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人性优点书
3422200000025

第25章 恰到好处地自我欣赏

与人沟通的前提,是与自己保持良好的沟通。我们只有尊重、欣赏自己,才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增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人无完人,不必苛求完美,如此一来,你才能发掘自己独特的个性。

医师史迈利·布兰敦在一本书中写道:适当程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很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

布兰敦讲得很对。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你自己”是必备条件之一。但这是表示“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吗?不是的。这应该是一种“自我接受”那就是清醒地、实际地接受自己本来的面目,并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个性》一书中也曾提到过“自我接受”他这样写道: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

成熟的人不会在夜晚躺在床上比较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不会担忧自己不像比尔·史密斯那样有信心,或是不像吉姆·琼斯那么积极进取。他有时觉察到自己的过错和效率不佳,或许会批评自己的表现,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动机是对的,他仍会继续克服自己的弱点,而不是自怨自艾。

成熟的人会适度地容忍自己,正如他适度地容忍别人一样。他不会因为自己的一些弱点而感到活得十分痛苦。

喜欢自己,是否像喜欢别人一样重要呢?可以这么说:憎恨一件事或一个人的人,只是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厌恶。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亚瑟·贾西教授,坚信教育应该帮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并且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态度。他在其撰写的《面对自我的教师》一书中指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辛劳、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一名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现在,全美国医院里的病床,有半数以上是被情绪或精神上出了问题的人所占据。据报道,这些病人都不喜欢自己,不能与自己和谐地相处下去。

我并不想在这里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各种因素。我只是认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我们往往以物质上的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枯燥乏味的工作,使我们的灵魂很容易遭受病魔的侵袭。我还坚信,普遍缺乏一种坚定、持续的宗教信念,更是导致人们精神迷乱的重要因素。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发人深省的著作《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中提到,如今有一种观念极为流行,那就是人们普遍认为: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来自周遭环境的各种压力。怀特博士继续指出,这个观念是基于一种理想,也就是认为,人们可以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等,但其采取的行动能否成功,则必须看其是否具有拒绝、帮助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具有能创造和表现出积极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要具有创造性的方针和态度。

我十分赞同怀特博士的说法。我们很少有人能勇敢地独树一帜,或十分清楚自己究竟拥护什么主张。我们的行为通常受到社交或经济族群的影响,如衣、食、住或思考的方式,大概都与邻居差不多。假如周遭环境与我们的个性格格不入,我们会变得神经质或不快乐,会感到失落和迷惑,甚至会不喜欢我们自己。

几年前,一位女学员便碰到了这种情形。她的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律师,有野心,做事积极,也十分有想法。这对夫妇的社交圈子当然是以先生的朋友为主,也都是相同类型的人,他们都以声望和外在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然而,这位太太的个性却十分安静、谦逊,身处这样的生活环境,常常使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不能把长处发挥出来,而她所具有的品质也常常被忽略、被藐视。因此,她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也为自己不能达到别人的期望而痛苦不堪,以至于她有点儿讨厌自己了。

这位太太的问题不是不能适应环境,而是不能适应自己。她不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期望能变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她需要明白: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作用必须依着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模仿他人。明白了这一点后,她才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

她自我认同的第一步,就是不再以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而是建立起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作为生活的依据。她开始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而不是时常批判自己。

不喜欢自己的人,外在表现的症状之一便是过度地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有益的,对追求进步很有必要。但如果超过一定的程度,则会影响我们的积极行为。

一天,我的一位女学员在下课后跑来找我,她抱怨自己的演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我站起来演讲的时候,立刻意识到自己笨拙、胆怯的表现。她说道,班上的其他学员似乎都显得泰然自若,很有信心。当我一想到自己的种种缺点时,便失去了勇气,无法再讲下去。

她还继续分析自己的弱点,并解释得十分详细。

等她讲完之后,我便告诉她:不要老想着自己的缺点。并不是缺点使你的演讲效果不佳,而是你没有把长处发挥出来。

的确,并不是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性显得失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方面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但谁会去注意这些缺点呢?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因为它们的优点是那么的显著,以至于缺点也显得微不足道了。我们喜欢自己的朋友,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的种种优点,而不是缺点。

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身好的品质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并实现自我价值。当然,我们也要随时改正过失,但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当耶稣遇到身心饱受折磨的人时,他不会先问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也不会过度地给予同情。他从不这样说:可怜的人啊,你的运气太差了,环境处处与你为敌。告诉我,你是如何落难的?

不,耶稣永远是直接切入问题的重点。他会说: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而且不要再犯罪了。

我们的心灵常因罪恶感,再加上过去和现在所犯下的种种过错,而显得自惭形秽,我们不能尊敬或喜爱这样的自己。为了让自己跳出自怨自艾的窘境,我们必须把过去的种种过失遗忘掉,然后重新出发。

为了培养自尊自爱的精神,我们必须首先拥有面对自己缺点的耐心。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降低标准,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尽心尽力,而是表示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没有人可以永远保持100%的成功率。期望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希望自己完美也同样愚蠢荒谬。

多年以前,我曾参加过一个组织,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位女会员,她是一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她对每一件事都力求精确,因此不会拿任何事情求助于他人,事必躬亲。就连做一个小小的报告,她也要花许多时间去研究,至于演讲,就更要准备到万无一失的程度为止。她讨厌不速之客的到访,每次请客都要事前计划得尽善尽美。这位女士煞费苦心,勤劳操作,终于把每件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堪称完美,但是这是一种冷酷的、近乎机械性的完美,没有一丝的欢乐、自在或温情。这样的完美,十足令人生厌。

要求自己时时保持完美,是一种十分残酷的自我主义。那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表现得和别人一样好,而且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样闪闪发亮;我们的重点不是自我发挥,不是单纯为了把事情弄好,而是要胜过别人,使自己处在一个傲视群雄的位置上。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犯错、失败,即使是完美主义者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他们不堪忍受这种情形,因此会痛恨自己,不喜欢自己。

千万不要这么苛刻地要求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调侃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着喜欢自己。

在前面的章节,我曾提过每天要留出独处的时间,以进一步认识自己。独处,也是学习喜欢自己的好方法。马里兰州巴尔有一所摩赛顿心理学院,那里的医疗部主任李奥·巴德莫医师曾说过:人们通常在晚上休息时回想当日的种种活动,这种独思冥想的习惯,显然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的好方法。

除非我们能好好地与自己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会喜欢与我们在一起。哈里·佛斯迪克曾观察过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像“被风吹袭的池水一样,无法映照出美丽的风景来”

独处,能使我们发现内在的休息港湾,能有参照的对象,它是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基础。安妮·马萝·林柏在其著作《来自海洋的礼物》一书中曾说过:我们只有在与自己内心相互沟通的时候,才能与他人沟通。对我来说,我的内心就像幽静的泉水,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发现其美。

独处,能使我们更客观地透视自己的生命。《圣经》里有一句忠言:安静,便可知道我就是神。这话至今仍是忠言。独处,的确对我们的心灵运动十分有益,就好像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帮助一样。

假如我们要依赖别人才能得到快乐与满足,毫无疑问那将为别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有首先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才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并且能够增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你必须做到的是:不必苛求完美,学会与自己相处,喜欢并尊重自己。