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品德,是修身之本,立业之基,中国古代圣贤先哲非常重视人的品德修养,认为“万事德为本,百善孝为先”,强调:“可以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孔子强调“修己以敏”、“修己以安百姓”。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道德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领导干部而言,人品修养更为重要,应以超越普通群众和党员的标准,不断进行自警、自省、自励,不断修正自己的品德缺陷,努力做到心胸开阔、公平正义:诚信豁达、阳光坦荡,逐步达到修身以立业、修德以立威、修性以齐家的目的。
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认为,品德胜于知识,一个高德商的人,会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其实与着名企业家鲁冠球先生的“用人心得”不谋而合:
有德有才者,大胆聘用,可三顾茅庐,高薪礼聘;
有德无才者,委以小用,可教育培训,促其发展;
无德有才者,坚决勿用,如伪装混入,后患无穷;
无德无才者,做人失败,社会渣滓,难以生存!
这句话反映了企业家用人时的普遍心理,可以预见,品德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升级,也必将成为单位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
的确,做人必须从“德”字开始,树立有德之人的品牌,这样才能成大事。什么是“德”呢?德者,道德、品德。古人说“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道德、品德关系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做人的首要问题。一个人只有守住“德”字,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找到立足点,否则你在欺骗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欺骗你。那么做人的“德”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在对道义与功利的取舍上。一句话,舍利而取道,即为做人之本。这是一切成大事者都恪守的做人原则。
******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新形势下,从积极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着眼,抓好领导干部思想品德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
孔繁森出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后,经常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虚心向当地群众请教,尊重当地人的习俗,关心群众的疾苦,从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拥护。他去世后,阿里地区的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参加了他的葬礼,他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好领导而万分难过。这就是孔繁森同志虚心的品德赢来群众信赖的结果。
高尚的品德,是领导者树立形象的主体素质和内在要求。与才相比,任何时候德都是第一位的。德好才不好,干不成大事;才高德不好,小才干小坏事,大才干大坏事。一位名作家曾经说:“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必须是好人。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从政肯定要摔跤子。”这是因为:
高尚品德是领导干部凝聚人心的吸铁石。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品德如何还影响到执政党的形象。只有拥有良好形象的领导干部,才能吸引人民群众和团结到自己的身边;,只有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的领导干部,才能克服领导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和离心力;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领导干部,才能凝聚人心。
良好品德是领导干部推动政治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领导干部只有以德服人,才能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各项实际工作中,具有高尚品德的领导干部的推动作用也不可低估。
中国有古语云:
“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把“才”服放在“德”服之下,这种思想是正确的。以才智和能力树立起的威信,常常是不牢固的,一旦下级的才能超过自己,或者自己在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时,这种威信就会动摇,甚至消失。而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树立起的威信,则会经久不衰,永存于下级心中。
外表厚重,内质沉静
所谓厚重,就是思想、行为、风格保持分寸而处于“适度”范围内,避免那种极端、夸张、轻浮、怪诞。孔子认为: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古代儒者把厚重、庄重看得极重。因为士人是社会楷模、政治精英。暴慢轻浮,将何以定社稷、安天下、孚众望?所以孔子告诫有志于斯道的士人,厚重是根本的德行。
厚重是包含着“大智若愚”等内容在内的某种政治家风度。****在谈到领导者的工作风格时说:“特别是政治家,对不认识和认不清的事物要持慎重态度,这不会丢脸,轻率才易丢脸。”“地位靠做好工作,不靠搞形式,摆架子。搞形式,摆架子,统统靠不住。提高地位在于自己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绝不是靠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2002年加拿大G8峰会上,各国首脑谈笑风生,有“日本通”之称的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谈到日本人行礼时说,根据对方的地位高低,鞠躬的程度也不同。这时小泉走到布什面前说:“如果对方是你的话,那大概就必须要这样了吧。”随即屈膝,在布什面前行了个跪拜大礼。当时法国着名摄影家罗斯坦拍下了这一场景。跪拜曝光后,有舆论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足以说明日本人对美国的附庸地位了--这就是领导不厚重的一种表现。
厚重是一种内在的修养。陈寿《三国志》记载,张昭有一种庄重威严的风度,“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昭容貌衿严,有威风,权常日:‘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曾国藩也认为,做人做事厚重(他称为“重厚”)很重要。他说自己曾仔细观察,星冈公(曾国藩祖父曾玉屏)仪表超出常人,全在一个“重”字上。自己走路、仪容、举止也很厚重,就是在仿效星冈公。曾国藩指出长子曾纪泽的仪容举止很轻率,缺乏重厚,这是一种大毛病,以后应该经常留意。不论走路起坐,都应该厚重。咸丰九年(1859年)十月十四日,曾国藩在湖北巴河写信给曾纪泽,教导他注意三件事:第一要早起,这是曾家的家风;第二要有恒;第三就是要厚重,要求曾纪泽克服轻率的毛病。
官场上风云际会也风云变幻,各种事情纷繁复杂。没有克制力、没有钝感力,其领导生涯就不能很好地“可持续发展”。“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是大政治家的风度。
2007年10月,法国总统萨科齐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节目“60分钟”采访,当他被问及他的婚姻情况时,出现了“喜剧性”场面:萨科齐拂袖而去,就此突兀地结束了这次采访,他还骂他的秘书“真是个蠢物”,留下一脸错愕的CBS女记者。萨科齐说,自己没时间接受这样一场“愚蠢”的采访。其实,这也是不厚重的一种表现。
由于领导职业的某种特殊性,厚重这一品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任何人对所处的环境、情境都是有反应的,有的反应弱一些,有的则反应强一些。领导者职业要求有相当的克制力。
厚重有时表现为沉静,就是沉得住气。如果一名领导者是有雄才大略的,那他必须能沉得住气。“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急不躁,不浮不夸,没有沉静便没有从容。自大、自狂、自负、自卑都是与克制、沉静、钝感力相对的。
厚重多显于外表,沉静则多依于内质。一个有水平并且有沉静的人,才是一个可做大事的人,才是有成功希望的人。所谓“仁者无敌”是也!克制力、钝感力、沉静力是需要修炼的,或者说,是以一定内性修养为其基础的。
