来团花早在唐宋时期就已流行。

古书上在叙述晚清蟒袍时说:团花名目繁多,有二龙团光的,有拱壁形的,有瑞草螭虎的,有团鹤、松鹤的,有牡丹的,有二龙戏珠的,有江山万代的,有松竹梅的,有圆寿字、长寿字的,这些图案都有吉祥、善美的寓意。如以松竹梅喻岁寒三友,以松鹤、寿字喻益寿延年,以凤凰牡丹喻富贵吉祥等。

除这种团花外,民间还流行一种服饰纹样称之为“天下乐”,即在灯笼两旁悬有谷穗,灯下蜜蜂飞舞,隐寓“五谷丰(蜂)登(灯)”。

29、何谓凤冠,何谓霞帔

凤冠是明代妇女服制中最为庄重的礼冠。它是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关于凤冠的来历,最早可以上溯到秦汉时代,当时凤冠已经成为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如皇后凤冠,缀九龙四风;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风,仅仅缀有花钗,但习惯上仍然被称为凤冠。

霞帔雏形的最初出现约在南北朝时期,形状像两条彩带,使用时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这种帔子极似中国西北裕固族女子佩戴的“头面”。从区域时代以及往来的关系来看,应与北方民族女性服饰习俗有关。

隋唐以后,这种帔子运用于日常服和舞服中,至宋将它作为礼节之用,成为后妃礼服形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其绣纹美如彩霞,故得名为霞帔。霞帔的形象可以从传世的《历代帝后像》中找到。其样式类似南北朝和唐时的帔子和披帛。但霞帔质料较为厚实、挺括,上端略宽,下端稍窄并绣有云风纹样,在霞帔下端的尖角处缀有一枚圆形牌饰,称为帔坠。

明代承袭了宋代霞帔之制,也将霞帔用于命妇礼服,并且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重新作了明细规定,一般在大红色的大袖衫上披挂霞帔,且要用深青色绣花。命妇晶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一晶、二晶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即长尾山雉);三品、四晶命妇绣云霞孔雀纹;五晶命妇绣云霞鸳鸯纹;六品、七晶命妇绣云霞练鹊纹;八晶、九晶命妇绣缠枝花纹。

30、十二章纹寓意是什么

冕服上的图案是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十二章纹绘绣于服装上的寓意如下:

日:取其明,一轮红日,内有玄鸟或三足鸟,象征君权由上天阳德照耀,赐人间以光明,哺育万物生长。

月:取其明,一轮明月,内有玉兔或蟾蜍或青蛙,玉兔象征上天赐人间以安宁;蟾蜍或青蛙是雌性的,代表着生育能力。

星辰:取其明,三颗蓝白色圆点用线连成的三星图案,象征以天象昭示经纬、四季节令,使天下人知七政(《尚书大传》载: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

山:取其镇重,象征着王者尊重,安抚四方。

龙:取其神,善变化并且能呼风唤雨,象征人君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

华虫:取其文章(文采、花纹、图案),华虫为雉类,也有说雉类有耿介(正直)的本质,又因其图案很美,故表示君王有文章之德。

宗彝:取其勇、谋、忠、孝,宗彝是古代宗祠庙宇中盛酒的器皿,是一种祭祀用的器具,在两樽器具内各绘一种兽,即一虎一雌(是一种体形较大的长尾猴,黄黑色,尾长数尺)。取虎之勇猛、取雄的忠孝有谋,以表示有勇、有谋、有忠、有孝的含义。

藻:取其洁,藻为水草,象征冰清玉洁。

火:取其明,表示光明,火焰向上,率众顺归天意。

粉米:取其养,洁白且能养人性命,象征帝王对民众有济养之德。

黼:取其断,画成金斧形,象征帝王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