沉静就要求领导干部学会恬淡。’“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恬淡是领导者品性的大境界。所谓恬淡,关键是对功名利禄这些玩意儿的看淡。领导者对功名利禄必须看淡,而不能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抗尘走俗,乐此不疲。老子弘扬水的精神,主张为人处世要与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柔性。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恬淡而不多奢望。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盆中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领导工作也是这样。你会处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水的理性、水的智慧非常重要。
南北朝学者颜之推说:“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颜之推进一步论述说,人们看到那些抗尘走俗、碌碌奔走钻营而获取官职的人,就说:“不去钻取,怎么能有收获?”殊不知,时运到来之时,不钻营也会到来的。人们看到那些恬静退让而没有得到官职的人,就说:“不去争取,怎么能成功?”殊不知,时运未到来,纵然去追求也是徒劳的。世上那些不求而得,求而未得的事例,多得不可胜数。
颜之推的这种“仕途观”、“从政观”,反映的是一种从政和为官的恬淡精神。当今社会,要做一名抗尘走俗的领导者易,而做一名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的领导者难。官场逻辑和行政生态在不断催发人的权力激情,人们权欲官望欲壑难填无有穷期的事太多了。有权在手时炙手可热,无权在手则感到失落彷徨。’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活,惟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这也是宁静致远的意思。“积极人世”与“淡泊名利”是统一的。当一名领导者能淡定如水时,他的人格形象应该是天高云淡、恬淡而清澈的。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为官从政,必须坚持以德为先,为官先修德。宋代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德才之间的辩证关系。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展的内部动力;才,是人得以发展的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基础。所以,德才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可以说,德是才之枢,才是德之户,无德,户门无枢旋;无才,枢纽无户设。
宋代司马光曾根据德才情况将人分成四类,德才兼备的叫做“圣人”,德才全无的叫做“愚人”,德胜过才的叫做“君子”,才胜过德的叫做“小人”。他认为选人用人须重用圣人、君子,倘若无圣人、君子,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明代洪应明也主张“应以德御才,勿恃才败德”。
有才无德,人前,你是领导;人后,你被万众唾骂。作为领导,德才兼备,才能让众人对你口服,心更服。德才兼备就是要求领导既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又要有能驾驭本单位的复杂工作的能力,处置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是当今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008年全国组织部部长会议上讲到,在选拔干部时,“要掌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注重选拔那些确有才干,成绩突出的干部”。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的无德之行,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人民利益,也直接影响了党的形象。“有才无德”比“无才无德”、“有德无才”更可怕。因此,强调领导干部的“德”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不管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只要他不具备“德”,都不能提拔使用。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德才兼备的用人观。******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1940年,****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具体阐述了德才兼备标准,强调:“德才并重,以德为主。”1943年,******强调:“挑选干部的标准,政治标准与工作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而政治上可以信任是先决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总书记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这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
这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我们党吸纳英才、成就伟业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基础。
对领导干部来说,有德无才者误事,有才无德者坏事,有德有才者成事。领导干部有德无才的结果是平庸,有才无德的结果是危险,德才兼备方是优秀人才。
才气是一个人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所谓才,对领导干部而言,即是才干,能力、本领,是指领导才能和工作能力。人没有才不行,没才就是没本事。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才能,能力不足,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道德再好,也没有用武之地。古有唯才是举,今有择优录取,也正是看中了才能。历史已经证明,有才无德的干部,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德无才的干部,是庸官,大多碌碌无为,往往尸位素餐,一事无成。
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德才兼备,才华出众。如果仅有为民服务的思想而没有为民服务的本领,是不可能真正为群众谋利益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工作上面临的挑战和难度明显增加,要履行好职责就必须具备解决各种复杂矛盾、推动事业发展的本领。当领导就得有真本事,工作上没本事的人,用了会误事。“本事”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有与履行岗位职责相应的专业知识和领导、管理能力,有与所担任职务相适应的宏观决策能力、统揽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和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应变能力等。
才气来自天赋,更来自后天。领导干部在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增长才气,多练本领,多学本事。增加才气,唯有学习,只有选择终生学习这条道路,才能担当重任。因此,要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作为履职的第一要务,尽责的第一要求,作为成长、成熟、成功的台阶,勤于学习,不断增长才干,防止“知识透支”、“本领恐慌”;做到以才兴业,以才服人。
衡量一个干部是否是好干部,不能只片面的追求有“才”,而应以德为先,坚持品行为本,因为“百行德为首,德为首之魂”。对那些有德有才的人重用,对那些有德才浅的人培养着使用,对那些无德无才的人坚决不用,对那些无德有才的人拒绝使用。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劣,则民风降。所以,我们的干部要做个好官,就要常修为政之德,做到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抵御各种诱惑,耐得住清静、心静、安静、平静,把我们的才华用在刀刃上,用在为老百姓服务、办事的效率上,为党风、干风、民风的纯洁贡献自己的力量。
远离小圈子
现在,有少数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爱搞“小圈子”。圈中人对内抱团结盟、互相帮忙,吹喇叭、抬轿子;对外以人画线、排斥异己、掣肘使绊。有句顺口溜“进班子没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圈子没进班子等于进班子,进班子又进圈子是班子中的班子”,就是对这种“小圈子”现象的生动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